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珠海的村居環境得到提升、產業得到發展、文化生活更加豐富,“美麗鄉村”正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前來。 南方日報記者王榮 攝
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依靠農村綜合改革的推進和幸福村居的建設,斗門的鄉村向外界展示了全新的面貌,鄉村正從發展的“短板”轉換成斗門發展的優勢。而在今后,農村的發展還將得到更多重視。
日前,珠海召開全市農村工作會議,于今年啟動農村綜合改革試點工作。作為全市農村工作的主戰場,斗門將在“三農”領域出臺新舉措,從深化農村綜改、農業產業化、探索幸福村居長效機制等方面著手,進一步破解農村發展的體制機制束縛。
按照計劃,斗門將于今年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確股不確地”登記頒證工作,到明年底基本完成全區土地確權。另外,斗門將試點探索建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調劑機制,將偏遠地區、基本農田保護區、水源保護區閑置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調換到城區、園區周邊農村,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以此促進不同區域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閑置集體建設用地指標可調劑使用
農村綜改
珠海農村綜合改革工作已鎖定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集體資產產權制度、社區管理體制、社會管理和公共產品供給體制等五大重點,為農村綜合改革的推進明晰了路線圖、時間表。斗門作為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確權登記頒證的試點區域,在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上將進行先行探索。
據了解,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斗門的農村出現了發展的兩極分化,靠近工業園區周邊的農村憑借工業園區的帶動,得到了發展。如新堂村、西埔村依托新青工業園的發展,村居經濟社會率先得到發展,甚至面臨集體發展無建設用地可用的“幸福難題”。但偏遠地區、基本農田保護區、水源保護區所有的農村卻一直難以擺脫落后困境,有集體建設用地指標卻處于閑置狀態。而今后通過改革,這種兩極分化的困局有望被打破。
按照部署,斗門將充分發揮城區和富山工業園、新青科技工業園的輻射帶動效應,試點探索建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調劑機制,完善調劑用地指標管理辦法,將偏遠地區、基本農田保護區、水源保護區閑置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調換到城區、園區周邊,納入城區和園區統一規劃,實現錯位發展。鼓勵村集體引入社會資金合作開發集體建設用地,保證集體資產不流失和村集體的長遠收益。
根據安排,斗門將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確股不確地”的登記頒證工作,到明年底基本完成全區土地確權。斗門區農業局局長李炳秋告訴記者,按照“保持穩定、依法依規、因地制宜、先行試點、穩步推進”原則,采用確權確地、確權確股不確地兩種形式,推進以確權確股為主要方式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
具體操作上,今年斗門將在充分調查和論證的基礎上,以乾務鎮為試點鎮,在不同類型的村各選1—2條開展不同確權方式的試點,2015年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全面鋪開,2015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
與此同時,今年斗門將探索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機制,充分利用實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的有利條件,做大集體經濟總量,以充分尊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意愿為前提,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股份合作制改革,提高農民財產性、經營性收益。
市區合力推動“國字號”園區“脫胎換骨”
農業產業化
位于斗門的珠海國家農業科技園即將迎來史上最強的園區開發建設。繼生態農業園晉級“國家隊”并聘請國際頂級機構做園區規劃后,市政府重金拔款促進園區發展。日前通過的《關于加快廣東珠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的意見》提出,從2014年至2020年,珠海將每年安排5000萬元專項資金,斗門區作相應配套專項資金,用于國家農業科技園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投入、農業項目補貼、人才引進獎勵等工作的推進。
客觀而言,這個占斗門“半壁江山”的地區,從設立至今一直未有得到系統的開發,以至于目前園區內的基礎設施仍十分滯后,已成為招商引資、園區項目發展的短板。此次市、區兩級共同發力開發建設,將有望促使科技園華麗變身。
“今年我們重點將農業科技園的基礎設施建設好,推進園區項目落戶建設。”斗門區副區長趙文樂告訴記者,市、區兩級系統合力建設出國內一流、世界領先的產城互動農業科技園區并以此為帶動,從而推動斗門農業向產業化、規模化發展。
事實上,在農業產業化、規模化上,斗門已通過政策撬動收獲不錯效果。去年初,斗門集中出臺了促進農業發展的4臺政策,力圖通過政策紅利推動農業發展。目前政策效果已初見成效,以農業品牌化為例,《斗門區農產品質量認證、農業品牌名牌、種養標準和榮譽稱號獎勵辦法》出臺一年,斗門有機食品從“鄉意濃”有機水稻一枝獨秀增加至10個,包括稻香思情有機大米、人禾牌蛋雞、翠禾灣谷蛋、大榮有機鱉、大榮羅非魚等。
“賦予園區土地一級開發權、設立園區發展基金、園區內符合規劃并依法取得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依法進行流轉、投資額在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投產后可獲獎勵……”市級層面的政策支持,有望為斗門的農業園區發展提供更多動力。
業內人士分析,斗門的傳統農業發展經過多年的積累已形成一定規模,斗門如能成功借力‘國家隊’的強大政策效應以及區域品牌效應,將使農業產業化走上快車道。此外,國家農業科技園高端蛻變后,當地農民就可以通過土地以及勞動力等資源享受到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帶來的經濟效益。
今年再投5000萬扶持10個
示范村居建設
幸福村居
作為珠海創建幸福村居的主戰場,斗門幸福村居創建在過去兩年取得了不俗成績。特色六大工程實施有效促進了基層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發展,全區101個村居華麗轉身。幸福村居是一件系統工程,如何形成長效機制,避免創建熱如陣風吹了就走,是當前政府部門面臨的課題。
在今年的幸福村居創建工作中,農村的環境宜居建設仍然是首要任務。趙文樂向記者介紹,今年斗門將投入2億元治理農村垃圾和污水處理,力圖將農村垃圾治理和污水處理面進一步擴大。
具體而言,斗門加強基礎設施配套,完善農田排水、排污設施,實施綠化、亮化、美化和道路硬化工程,完善交通服務系統,提升人居環境。推進農村生活污水凈化工程建設,全區推廣生態濕地和生物滲濾進行污水處理模式。與此同時,統籌推進路網、電力、電信、環保、園林、污水、民政救助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合理均衡配置城鄉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險等基本公共服務。
為加強全區創建力度,斗門區今年財政將撥出5000萬元,通過競爭方式選取10個區級幸福村居創建示范村,每個村居給予500萬元建設資金。此外,針對水資源保護區所在的68個村居,市補償資金3000萬元將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發放,競爭選取10個村居,每個村居獎勵300萬元,作為幸福村居建設資金。
“通過建立以獎代補的機制,整合涉農資金,可以充分調動各個村居的積極性。”趙文樂稱,將加強對村居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經費的保障,推動人、財、物等社會建設資源向幸福村居建設傾斜。通過市場化手段拓寬資金渠道,拓展社會投入融資機制,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等社會力量參與幸福村居建設,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探索幸福村居建設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