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據測算,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長將在15%以上,到2016年末,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將達到4.5萬億元,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左右。預計到2020年,節能環保產業將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來源:國開聯
經過多年粗放式發展的積累,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污染事件井噴式增長,呈現波及范圍廣、影響人群多、持續時間長等特點。工業作為主要污染來源,其慣性發展已不能滿足公眾日益提高的對公共衛生和健康等方面的需求。我國政府對此高度重視,將節能環保指標作為國家的強制性要求。“十二五”期間,我國明確提出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16%;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別減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別減少10%。這些目標的提出將極大的促進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
節能環保產業是指為節約能源資源、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的產業。我國的節能環保產業起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由于近年來國家的大力支持取得了較大的發展,據測算2010年,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達2萬億元,從業人數2800萬人。由于國家的重視和產業的特有屬性,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形成了自身的特點。
一是大型國有企業是主力。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與發達國家有著顯著的區別,大型國有企業是該領域的“領頭羊”,而國外主要是私營的跨國集團。這種不同主要來源于以下幾點原因。從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的起源來看,受國家環保標準收緊的影響,大型國有企業最早開始出現關于節能環保領域的分工,隨著對工藝、環保要求的不斷提高,節能環保領域逐漸開始出現分工的細化,進而演化發展成為企業的一個部門或是下屬企業。從技術能力來看,由于大型國有企業較早的出現了該領域的分工,與此同時也聚集了較多從事該領域的專業技術人才,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在所屬領域形成了比較強的技術優勢。從國家扶持來看,長期以來國有大型企業一直是國家政策傾斜的對象,國家多方位的支持保障為大型國有企業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和壯大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較強的技術實力加上國家的大力扶持使得目前大型國有企業占據我國節能環保市場的“大半江山”。
二是逐步形成跨行業、跨區域的產業體系。節能環保產業產生之初都是附屬于某一主體行業的,主要產品服務于主體行業的發展,它的命運與主體行業的興衰息息相關。然而,隨著市場需求和要求的提升,跨行業、跨學科的需求不斷增加,節能環保行業逐漸形成多學科、多專業的人才體系以適應市場需求。對于生態環境問題的治理不僅需要跨學科專業的人才,還需要跨區域的共同努力。對于大氣來說,下風向區域的空氣質量需要考慮上風向污染源排放的因素;對于水來說,下游區域的水質需要上游及左右岸區域水量和水質的保障。因而,對于某一區域的環境治理不能單純的只考慮該地的問題,應統籌考慮周邊各地的因素,實施綜合治理。這就迫使基于生態環境問題而產生的節能環保產業要在大的區域范圍內合理布局自身的產業體系。
三是行業壟斷和行政區劃壁壘初見端倪。目前,大型國有企業在我國節能環保行業具有較強實力,再加上這些企業從“出生”來看,大多與國家行政事業單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而對于優質市場資源具有天然的壟斷效應。行業壟斷現象的出現還與行政區劃緊密相聯。目前,我國各地都在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各地對于節能環保企業的選擇都有不少“裙帶關系”的跡象,有著特殊關系的企業借助政府的力量逐步壟斷該區域內的節能環保市場。行業和區域的壟斷使得大量的中小企業被扼殺在“搖籃之中”。
