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上市公司天翔環境收購德國最大水環保處理公司
2月6日,創業板上市公司成都天翔環境股份(以下簡稱天翔環境)有限公司發布“關于公司與東證天圣德國全資子公司共同簽署并實施收購”的公告。公告顯示,天翔環境與成都東證天圣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以下簡稱“東證天圣”)在德全資子公司mertus 243.GmbH協商一致,擬合作收購Bilfinger Water Technologies GmbH (中文:德國貝爾芬格水處理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BWT公司”)100%的股權。2月6日,三方已簽署《股權收購協議》,同意TGP公司收購BWT公司100%股權,并確認天翔環境為最終買方。經各方協商,BWT公司的整體企業價值估值為2.2億歐元,交割時收購BWT公司100%股權的現金對價預計為2.05億歐元;最終現金對價的具體金額將根據《股權收購協議》中所確定的調價機制,以經最終審閱的BWT公司2015年12月31日的財務報表為基準調整之后確定。
BWT公司注冊資金為200萬歐元,是德國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在全球各地(包括但不限于德國、美國、意大利、法國和澳大利亞)有共計18家子公司/孫公司,在中國杭州設有子公司和制造基地,但業務規模還較為有限。根據羅蘭貝格出具的市場分析報告,BWT公司的HP、VT、WW業務在全球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WT業務在全球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三;WI業務全球市場占有率排名第四;GI業務全球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五;IF業務全球市場占有率排名第六。
據了解,天翔環境2015年完成了對全球著名環保分離設備制造及工程服務提供商美國圣騎士公司的收購。對于此次收購BWT公司,天翔環境認為,通過收購,公司可以引進吸收BWT公司在水處理領域的先進技術和國際先進的管理經驗,實現公司在水處理領域的全面技術升級和跨越,實現雙方在產品技術、客戶資源、財務等多領域互補,使天翔環境成為全球領先的環保設備、系統解決方案及環境治理服務提供商。天翔環境對于此次收購后的發展做了初步規劃:公司將把BWT公司超過132年歷史的全球領先的水處理、綜合環保服務及先進制造體系引進中國,協力拓展亞太地區的市場份額,同時也將依托BWT公司在全球10余個國家和地區設立的制造基地和辦事處,270家代理商和銷售中介網絡,更好地輸出天翔環境的產品、技術及服務。此外,公司還將借本次交易對接國際市場,積累海外并購和跨國企業管理經驗,深入拓展外延式發展增長道路,在未來環保行業全球化競爭中占到先機。
EEW并購:中企在德并購激發互利潛能
新年伊始,中資企業在德國的幾筆并購令人矚目:北京控股以14.38億歐元收購德國EEW垃圾能源公司,中國化工以9.25億歐元收購了橡膠塑料化工機械制造商克勞斯瑪菲集團,美的集團則大幅提高了對機器人公司庫卡集團的參股份額。德國經濟發展與外貿協會對外事務負責人邁克爾˙舒曼對本報記者表示,德國的創新和質量專注,加上中國的綜合實力和企業家精神,兩者的合作將創造一個完美搭配。
對德國EEW垃圾能源公司的并購是迄今中國在德最大的一筆直接投資,算上債務總額近18億歐元。這家公司總部位于下薩克森州,在德國、盧森堡和荷蘭共有18家工廠,每年把470萬噸廢棄物轉化為能源。廢棄物燃燒后用于區域供暖,為工業提供蒸汽,并提供足夠70萬戶家庭使用的電力。北京控股有限公司發表聲明說,收購可擴大集團廢物利用業務,提升行業地位,同時能將相關技術及專業知識引進國內,提升國內行業運營水平。“德國之聲”指出,EEW被認為行業領先企業,中國可利用其先進技術處理國內垃圾問題。據估計,目前填埋在中國主要城市周邊的垃圾多達70億噸。中國計劃到2030年將30%的垃圾轉換為電力,而目前這一比例不到5%。英國《金融時報》則指出,中國正在從制造業和重工業轉向服務和消費,收購歐洲技術公司是推動經濟現代化的途徑。德國在工程方面的卓著聲譽加上歐元疲軟,使德國企業成為理想的收購目標。
德國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合作人孫軼表示,中資企業在德并購的目標主要是高科技企業,如汽車、機械、化工、醫藥等。但近兩年來,也出現了在醫院、養老、大健康產業方面的投資。她表示,中資企業首先看重的是德國企業的先進技術和制造水平。其次是品牌影響力。不少中國企業如今具備了一流技術,但國際上品牌認知度不高。并購德國知名企業可幫助它們迅速切入高端市場。如一些中國的汽車零部件廠商通過并購,成為寶馬、保時捷等品牌汽車的供應商。促使并購的第三個因素是建立更加完整的產業鏈,如武漢鋼鐵(集團)公司收購蒂森克虜伯的激光拼焊集團。最后是國內企業的資產配置需要。她說,安永報告披露的只是中德并購案中的一小部分。另外有許多私人企業間的并購由于不存在信息披露要求,不為人所知。還有很多并購由于種種原因,最終沒能實現。
中企對外并購有著國內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宏闊背景。德國《商報》注意到,中企在德并購呈現兩個特點,一是青睞數字化和網絡化工業生產,二是側重環保、水處理和可再生能源等綠色增長行業。該報認為,促使并購的深層因素是中國通過和實施了“中國制造2025”,中國“十三五”規劃把上述兩個方面作為今后經濟政策的著力方向。德意志銀行分析師卡斯滕˙勞克斯強調,2016年中國企業將在德國扮演更重要角色,而且不僅限于并購領域。
觀察+
現階段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較為成熟的固廢和水務兩個行業中,要想實現“后進趕先進”、“彎道超車”,并購似乎成為了必經之路,兩個行業的跟隨型企業紛紛把目光放眼全球,專盯著歐美發達國家的龍頭企業開展并購,最新的北控并購EEW、天翔并購BWT,再之前的首創并購TPI、中聯并購LADURNER……似乎一夜之間,各國節能環保的龍頭企業都變成了中國企業。但我們不禁要問,這些企業,買來干啥?盡管并購時間還相對較短,但我們尚未聽說這些企業的整合動作。小編想說,如果僅僅是買來貢獻營業額、貢獻利潤的,那就虧本虧大了,穩定運營期的企業,出售價格一定比運營利潤高的。所以,各家企業,長點心吧,咱可別為了并購而并購啊,花這個錢裝門面,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