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城市通過地下縱橫交錯的供水管線,將這生命之源輸送到千家萬戶,維系著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
近年來,新疆烏魯木齊已新建、擴建多座凈水廠,總體制水能力大幅提高,2005年至2012年的8年時間里,烏市新建和改擴建供水管網共約470公里,城市輸配水能力逐年上升。
然而,近日,記者通過走訪發現,與近年來快馬加鞭式的城市地面建設相比,配套的地下供水管網規劃與建設卻跟不上城市發展步伐。正在或將要形成新的用水矛盾焦點區域,對此,烏魯木齊水業集團副總經理吳建忠顯得憂心忡忡:“地下供水管網的規劃與建設,嚴重滯后于地面的開發建設,若不加以重視和解決,不僅會對城市居民用水造成困難,從長遠看,還將制約城市的健康發展。”吳建忠說。
用地性質改變
供水管網亟待擴容
“原來這里是工業用地,按照規劃要求,地下鋪設的大多是直徑200毫米~300毫米的供水管線,現在變成了商業用地,很多新的商業大廈和住宅小區已經開始建設了,地下供水管網的規劃卻沒有跟上,還是舊系統。管徑小了,水量供應不上,因此很多新建項目剛開始建設就面臨著缺水的窘境。”
今年夏天,烏魯木齊水業集團客戶服務中心的副主任李峰,就常因為這樣的事情而發愁。
7月10日,記者來到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喀納斯湖路附近,道路兩側的大片區域,原本空曠的戈壁,已被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所取代,不少工地還在緊張建設中。
如今,每一個烏魯木齊市民都親身感受到這個城市的快速發展,在構建烏魯木齊現代化國際城市格局中,更是明確提出了“三區六組團”的空間布局規劃,三區指老城區、城北新區、甘泉堡經濟技術開發區;六組團指國際會展中心片區組團、高鐵片區組團、空港片區組團、高新區北區和古牧地組團、經濟開發區白鳥湖新區組團、米東區化工園組團。
可近幾年城市發展中,一些新發展的區域已經改變了原有的土地規劃性質,并開始了大規模的開發建設,而與之相配套的地下供水管網的規劃卻似乎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
李峰說,按照烏魯木齊的城市發展規劃,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大部分土地均為工業用地,配套的供水管線口徑為200到300毫米。然而在實際的開發過程中,很多的土地性質從工業轉變為商業,則需要直徑500毫米以上的供水管線才能滿足。
管徑太小,輸水能力弱,一些小區即使建成了,也會存在沒水用的現象。
實際上,兵團第十二師合作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二期延伸區都存在這樣的現象。李峰說,圍繞維泰大廈,周邊幾大商圈迅速發展,將來勢必會聚集大量人流,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原本就處于烏魯木齊市供水管網下游的西北最末端,受限于上游供水和壓力不足,加之地勢為南高北低,更加難以保障該片區供水。目前水業集團正在積極協調當地政府對供水管網進行擴容,希望能夠提前化解矛盾。
“面對城市的快速發展,城市區域的建設開發如何與城市總體規劃及區域控規相適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是否滿足區域開發建設的需求,需要各方認真思考。”水業集團規劃發展部部長徐明強說。
管網規劃速度
趕不上城市發展步伐
在紅二電西側,是城市供水管網覆蓋的一個末端區域,“我們的供水管網末端到這里就結束了,但是繼續往下,已經有土地開始進行開發了。”李峰說,烏魯木齊的城市發展速度之快,已經將供水管網的規劃建設遠遠拋在了后面。
10日,記者來到紅二電附近的公交六車場,沿著眼前的路向下,一處大型的物流園正在建設當中,因為沒有管網供水,這里的一切用水只能依靠車輛拉運,“城市飛速發展,在招商引資的同時,對地下基礎設施重視不足,這就造成了很尷尬的局面。”李峰說。
徐明強介紹,該片區的供水管網末梢將繼續拓展,整個供水管線也將沿著東過境公路繼續延伸,“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先行是確保區域今后正常生產生活的必要條件,但很多時候,土地開發已經先一步進行了,而其他的基礎設施規劃與建設卻還沒有跟上。”
近三年來,市政府及烏魯木齊水業集團每年都投入大量資金用于供水管網改造,“大部分以新建管線為主,盡管如此,還是不能滿足城市快速發展的需求。”徐明強說。
在明華街延安新村,這里的用水緊張問題同樣突出。
