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兩會上,生態環保作為一個單獨部分出現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并在五大理念、六項任務、八大工作、百大工程等重要內容中均有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在和黑龍江、湖南、青海等多省代表團對話時,特別強調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為可持續發展預留空間,一句“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更是在環保界引發了強烈共鳴。這些無不顯示了“十三五”開局之年,“綠色發展”的思路已經讓環保問題的熱度更上了一層樓。
環保行業的春天來臨
中國的環保行業似乎迎來了最好的時代。近年來,國家陸續推出了新環保法、環保PPP模式、第三方治理、環境監管垂直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從多個方面吸引社會力量共同改善環境質量。
沒錯,這意味著環保產業迎來了春天,但并不是所有環保企業的春天。有行業觀察家甚至斷言,“5年內將有大批環保企業死亡。”迎著風口,為什么反而大量企業會面臨生存困境?
回答這個問題,其實要回溯到中國環保市場誕生之初。最早在“誰污染誰治理”的思路下,“治污需求”本身并不同于消費者為自己購物買單的經濟邏輯,法律和行政部門的處罰力量扮演了重要的推手,因此污染企業的治污意愿并不高。而且,所有治污費用也將成為產品的成本,更多的環保投入將使產品喪失價格優勢,也壓制了企業治污的積極性。前些年“第三方治理”模式的引入,是為了推進專業技術在治污中的運用,但由于缺少追求治污效果的“消費者”,并沒有取得很好的成果。實際上,中國環保企業之間也沒有拉開太多的技術差距,環保產業一直是一個低門檻的行業。許多進入環保的企業,更多是依賴地方保護,而并非是依靠技術上的卓越追求、市場的精準定位,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這些商業競爭力而存活下來,實際上是鉆了市場和執法的空子。
這類企業的“生存方式”已然成為了行業進步的阻力。今年“兩會”,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提交的四個提案中,就有一個專門針對惡性競爭問題,同時它還在媒體見面會上發布了《環境商會呼吁業內企業加強行業自律倡議書》,希望維護行業健康的競爭機制。
“從整個行業來看,九成企業為年收入不足千萬、人數不到50人的小企業。”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博天環境集團董事長趙笠鈞介紹說。只有少數有實力、有理想的企業,才不斷追求技術進步和企業升級。但隨著環保產業被視為經濟下行趨勢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難覓投資方向的資本巨頭躍躍欲試,讓環保行業幾乎要開始面對全社會精英的競爭,許多曾經可以渾水摸魚的企業必然難以存活。
而這樣的發展歷程下,也造成了另外一個現象:盡管環保產業增長迅速——“十一五”以來,環保產業年均增速超過了15%——但長期為“不愿治污”企業提供服務的環保企業,在治理能力上還不能滿足“十三五”規劃釋放出的巨大環境治理需求。那么,究竟誰才能贏得這份市場紅利?