與國外的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對比來看,我國的節能環保產業增速較快,龍頭企業已初具規模。總體來看,我國的節能環保企業整體核心競爭力不強。在國內市場,我國的許多中小企業由于實力不強、市場被壟斷等原因逐漸被淘汰出局;在國外市場,我國在核心關鍵技術上仍處于下峰,未占據一席之地。
一是規模持續較快擴張。從增速來看,近十年來我國節能環保產業一直保持10%以上的增長,高于全球環保市場8%的年均增長率。據中國節能服務網統計,節能服務產業總產值從2011年1250.26億元增長到2012年的1653.37億元,增長32.24%。從企業規模來看,據中國節能服務網統計,截止2012年底我國節能產業產值超過10億元的有6家,超過5億元的有18家,超過1億元的有83家。迅猛的發展勢頭打造了一批龍頭企業,以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節能)為例。2010年正式成立的中國節能為目前我國節能環保領域最大的科技型服務型產業集團,擁有各級子公司419家,上市公司6家,分布在國內近30個省市及境外近40個國家和地區,與2009年底相比,2012年資產規模增長92.3%,營業收入增長63.4%,利潤總額增長55.2%,凈利潤增長53.1%。
二是國內競爭日益激烈。受國家的政策導向,大量的中小企業加入節能環保產業的行列,為節能環保市場激發了巨大的活力。所謂“船小好掉頭”,中小企業利用自身靈活多變的特點,積極主動適應市場的需求變化,通過各種形式的創新不斷完善產品,提高企業的生存能力。與此同時,大型企業通過資金、市場占有等方式不斷擠壓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除此之外,大型企業之間還通過并購、重組等多種方式,增強競爭實力,搶占市場空間。
三是國際競爭能力不強。我國節能環保產業起步較晚,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不強,關鍵在于缺乏核心的關鍵技術,以水處理為例。目前我國的大多數的工業、生活污水處理等常規設備都能達到國產化的要求,但是對于價值鏈高端的高活性污泥和家用凈水設備返滲透膜的制造,由于核心技術的不健全,仍落后于發達國家。目前,美國、歐盟和日本的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基本上已進入成熟期,為全球市場的主要力量。美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環保技術生產和消費國,其產值約占全球的1/3,居世界首位;據現行發展態勢預測,德國節能環保產業有望在2020年超過傳統的汽車和機械制造業成為主導產業;日本則通過施行一系列嚴格的能耗能效政策,目前已經成為全球節能產品生產大國,其節能服務業每年以30%的速度高速增長。
(一)發展前景廣闊
從國內政策導向來看,隨著《“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和《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兩個檔的發布,進一步明確了今后一段時期我國政策向節能環保產業傾斜的方向和重點。截至2013年2月,各地根據國家“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規劃,上海、江蘇、重慶、安徽等12省市已發布相關規劃,產值目標已達3.6萬億元,預計各地“十二五”目標之和將大幅超過國家目標。
從國際市場需求來看,據聯合國環境署估計2010年全球環保產品和服務的市場需求達1.3萬億美元。英國政府認為2010年全球低碳經濟市場價值3萬億英鎊(約占全球GDP的8%)。據統計分析,全球環保產業在今后一段時期將以年均8%的速度增長。
(二)大型國有企業仍將是節能環保產業的龍頭
目前,我國的大型國有企業在資金、技術、服務網絡、國內市場占有等方面占據著絕對優勢,再之國家政策的傾斜,在今后一段時期該類企業仍將占據我國節能環保市場的主要份額,仍將是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的骨干力量。大型國有企業實力的不斷增強,為我國節能環保“走出去”進一步擴大國際市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技術創新仍將是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節能環保產業是應對市場需求最為敏感的產業。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知識的提升,對商品需求更加專業化、精細化,對環保產品的需求將進一步多元化、個性化。新的市場需求將倒逼節能環保企業進行技術的革新以滿足公眾對產品的要求。與此同時,技術創新將進一步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高品牌效應,從而達到提升市場占有率的目標。
