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工業化為人類生活改善提供了大量的積極正面影響,但也遺留下許多需要治理的污染場地和污水,歐盟及其成員國每年花費在治理污染土壤與污水的資金投入已超過60億歐元。根據歐盟環境署(EEA)2012年的年報,到2025年歐盟土壤污染面積將增加25%,20%的水生態系統將受到污染的嚴重威脅。
歐盟第六和第七研發框架計劃(FP6&FP7)連續提供部分資助,總研發投入已達到3.5億歐元,由歐盟工業界主導、眾多創新型中小企業參與、聯合科技界組成的歐洲NANOREM研發創新公私伙伴關系(PPP),從2006年開始,長期從事納米技術在污染土壤與污水治理中的應用,部分科技創新成果已成功商業化推向市場。
截止目前,NANOREM-PPP開發應用于污染土壤與污水治理的納米材料主要包括:納米零價鐵材料(nZVI)、納米鐵離子25S材料、納米碳鐵復合材料(Carbo-Iron)、納米鐵氧化物材料(Fe-Oxide)、納米鐵沸石材料(Fe-Zeolites)和生物納米鐵磁復合材料(Bionanomagnetite)。分別應用于各類污染土壤與污水的治理。
NANOREM-PPP還對上述新型納米材料環境影響的不確定性及其污染治理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避免不必要的二次污染。選擇蚯蚓、甲殼綱動物(Crustacean)、藻類植物和固有微生物作為研究對象,長期跟蹤分析治理期間和治理后的相互作用及影響,確保治理不產生生態環境負面影響。進一步的研究已證實,上述納米材料的活性或“毒性”在污染土壤治理過程中隨著時間逐步降解,2周后的“毒性”功能完全喪失。污水治理注入納米材料,采集的樣品數據顯示,3周后的“毒性”功能完全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