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主辦的“中國城市水效管理:地方實踐與啟示”課題成果發布會暨“中國水效網(城市水效研究平臺)”啟動會在京舉行。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方晉在致辭中指出,中國城市水效管理的課題研究旨在以通過總結分析我國城市水效的地方管理實踐經驗,整合目前水管理的政策,為提高我國城市水資源管理水平、破解我國城鎮化發展的資源瓶頸問題提供啟示。
眾所周知,水資源短缺問題正日益成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制約因素,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益已經成為全球共識。我國是江河湖泊相對豐富的國家,但同時也是一個干旱缺水的國家。據《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顯示,我國多年平均總缺水量為536億立方米,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僅為90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瓶頸。
“城市作為水資源管理的基本單元,是水效管理政策目標和行動落實的關鍵點位,城市水效評估是摸清城市水效管理問題所在、管理績效診斷、節水管理目標制定和最佳管理實踐識別的根本途徑,對于城市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和水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宋國君在會上作中國城市水效評估報告(以下簡稱“評估報告”)時說道。
據宋國君介紹,調查結果表明,目前我國城市水效正顯著提升,其中工業生產水效提升最為突出,未來,城市生產水效進一步提升仍存在一定空間。
但是,也需看到,隨著水效的進一步提升,城市節水的潛力也在不斷變小,預測表明,城市總需水量將在“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2.4%。對此,專家建議推行全成本水價政策,通過價格機制促進水效提升。同時,應建立城市水效評估與標桿管理制度。“如果每個城市都可以達到以2013年標桿水效為準的‘十三五’目標值,則2020年城市需水量或可不升反降。當然,要全面推進標桿管理,還需要相應政策給予支撐。”宋國君說。
據了解,城市水效標桿是針對地級以上城市水耗效率的參照點,是城市水資源管理預期達到的業績標準。簡而言之,城市水效標桿就是城市水效領先的樣板城市,可以作為其他城市學習的榜樣,也被稱之為“最佳實踐”。然而,目前我國尚未開展城市水效評估,也沒有正式提出城市水效標桿,缺乏標桿可以說是我國城市水資源管理的短板。
對于如何建立城市水效評估與標桿管理制度,評估報告建議:
首先,應進一步公開城市供水企業方面的數據和信息。評估報告指出,城市政府應進一步公布更為具體的供、用水單位實體關于水的生產、消耗的數據信息,如城市內部的供水企業、各類工業行業與企業、居民社區、機關單位等的供水量、消耗量、產銷量的水耗相關數據。
其次,應建立城市水效標桿和評估信息發布機制。城市水效評估是充分提高城市水資源管理信息公開的重要手段,是對政府節水管理績效評價、問題識別的過程,以及使決策科學化的有效途徑。
最后,應制定城市水效標桿管理方案實施導則。評估報告明確,城市水效評估的最終目標是為城市政府進行水效標桿管理行動提供合作伙伴城市的選擇范圍,進而展開城市水效標桿管理行動,導則的制定將為城市政府開展水效標桿管理行動提供一般性的指導意見。
記者了解到,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北京博智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所共同開發設計的非營利性水效信息公共服務網站“中國水效網”也于會上正式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