(四)信息技術將與節能環保產業深度融合
信息技術已為全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與節能環保產業的產生類似,信息產業也是為了滿足客戶更高的主體需求而出現并逐步發展壯大。現今節能環保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已經開始逐步與信息技術發生融合,如環境監測設備、節能監測設施等。《第三次工業革命》指出,今后將是信息化與能源體系深入融合的時期。以目前我國的環境現狀來看,未來人們將更加關注生活環境質量以及強調數據信息分享的便捷性、連續性,這種市場需求導向將進一步加速節能環保產業與信息技術的融合。信息技術與節能環保產業的融合不僅會給節能環保產業帶來發展的飛躍,也將會使自身體系不斷成熟、完善。
市場分析 | 節能環保產業正當時 來源:北極星節能環保網
【綜合管廊】PPP模式下的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系列3:國內地下綜合管廊定價機制淺析
來源:國興眾合 張強 PPP知乎
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的《關于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實行有償使用制度的指導意見》(發改價格[2015]2754號)明確了“綜合管廊實行有償使用,入廊管線單位向綜合管廊建設運營單位交納入廊費和日常維護費”的商業運營模式。
但是地下綜合管廊作為國內新興的基礎設施形態,行業主管部門尚未建立健全的收費政策體系,包括定價機制、收費管理等。從2754號文看,價格主管部門意在地下綜合管廊領域的收費定價方面讓市場起主導作用。為此,我們收集了國內幾個典型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項目的定價辦法和定價標準供業內相關企業參考。
1. 廈門市城市綜合管廊
廈門市2011年即制定了《廈門市城市綜合管廊管理辦法》,其中明確管廊使用費及日常維護管理費,經市市政行政主管部門報價格行政主管部門按照有關規定核準。關于收費標準,通過調查我們獲得了以下數據:
(1)入廊費
根據《廈門市物價局關于暫定城市綜合管廊使用費和維護費收費標準的通知》(夏價商[2013]15號)的規定,入廊費的確定以廈門市市政工程設計院的《調查報告》中測算的各類管線使用費直埋成本為基數,加上市政公用業成本費用利潤率平均值2.6%,入廊費試行標準如下表:
序號 |
管線類型 |
直埋成本 平均單價(元/米) |
試行收費標準 (元/米) |
1 |
給水工程(不計管材費及安裝) |
||
給水管DN200 |
280.8 |
306.49 |
|
給水管DN300 |
317.2 |
346.22 |
|
給水管DN400 |
475.8 |
519.34 |
|
2 |
中水工程(不計管材費及安裝) |
||
中水管DN100 |
250 |
272.87 |
|
中水管DN150 |
260 |
283.79 |
|
中水管DN250 |
300 |
327.45 |
|
3 |
污水工程(不計管材費及安裝) |
||
污水管道DN200 |
380 |
414.77 |
|
污水管道DN300 |
410 |
447.51 |
|
污水管道DN400 |
490 |
534.83 |
|
4 |
電力工程(10KV 土建部分) |
||
電力管道 (玻璃鋼管) |
186.6 |
203.67 |
|
5 |
電信工程(土建部分) |
||
電信管道(含有線電視、交信) |
130 |
141.89 |
(2)運營管理費
根據《廈門市物價局關于暫定城市綜合管廊使用費和維護費收費標準的通知》(夏價商[2013]15號)的規定,運營管理費的確定根據各類管線設計截面空間比例,由各管線單位合理分攤原則,以《調查報告》中測算出的各類管線單位綜合管廊維護費定價成本為基數,加上市政公用業成本費用利潤率平均值2.6%,擬定綜合管廊維護費試行標準如下表:
項目名稱 |
審核數 |
試行標準 |
1、年綜合管廊 日常維護管理費 運營總成本(元) |
4,945,592.26 |
|
2、各類管線截面占比(%) |
||
給水 |
27.75% |
|
中水 |
11.45% |
|
電力(12孔/16孔) |
21.88% |
|
通信(12孔) |
11.98% |
|
污水 |
11.24% |
|
雨水 |
15.71% |
|
3、各類管線總長度(米) |
||
給水 |
11,085.75 |
|
中水 |
11,085.75 |
|
電力 |
144,026.80 |
|
通信 |
133,029.00 |
|
污水 |
6,640.09 |
|
雨水 |
3,419.67 |
|
