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市場蛋糕變大之后 中小企業有份兒嗎?
時間:2018-01-31
來源:環保水圈
國家收緊環保以來,環保產業作為實現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產業,市場規模得到了極大的擴充,這對行業而言無疑是好事,然而,環保市場蛋糕變大,中小企業有份兒嗎?
各方豪強混亂搶食,整體業態并未發展
目前為止,環保行業有近5萬家企業,但絕大多數規模體量都比較小。巨大的市場蛋糕,并沒有吸引整個行業加速產業布局、業務擴張、強化產品技術,而是引來了各路巨頭的競相搶食。環保市場走高首先在行業內掀起了一波跨界并購、跑馬圈地的高潮,之后便是各路資本的殺入。
嗅到政策紅利的“野蠻人”紛紛以入股、并購、成立環保子公司等方式加速在環保領域的吞并。央企和大型國企進入明顯提速,其中葛洲壩、中國石化、中國中車、國電集團等大型傳統行業巨頭都已紛紛涉足環保市場。
由于環保產業具有項目周期長、回報較慢,這對環保企業的專業性以及產業鏈布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再加上在國家快速推進環保產業發展的背景下,市場變大很大程度上來自政府的項目,這些項目對企業的財力是極大的挑戰,目前而言多是以PPP的模式走進市場的,這部分市場增長只能是巨頭的菜。
由于目前資源大多掌握在政府和大型國有企業手中,會造成“病人給自己開藥方”的情況;甚至工程招標流于形式,“錢是我的,項目也是我的。事先說好了由你中標,但項目必須包給我新成立的一家公司。”很多環保PPP項目對民營企業設置了很高的門檻,使得當前火熱的PPP成為大型國企的盛宴。
所以環保行業的繁榮并非許多人想得那樣樂觀,市場的擴張并沒有合理分流道整個行業內,造成了大企業吃撐,小企業吃不著,外行賺錢,內行干瞪眼的現象。合理的競爭本無可厚非,當在這樣的競爭環境和市場導向下,并不利于環保產業的整體發展。
中小企業迎來機會,也存在危險
而眾多中小企業由于規模體量小的原因根本無法參與這場競賽,只能眼看著這場跟自己有關也無關的盛宴,低頭經營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環保政策收緊后,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小企業所處的市場范圍也帶來了好處,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小企業前景樂觀。巨頭們的強勢擴張給中小企業帶來了巨大壓力,一方面可供開拓的業務領域越來越少,另一方面配套的產業機會也在迅速萎縮。政策刺激只能在短期內帶來促進,就目前來說,還有生存的機會甚至活得很好,但是從長遠來看,中小企業仍舊面臨很大的挑戰。
當下正處在政策紅利期,多數企業會感覺生意確實比過去好做了,但是這種利好既是機遇也存在危險,如果企業主沉湎于業績增長甚至盲目擴張,而忽視背后的原因,又不能夠抓住機會做強企業,等到紅利期過去企業就會陷入困境。
中小企業如何轉危為安,利用好這一機會呢?
首先是審視自我,精耕細作。環保產業是“大產業、小行業”,許多細分領域還是大有可為的。在環保產業尚未成熟之前,就是抓住機會的時候。中小企業要清楚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不能被政策紅利沖昏頭腦,同時在自己選定的領域深耕下去。環保產業的最大好處在于未來,隨著國家經濟結構的轉型,環保機制的不斷完善,環保產業將是永恒產業,而此時恰恰是布局未來的最佳時機。
其次是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尤其是民營企業好比是沒娘的孩子,出路只有一條,自己長本事,要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樹,形成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隨著行業不斷成熟,具有自身特點的、身處產業鏈某一節點、有自己獨一門經營的企業必將會得到發展。
再者,中小企業主要有“做大”的雄心,和得當的經營。如果企業主都沒有最大做強的志向,給再好的資源和機會都是白搭,要知道許多巨頭也是從零開始的。另外,得當的經營對企業的發展也是很重要的,這一塊往往是中小企業的短板,但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