這片居民聚集區位于山坡地帶,以自建房居多,為了解決居民吃水難的問題,2010年,在相關部門的協調下,烏魯木齊水業集團在這里修建了自來水加壓泵房,2011年后,這里居民的用水難問題得到顯著改觀。
“人口增長太快,短短3年時間,人口增長達5000多人。”天山區供水公司經理韓風民介紹,延安新村最高點和最低點地勢相差40多米,一直存在水壓不足的問題,2010年,按照適度超前的規劃進行了加壓泵房的設計。可如今這里已經增加到接近5000戶居民,“加壓泵房根本負擔不了這么多人的用水,為了緩解這里居民的用水難題,有時我們只好調小周邊地區的管網壓力,暫時解決了局部地方的缺水問題,卻影響了周圍一大片居民的正常用水。”
城市東西發展
供水管網需系統調整
隨著烏魯木齊的發展,原本并不吃香的山坡地帶,現在也成了開發商眼中的投資寶地,隨著眾多依山而建的小區建成,一個新的問題產生了,“原有的管網建設特點和現在的烏魯木齊已經不適應了。”李峰說。
烏魯木齊水業集團董事會秘書劉炬介紹,烏魯木齊原來城市的總體建設是沿河灘路河谷,依據南高北低的地形南北發展,原有的供水管網系統也依據地形,采用重力輸水方式建設,“也就是說,我們以前的供水管網系統大多都是利用地勢差產生的重力,自然供水,加壓設施非常少。”
然而,隨著烏魯木齊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山坡地帶被開發了出來,“這就導致僅僅依靠重力方式輸水的管網供水方式無法滿足這些用戶的用水需求。”劉炬說。
位于觀園路的溫泉康居苑小區便是一處依山而建的多層小區,因為依山而建,地勢較高,導致這個小區3到6樓的住戶常常會遇到間歇性水壓不足的情況,住戶劉小姐稱,不僅僅在用水高峰,平時也經常會遇到水壓不穩的情況,“我們經常打電話投訴。”
李峰介紹,不僅僅是溫泉康居苑小區,周邊眾多樓盤都是依山而建,“我們有一個臨時的加壓泵房,但是也無法滿足這么多用戶同時用水,用水的矛盾就更加突出。”
所幸的是,今年8月1日起,新建的正式加壓泵房將投入使用,這也意味著,將解決這個片區壓力不夠,用水緊張的現狀。
然而,這并不是結束,而僅僅是針對烏魯木齊發展現狀進行管網改造的一個開始,“山城重慶城區高低落差很大,由于供水管網依據地形特點進行建設,滿足了山城頂部用戶的用水需求。”劉炬說,隨著烏魯木齊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坡地肯定會被開發出來,“烏魯木齊城區發展的地形特點已經發生了變化,供水管網要依據城區的特點重新規劃布局,才能為城市的發展起到支撐作用。”
利用半年時間
摸清供水管網“家底”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提出近、中、遠期整改目標:2015年底前,完成城市地下管線普查,建立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編制完成地下管線綜合規劃。力爭用5年時間,完成城市地下老舊管網改造,將管網漏失率控制在國家標準以內,顯著降低管網事故率,避免重大事故發生。用10年左右時間,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地下管線體系,使地下管線建設管理水平能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應急防災能力大幅提升。
這里所說的城市地下管線,是指城市范圍內供水、排水、燃氣、熱力、電力、通信、廣播電視、工業等管線及其附屬設施,是保障城市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和“生命線”。
烏魯木齊水業集團也將從今年下半年開始,爭取利用半年時間,摸清首府供水管網的“家底”。
水業集團規劃發展部部長徐明強說,比如,有哪些沒有布設供水管網的盲區、供水管網還存在哪些瓶頸、城區供水管網還需要做哪些環狀的補充等。
不僅僅是供水管網,水業集團還將對水資源狀況、引水、蓄水、供排水等各個環節進行普查,找到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編制供排水管網規劃。
“今后,我們就可以圍繞這個規劃來開展相應的供排水建設項目,逐步完善供排水管網,分階段實現城區分區供水。”徐明強說。“而城市供水管網的整體規劃與建設,也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及供水企業共同努力。”
烏魯木齊水業集團董事會秘書劉炬則認為,城市供水管網存在的一些問題,可以通過相關的管理條例直接約束,而烏市的城市供水管理辦法至今已實施14年,已經不能滿足城市發展的需求,急需修訂,這或將從根本上解決城市安全供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