4、單位定價成本(管線截面占比、元/米.年) |
||
給水 |
123.80 |
135.13 |
中水 |
51.08 |
55.76 |
電力(每孔) |
7.51 |
8.20 |
通信(每孔) |
4.45 |
4.86 |
污水 |
83.72 |
91.38 |
雨水 |
227.20 |
247.99 |
2.廣州大學城綜合管廊
(1)入廊費
入廊費收費標準是參照各管線直埋成本的原則確定,對入廊管線單位一次性收取的入廊費按實際鋪設長度計取。具體單位長度收費標準為:
-
飲用凈水管(直徑600毫米)562.28元/米;
-
雜用水水管(直徑400毫米)419.65元/米;
-
供熱水水管(直徑600毫米)1394.09元/米;
-
供電電纜102.70元/孔米;
-
通信管線59.01元/孔米;
-
運營管理費。
根據各類管線設計截面空間比例,由各管線單位合理分擔原則確定。具體收費標準如下表:
管線 |
飲用 凈水 |
供電 |
通信 |
雜用水 |
供熱水 |
通訊 光纜 |
截面空間比例 (%) |
12.70 |
35.45 |
25.40 |
10.58 |
15.87 |
每根 (現行) |
收費金額 (萬元/年) |
31.98 |
89.27 |
63.96 |
26.64 |
39.96 |
12.79 |
3. 福建省綜合管廊
(1)入廊費
入廊費采取“直埋成本法”(不包括管線單位自行投入管線材料成本和安裝成本)進行核算。入廊費原則上不得超過管線直埋敷設成本。計算公式為:
入廊費=各管線單位直埋成本*進入管廊管線數量*實際敷設長度
(2)運營管理費
綜合管廊運營管理費包括電費、日常巡查、大中維修等維護費用、管理及必要人員的開支等費用等,其中,大中維修等維護費用由政府承擔,其他費用由管線單位按入廊管線規模分攤。分攤標準采取“空間比例法”,即由管線單位按照入廊管線所占空間(管線凈空間+管線操作空間)占用綜合管廊空間的比例分攤。
4、青島市城市綜合管廊
(1)入廊費(估算)
各專業管線單位按管線直埋的成本核算,繳納直埋土石工程費和二次開挖費用,其中對于中水、電力、通信三種管線,根據普遍工程施工經驗,考慮運營期內至少一次擴建或翻建,將二次開挖引起的工程費用均攤入工程費用中,作為入廊費的一部分核算。入廊費估算如下表:
專業管線種類 |
管徑及容量 |
入廊費 (萬元/米) |
給水管道 |
DN600 |
0.06 |
中水管道 |
DN300 |
0.07 |
供熱管道 |
DN700,2根 |
0.10 |
工業管道 |
DN400,2根 |
0.08 |
電力電纜 |
24根 |
0.59 |
通信管線 |
36根 |
0.32 |
合計 |
1.22 |
(2)運營管理費(估算)
按照各專業管線所占的綜合管廊截面比例進行分攤,運營管理費的估算表如下:
專業管線種類 |
管徑及容量 |
比例 (%) |
基數 (元/年*米) |
維護費 (元/年*米) |
給水管道 |
DN600 |
13.62 |
386.15 |
52.59 |
中水管道 |
DN300 |
6.95 |
386.15 |
28.84 |
供熱管道 |
DN700,2根 |
25.05 |
386.15 |
96.73 |
工業管道 |
DN400,2根 |
17.43 |
386.15 |
67.31 |
電力電纜 |
24根 |
22.38 |
386.15 |
86.43 |
通信管線 |
36根 |
14.57 |
386.15 |
56.26 |
合計 |
386.15 |
5. 小結
根據以上幾個城市的地下綜合管廊項目案例,目前國內大多數地區均采用直埋成本法和運營成本的空間比例法來確定入廊費和運營管理費標準,并以略微覆蓋成本為原則。這些城市的實踐對其它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項目的收費標準制定實施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但實際上仍存在管線企業不愿入廊或長期拖欠入廊費和運營管理費的問題。原因可能在于這些方法看起來是合理的,但不一定被市場接受。比如一次性繳納入廊費對管線企業來說會形成較大的支付壓力,而之前作為獨立的新建項目可以獲得銀行貸款的支持;運營管理費標準以覆蓋管廊運營成本為原則確定,看似對管廊企業而言比較吃虧,但對管線企業新增成本來看仍然是很高的。
既然國家價格主管部門提出了市場形成價格的指導意見,除了直埋成本法和空間比例法,是不是可以根據市場實際情況采取更靈活的定價辦法。
一方面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我們預計地下空間會逐漸成為城市稀缺資源;另一方面各入廊管線的運作方式不盡相同,比如目前在通信領域有專業的路由運營商,且市場競爭激烈。基于上述兩種情況,可以考慮在滿足給水、排水、電力、天然氣這些公用設施空間的同時多規劃出一些如通信等市場需求量大的空間,并采用拍賣等競爭性方式出售管廊空間使用權,以增加管廊項目使用者付費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