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環境保護職能整合入生態環境部:相關解析
動物/環境/教育
海洋環境保護職能整合入生態環境部 將有效改變陸海分治局面
中央電視臺記者:機構改革后,海洋環境保護職能整合入生態環境部后是加強了還是削弱了?統籌陸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生態環境部將有何考慮和安排,重點在哪里?
柯昶:此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方案明確把海洋環境保護職責整合到生態環境部,有兩個方面的深刻變化。
一方面,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此次機構改革將海洋環境保護職責整合到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這是在新的形勢下進一步加強海洋生態保護工作工作、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確切的講,此次機構改革強化了陸海生態環境保護職能的統籌協調。海洋生態環境問題表現是在海里,實際上根子還是在陸地上,80%的污染物來自于陸地上。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主政期間提出了“發展海洋經濟絕不能以犧牲海洋生態環境為代價,一定要堅持開發和保護并舉的方針,全面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論述。
另一方面,海洋生態保護工作和陸地生態保護工作一樣涉及到社會經濟發展方方面面,關系到國家的長遠和全局,需要各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需要地方的積極落實,更需要行業和企業的積極參與,也需要全社會共同的參與和努力。生態環境部在其中主要發揮組織者和監管者的作用,這也是落實統一行使生態和城鄉各類污染物排放監管與行政執法的具體體現。
初步要做到“四個銜接”:
- 一是區域的環境保護措施要與海洋生態環境質量的要求相銜接,以實現污染物入海監管方面的以海定陸;
- 二是沿海產業布局要與海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銜接,以實現產業布局方面的以海定產;
- 三是陸域海域綜合治理規劃、工程要與海洋環境保護目標相銜接;
- 四是統一陸海生態環境監測布局,以實現標準和數據相銜接。
渤海治理攻堅戰即將打響 將通過三年治理大幅降低陸源污染物入海量
中國海洋報記者:可否介紹一下渤海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的總體思路和目標是什么?
柯昶:渤海是我國唯一的半封閉型內海,其自然生態是比較獨特的,是環渤海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支撐和關鍵依托。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渤海的生態保護工作,特別是今年4-5月份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和全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對打好包括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在內的七大標志性戰役提出明確的要求,做出了周密的部署。
近年來渤海的水質有所改善,但是陸源污染物排放總量居高不下,重點海灣環境質量未得到根本的好轉,環境風險壓力有增無減,生態環境整體的形勢還是比較嚴峻的,因此著重把握了四個方面的原則。
- 一是系統治理,堅持系統治理的思路,特別是注重污染減排和生態擴容并重,兩手發力。
- 二是重點突破,帶動全局,以入海河流環境治理,生態保護紅線管控為突破口,帶動渤海綜合治理整體工作的推進。
- 三是標本兼治,務求實效,將控污染和調結構相結合,治病癥和全面體檢相結合。
- 四是明確中央統籌,地方落實,構建中央統籌,省級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推進機制。
首先是考慮目標設定的可行性,其次是充分考慮目標與《水十條》和《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已有的規劃、戰略目標的銜接,優先采用相關規劃已有的指標,確有余力的,我們做了適當的調整和收嚴,不在現有目標上盲目加碼,不搞“一刀切”。
行動計劃主要的目標有:通過三年的綜合治理,大幅降低陸源污染物入海量,完成非法和設置不合理的排污口的清理整治工作,構建和完善港口、船舶、養殖活動以及海洋垃圾污染防治體系,實施最嚴格的圍填海國家管控,持續改善海岸生態功能,逐步豐富漁業資源,加強和提升海洋環境風險監測預警以及應急處置的能力。到2020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到73%左右。
海洋廢棄物傾倒有明確的范圍和限定 并不是大家通常理解的海洋垃圾
南方周末記者:請問目前傾倒海洋的垃圾有哪些種類?將怎樣監管海洋垃圾傾倒?
