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污水廠對污泥進行無害化處置變廢為寶
污泥發酵變成肥料,生活垃圾焚燒產生熱量用于發電、供熱,地溝油經過處理變成生物柴油……在有效解決全市生活垃圾、污水等污染問題的同時,一些企業通過對它們進行無害化、資源化利用,既改善了城市環境又獲得了經濟效益。3月22日、23日,市人大城建環資委組織市環保局、市城管局和新聞媒體記者,以“固體廢棄物和垃圾無害化處置、資源化利用”為主題,開展了“風箏都環保世紀行”活動,深入濰城、經濟、濱海、高密、昌邑等縣市區,進行了現場檢查和調研。
發酵20多天,適合改良鹽堿地
3月23日,活動小組來到了昌邑市龍池鎮龍池工業園,濰坊聯合環境保護科技有限公司濰坊市污水廠污泥無害化處置項目就建在此處。
在展示架上,顏色不一的泥土被裝在玻璃瓶里,有的呈顆粒狀有的呈粉末狀。“這就是污水廠沉淀的污泥經過加工之后形成的產品。”該項目負責人李龍江介紹,污泥發酵21天至23天就可以變成有機肥,它們不但可以用于園林綠化,更適合鹽堿地土質改良。
那么污泥是如何變成肥料的呢?據介紹,城市污水經過污水處理廠處理后,會分離成中水和污泥,中水或再利用,或通過地下管網排入城市內河,而剩下的大量污泥因含有重金屬等物質,不能直接利用,則被送進污泥處理廠進行無害化處理。
李龍江介紹,污水處理廠沉淀的污泥經過計量后倒入他們公司的卸料池,經稀釋和加藥調制后,由板框壓濾脫水后變成泥餅。粉碎后,將其輸送進發酵池,通過添加適量輔料、嗜熱菌種進行高溫發酵殺菌,并進一步降低含水率至40%制成營養土,最后再適當添加氮、磷、鉀等營養元素深度加工,就形成了顆粒狀或粉狀的肥料,滿足農用泥質、改良用泥質、園林綠化用泥質等標準,可用于農林綠化、土壤改良等。
每天最多可處理污泥約550噸
濰坊市污水廠污泥無害化處置項目承擔著我市中心城區、坊子、寒亭、濱海、昌邑及周邊市政污水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剩余污泥無害化處置任務。
李龍江介紹,他們公司2017年4月份正式投入使用,采用“板框壓濾脫水+好氧發酵堆肥+資源化利用”工藝,通過動態連續運行模式,實現自動進料、混料、輸送、布料、連續、通暢,生產全過程采用全封閉式負壓除臭,臭氣經過收集處理后達到排放標準,污水處理達到標準后,排入園區綜合污水處理廠,全程環保衛生無污染,真正實現污泥的減量化、穩定化、無害化、資源化。運行近一年來,效果非常好,每天最多處理污泥550噸左右,經過處理之后生產出有機肥200噸左右。
該項目的建設,解決了周邊污水廠污泥處置問題,保護了當地生態環境,開啟了資源化利用新里程,實現了市政污泥穩定化、無害化、減量化及資源化目標,促進了社會經濟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四家危廢綜合處置項目將投運
近年來,我市以預防為主、防治并舉,依法嚴厲打擊非法排放、傾倒、處置危險廢物的違法行為,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據統計,2017年,我市一般固體廢物產生量約1200萬噸,占到固體廢物總量的90%以上,由于其危害較輕,主要是綜合利用和處置、填埋,從近幾年的統計情況看,綜合利用率達到93%以上。全市共有753家企業申報產生危險廢物97.2萬噸,其中80.7萬噸由企業自行處置,14.6萬噸委托有資質的單位處置,儲存量5.9萬噸。
針對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市環保局制定了專門方案,開展了專項整治行動,并設立了專門管理機構,邀請專家對全市環境執法人員及危險廢物重點企業負責人進行了培訓;對涉危廢企業,建立了動態重點監管源名單,加強規范化管理等,要求各縣市區及市屬開發區確保每年對轄區內列入監管名單的企業全部檢查一遍,市環保局按照10%的比例進行抽查。
去年,全市共對涉及危險廢物的18起案件進行了查處,其中行政處罰8起,行政拘留3起,刑事犯罪7起,采取刑事強制措施484人,移訴468人,有力地震懾了非法排放、傾倒、處置危險廢物的環境違法犯罪行為。
目前,我市已建成投運危廢綜合處置企業2家,處置能力遠不能滿足需要。2016年,在廣泛調查論證的基礎上,我市確定再規劃建設4家危廢綜合處置項目,今年將全部建成投運,屆時將完全能夠滿足我市危險廢物處置需要。本報記者 周曉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