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北路將建成全國最長地下管廊
濟南已建成4條城市地下管廊,以后管線改造不用再重復挖路了
2015年10月19日 來源:生活日報 
二環西路綜合管廊。 記者 于洋 攝 資料片
生活日報10月18日訊 18日一早,全省行業管理部門主要負責人參觀、考察了濟南市海綿城市和綜合管廊工作建設。
記者從濟南市市政公用局了解到,目前省城在全力推進海綿城市的基礎上,也在投巨資大力建設綜合管廊工程。其中,二環西路綜合管廊已于2013年6月實現主體完工,工業北路快速路改造及其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已初步確定。工程建設范圍西起電建路向東至東繞城,全長為22公里,建成后將成為全國最長的地下綜合管廊。
有望告別“馬路拉鏈”
濟南市市政公用事業局主要負責人表示,建設地下綜合管廊可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間,節省投資,管線施工不再需要反復刨掘,對推動經濟發展、保障城市安全、提升城市形象發揮重要作用,對于濟南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記者了解到,目前工業北路快速路改造及其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已初步確定。工程建設范圍西起電建路向東至東繞城,全長為22公里,建成后將成為全國最長的地下綜合管廊。
近年來,濟南把加強地下管廊建設管理作為履行政府職能的重要內容,據統計,從2001年建設泉城路首個地下綜合管廊后,濟南市市政公用事業局還陸續實施了奧體片區、旅游北路、二環西路管廊工程建設,合計15.35公里。
2001年,濟南市在泉城路兩側的人行道下修建了濟南市第一條地下綜合管溝,將排水、電力、供水、供熱、供氣系統全部納入管溝內,全長1.24公里。建成12年間,保證了各類管線的正常運行,從未因地下管線的改造而進行道路刨掘。2013年曾對泉城路進行交警信號提升,管線就是從綜合管廊中布設的,沒有進行道路開挖。
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隨著一條條改造完成的“城市經絡和血脈”,泉城將徹底告別“馬路拉鏈”等城市病,成為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的轉折點。
每公里建設費用5700萬
目前,濟南市根據市政管線的運行特點和管理模式,充分吸收國內外兄弟城市的先進經驗,正在起草研究全市綜合管廊建設管理辦法,切實加強綜合管廊的安全運營維護,并成立了市政公用資產管理運營有限公司,負責城市綜合管廊的統一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濟南市還投資建設綜合管廊信息系統2個,通過智能化監控系統實現綜合管廊內各類管線的實時監測采集,指標的實時采集,并快速發現管線的異常情況,避免供水、供熱管網爆管或電纜發熱起火等事件的發生。
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分析以往建設經驗能夠發現,雖然綜合管廊一次投資較大,但由于綜合管廊具有承載能力強、服務水平高、節約城市土地資源、減少城市道路開挖、改善道路交通狀況、延長市政管線壽命、節約地下空間資源、預留發展空間、提高城市防災能力等突出優點,一次與直埋管線建設方式相比,總體成本更為劃算。
以二環西路為例,采取直埋管線方式,需要投入初期建設費用約2680萬元/公里,后期管線檢修及維護、大修及維護對交通的影響、路面檢查井及維護等還需投入合計約5980萬元/公里,總計約8660萬元/公里。
但若采取地下綜合管廊方式,僅需投入初期建設費用約5700萬元/公里,可一直使用50年,每公里綜合管廊壽命期內可以節約投資約2960萬元。
如今,地下綜合管廊這一國外城市的先進建設經驗愈發受到我國城市的重視,成為減少“馬路拉鏈”現象出現的一大“救星”。日前,濟南工業北路地下綜合管廊已初步確定實施,全長22公里,超過廣州市大學城地下綜合管廊(約17公里),成為全國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