柯昶:海洋廢棄物傾倒,主要是指利用船舶、航空器、平臺或其它海上人工構造物向海洋處置海洋廢棄物的行為。按照現行的國際公約和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允許傾倒的物質包括疏浚物、城市陰溝淤泥、漁業加工廢料、惰性無機地質材料、天然有機物、島上建筑物料、船舶平臺等七類。疏浚物是其中的主要類型,主要是淤積的、河流沖刷形成的或自然沉積的沉淀物,主要包括清潔疏浚物、沾污疏浚物和污染疏浚物三類。沾污傾倒物和污染傾倒物必須通過生物學檢驗,并進行適當的處理后才能在海上傾倒。我國的海洋傾倒物除少量是惰性無機地質材料和天然有機物以外,大部分為清潔疏浚物,近10年來我國年均傾倒約為1.7億方。
1972年起國際上針對海上傾倒活動形成了《倫敦公約》和《1996議定書》,我國是這兩個公約的締約國。在國內,結合履約需要和環保要求,《海洋環境保護法》對海洋傾倒管理也做出了規定,并在1985年出臺了《海洋傾廢管理條例》,開展了一系列的管理工作。
渤海攻堅戰行動計劃范圍為渤海全海區和環渤海三省一市 重點是4省份“1+12”城市
華夏時報記者:請問渤海治理攻堅行動計劃有哪些具體的任務和舉措來保障渤海綜合治理成效?
柯昶:行動計劃確定開展四大攻堅行動:
第一個是陸源污染治理行動,以入海河流、入海排污口為重點,強化陸源污染綜合治理,降低陸源污染物入海量,同時也推進“散亂污”企業清理整治、農業農村污染防治,以及城市生活污染防治等工作。
第二個是海域污染治理行動,在環渤海地區實施灣長制,構建陸海統籌的責任分工和協調機制,并著重推進海水養殖污染治理和船舶、港口的污染治理。
第三個是生態保護修復行動,從海岸帶生態保護、生態恢復修復、海洋生物資源養護三個方面入手,嚴守渤海生態保護紅線,實施最嚴格的圍填海管控和岸線開發管控,加強河口海灣綜合整治修復和岸線岸灘綜合治理修復,逐步恢復渤海漁業資源。
第四個是環境風險防范行動,重點從陸源突發環境事件風險防范、海上溢油風險防范入手,開展環境風險評估和專項執法檢查,同時建立海洋赤潮(綠潮)災害預警以及應急處置體系,提升海洋環境風險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
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有嚴格的范圍,并不是無限的擴大。范圍定為渤海全海區和環渤海的三省一市,重點是環渤海“1+12”城市,1就是天津市,12就是遼寧、河北、山東三個省的12個沿海地級及以上城市。
中央環保督察將圍填海納入督察范疇 接下來將系統評估各地圍填海問題整改成效
封面新聞記者:請問生態環境部對圍填海的情況是否了解,下一步有哪些舉措?
柯昶:中央環保督察將圍填海納入了督察范疇。
2016年以來,中央環保督察實現了11個沿海省(區、市)的全覆蓋。根據中央環保督察反饋的意見,部分地區確實是存在未批先填、邊批邊填,批小填大、圍而不填、填而不用的問題。長期以來粗放的圍填海利用活動,確確實實造成了部分沿海地區濱海濕地和自然岸線的減少,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了較大影響。
針對圍填海造成的濱海濕地保護問題,國務院今年下發了《關于加強濱海濕地保護嚴格管控圍填海的通知》通知。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會同有關部門按照國務院部署,切實履行好“監管者”的責任,從生態環境保護角度加強圍填海管控:
一是嚴格實行“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制度,用好海洋工程、海岸工程環評措施,除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外,禁止審批新增圍填海項目;
二是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嚴格執行生態紅線管控要求,首先在渤海海域清理非法占用生態保護紅線的圍填海項目;
三是加大督察問責力度,特別是要壓實壓緊地方黨委政府的主體責任,確保圍填海項目整改到位,確保嚴控圍填海的政策落到到實處,堅決遏制和嚴厲打擊違法違規的圍填海行為。
我國高度重視海洋垃圾和塑料垃圾防治 相關部門2016年已開始對海洋微塑料進行監測
財經雜志記者:有媒體報道稱,微塑料是海洋污染的重要來源。微塑料是否存在于貝類、魚類當中?對人體健康有何影響?目前為止生態環境部采取了哪些舉措,有何成效?下一步會有什么行動?