“十三五”提出“環境質量整體改善”,順應了民眾對藍天碧水的愿望,形成了中國的“環境剛需”。這已刺激到環保行業內的精英向具備環境咨詢、環保設備、工程設計及運維等綜合能力的大型環境集團發展。首創集團、桑德集團、博天環境集團等國內的行業大佬已經感受到了變化,而它們也是最接近可以滿足政府和民眾的環境質量改善需求的精英群體,它們正在各自的細分市場領域中加速前進,同時橫向擴張。
首創集團是在1996年的重組中邁入環保行業。在國有資產龐大體量的支持下,通過投資和兼并收購等多種方式,在水務產業中積極開拓市場、做大規模。它在完成全國性投資布局后,轉向管理經營型公司,延伸公司水務產業價值鏈,進一步整合運營管理體系以提升效率。此外,它也是中國企業在環保領域海外并購的先行者,在2014年6月,首創集團收購了新西蘭最大的固廢處理公司TPINZ,2015年它又收購了新加坡市場份額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危險廢棄物處理商。而桑德集團也早已通過橫向發展,成為涵蓋水務、固廢處理、環衛、再生資源等領域的綜合性大型集團,并進一步邁入了新能源、生態農業這類更為前端的環保產業鏈中。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認為,技術是真正推動產業發展的核心,商業模式只能解決環境產業準入和轉型。而進入新能源,也是為了尋找“可以無限發揮的領域”。
與前兩者相比,作為近幾年迅速壯大的后起之秀,博天環境集團則有其獨特的發展戰略:贏時思變。1995年,正當“菜籃子工程”火熱之時,博天環境主做屠宰廢水處理。1998年,當啤酒行業在青島啤酒發起的并購潮下迎來繁榮期,博天環境已經提前布局,跨越技術壁壘,積極進入了啤酒廢水處理領域。2004年,博天環境的大客戶已經更多來自乳制品領域,這次轉變同樣來自它對行業趨勢的準確預判,此時因為蒙牛、伊利在全國范圍的擴張,乳制品行業邁入高速發展期。2008年,博天環境又進入到了煤化工廢水處理領域中。而到了2013年,煤化工行業如日中天之際,博天環境卻已經轉向市政領域,并在符合環保部門政策取向的工業園區領域率先布局。
與此同時,博天環境并沒有把眼光局限于預判相關產業的成長周期上,對于環保行業和全球經濟形態發展趨勢也有著深入的觀察與思考。從博天環境自身業務結構的多元化發展戰略中,可以看出在感受到互聯網+為所有行業帶來的新機遇后,博天環境已將注意力投向B2C領域,成立了“博樂寶”,以互聯網思維意識到自己應有的一個新身份——“家庭環境專家”,并推出系列家庭用產品。而環保行業未來發展的思考中,在博天環境看來,生態環保大數據是一項重要的“基礎”,無論是環保執法,還是技術發展都將依靠于此,經過兩年的積極籌備,成立了“博慧檢測”,專門從事對環境的監測檢測業務,加入了行業發展的最前沿。
除了國內市場,博天環境還將發展的目光放到了海外,相信“那里不僅會帶來市場,還會帶來技術”。這并不是句空話。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全面推動,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將帶來巨大的環保市場,在今年環境商會發布的行業趨勢中也認為“海外業務將成為環保產業新的增長極”。在這個潮流中,博天環境已經在中亞、南美、東歐、非洲等地區加速了業務布局。
能夠在經濟大勢潮起潮落之中,緊跟市場腳步,甚至跑在趨勢前面,以積極的應變來保持穩健的發展,這正是當前環保行業亟需樹立的觀念。
隨著“供給側改革”在經濟領域掀起一股新的潮流,追求效率,準確判斷需求將是包括環保產業在內所有行業的努力方向。現有的高污染存量需要更加專業化、精細化的環境服務,而環保產業的進入門檻,行業內的生存線也將大大提升。
事實上,在資本驅動下,中國許多行業中已經出現了大量打破現行商業邏輯的行為。許多行業處于搶占市場窗口期的爭奪戰之中,越來越多的外來者全靠投融資驅動發展,而真正通過具體項目或產品盈利發展的企業并不多。“并購總要停下,最終需要消化和整理。”趙笠鈞認為面對巨頭通吃的時代,資本規模也并非決定性因素。資本對環保領域過高的預期帶來的虛火,對行業發展并不健康。不過,更多資本的進入對于環保領域的市場化進程而言,也有其積極一面。
環保領域最初草莽一片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依靠壁壘保護的企業退場只是時間問題,行業生態將要出現更為急劇的變化。擁有建立在技術、產品質量上的核心競爭力,對于一家企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才是至關重要的。
“風口”既能讓你扶搖直上,也將摧枯拉朽。其實不管是新進入的跨界巨頭,還是長期耕耘的老牌選手,這些都不重要,另一條分界線已然顯現——這家企業是不是認識到行業趨勢的價值,是否對于未來有準確的預判,能不能從占有更多資源變成提供更有質量的服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