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廣州2月11日電(記者吳濤 王攀 馬曉澄)今年3月,東深供水工程這一承載著特殊使命的工程將迎來50周年紀念日。半個世紀的時光讓很多記憶漸漸消褪,但東深供水工程里的許多故事卻不應被遺忘。
解香港居民用水危機的生命之水
香港三面環海,本地淡水資源奇缺。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4天才能供水一次,每次供水僅4個小時,300多萬人生活陷于困境。
危急之下,香港中華總商會、港九工會聯合會聯名向廣東省政府請求救援,希望從廣東東江引水供給香港。廣東省立即回應,歡迎港方派船到珠江無代價汲取淡水,廣州市每天免費給香港供應自來水2萬噸。同時,廣東省將這一情況上報中央。1963年12月,經周恩來總理特批,中央財政撥款3800萬元,建設東江—深圳供水工程,引東江之水以濟香港。經過上萬人的艱苦努力,僅一年就建成了東深供水工程。1965年3月正式向香港供水。
讓“江河倒流”的遠距離調水工程
最早建成的東深供水工程以供應香港、九龍地區用水為主要目標,同時對深圳、寶安一帶供水并兼有灌溉、排澇、發電和防洪等功能。工程北起東江,南至深圳河,全長83公里。
工程沿石馬河而行,卻非順流而下。東深供水工程自東莞市橋頭鎮附近的東江左岸取水,經過各級抽水站和人工渠道、天然河道,將原來由南向北注入東江的石馬河,改為由北向南導引東江水倒流。早期是經過8級工程、2003年之后經過6級工程,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硬生生將水位提升46米,最后流入深圳水庫,用輸水管道送往香港。
中國最早水權交易的“經濟水”
1965年,東深供水工程向香港供水150億加侖(折合6820萬立方米),當時的港英政府向廣東省政府支付供水費用。這是中國最早“出錢買水”的案例,事實上也成為中國最早的“水權”交易。這一模式一直持續到現在,每一次合同簽訂都是由廣東省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談判商定供水量、供水方式和價格。
據記者了解,2011年簽訂的供水合同即將到期,預計雙方將在今年商定新的供水合同。
50年不變的優等水質
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加快,污染威脅也不斷加重,大量的河流、水源遭到污染,但東深供水工程一直保持著穩定的水質。在長達50年的時間里,哪怕沿途有深圳、東莞等城市工業狂飆突進,河源、惠州等市也渴望發展,但東深供水工程不僅從未中斷,而且依托沿線各地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眾的支持,這條生命之水的水質一直穩定保持在優于國家Ⅱ級水源標準以上。
這項1965年誕生、歷經四次擴建改造的供水工程不僅已成為整個大珠三角區域內最為珍貴的“水源生命線”,也給全國跨區域調水以及水質保護工作樹立了典范。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