王菊英:就目前的報道和研究來看,不管是在海水中,以及海底和海底沉積物當中,都發現有微塑料的存在。
從學術界和管理者來看,普遍認同,微塑料是小于5毫米的塑料顆粒,生物體當中也是存在的。除了貝類以外,在大型的哺乳動物體內,還有魚類、浮游動物體內都有檢測出微塑料的報道。從目前國內國際的報道來看,貝類當中普遍檢出微塑料顆粒。2017年,我們實驗室開展過相關的研究,大概76%的魚類腸道、消化道都有檢出微塑料。
從學術界來看,分析方法還是不統一的,不同研究之間的可比性并不是很強。
對生態系統和人體健康的影響,目前也是在研究當中。目前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道,沒有直接的證據表明通過食用海產品可以對人類健康產生影響。但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需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關注。
微塑料是近年來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環境問題。2016年,聯合國環境大會把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問題等同于全球氣候變化等全球性重大環境問題,相關國家和環境組織都出臺了一些行動措施和法規。
一直以來,我們國家高度重視海洋垃圾和塑料垃圾防治。我國最早頒布限塑令,禁止生產和使用厚度小于0.25毫米的塑料袋。相關海洋環境保護的條例還有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重大規劃都要求加強陸源入海污染防控,嚴控塑料垃圾傾倒入海。此外,我國實施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方案有效減少了陸源和海源垃圾的輸入,同時我國也加強固體廢棄物,特別是塑料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從源頭上防止陸源垃圾入海。國外的一個研究學者的文章數據表明,塑料回收利用率歐盟排名第一是30%,排在第二是中國25%的回收利用率,世界上平均的回收利用率水平是在9%,所以我國對固體廢棄物的回收利用這一塊措施還是比較有力的。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從六個方面開展海洋微塑料的污染防治工作:
- 一是進一步研究海洋垃圾(微塑料)防治方案等系列措施,布局海洋垃圾防治工作。
- 二是加強海洋垃圾監測,掌握海洋垃圾和微塑料分布規律。
- 三是加強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更加科學地評估海洋垃圾的環境影響,特別是微塑料對海洋生態和人體健康的影響。
- 四是加大對社會資本參與垃圾分類的支持力度,加強塑料垃圾的回收和資源化利用。
- 五是加大公眾宣傳教育,提升公眾意識,轉變消費習慣,減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六是參與應對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的國際進程,積極推進全球海洋垃圾治理。
全國兩類入海排污口98%已經完成清理 未來將進一步加強監管
光明網記者:2017年,原海洋局對全國入海排污口的數量和分布進行了排查,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職能轉至生態環境部后,請問生態環境部是否掌握相關情況,下一步如何加強對入海排污口的環境監管?
王菊英:入海排污口的管理是控制陸源污染物入海的關鍵。陸源污染物,水污染防治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都做出了相關規定,要求沿海省(區、市)開展兩類排污口的清理整治。這里所說的兩類排污口,一類是非法的,一類是設置不合理的,目前已經完成清理的大約有98%。以渤海為例,渤海兩類排污口總共31個,已經完成清理整治是28個,另外3個在2018年底也會完成整治。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會繼續督促相關沿海地方完成“兩類排污口”的清理整治工作,同時按照要求制定入海排污口環境管理的指導性文件,進一步加強監管。
- 一是指導沿海地方依法、規范、有序開展入海排污口備案等管理工作。
- 二是在現有的各類排污口管理規定的基礎上,細化相關技術要求,盡快形成統一的排污口技術管理規范。
- 三是啟動陸海污染源清查工作,進一步準確摸清入海污染源,為配合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率先在渤海部署開展。
- 四是要開展溯源排查,為每一個排污口登記建檔,明確各類排污口的責任主體。
- 五是分類整治,實施一口一策,通過整治規范,不斷提高入海排污口管理水平,為海洋環境質量整體改善發揮積極作用。
轉載:環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