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盧鵬通訊員張維堂報道近年來,我省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圖為6月5日,桓臺縣馬踏湖濕地,水體清澈風景如畫。
□ 本報記者 陳曉婉
本報通訊員 鞠 琳
在南陽湖老運河入湖口以北4公里處的老運河尾水截流人工濕地里,一畦一畦一人高的大葉“綠植”正在這里安家。這種植物叫黃花鳶尾。在各地廣泛選用水生植物麥黃苲凈化水質的今天,這里為啥依然“私人定制”了黃花鳶尾作為濕地的住戶?
“它水面上的葉子有多高,水底下的根系就有多長。這些一米多高的是去年夏天種的,那些一人高的是前年種的。”對濕地中的動植物,濟寧市生態環境局太白湖新區分局水生態環境科科長胡濤如數家珍。在他看來,生物的凈水功能,更像是人與自然達成的默契。植物生長需要氮磷,水體想降的指標、想被吸收的也是氮磷,雙贏便產生了。
“麥黃苲的凈水效果不錯,但它的生長周期多是3月-5月。5月之后,就開始腐爛,這時不僅不能凈水,還會污染水體,需要我們人工去打撈。具體到我們這塊濕地,我們想要的植物不是每年只‘工作’3個月,我們希望它能盡量長時間地發揮作用。所以我們就不斷摸索、挑選、試種,最終選中了黃花鳶尾,它一年能生長近10個月,也就是說能凈水10個月,更適合我們這片濕地對植物的要求。”胡濤說。
“這片濕地設計時的日進中水水量為2萬立方米,但實際日進水量多的時候20萬-49萬立方米,依然可以確保出水水質穩定達到地表三類水標準。”濟寧市生態環境局太白湖新區分局生態事務中心主任王宏春說。
治水從來不是一張藥方管全省。各地地質條件不同、流域特征不同、污染源情況不同,需要因地制宜開展專項治理。
臨清市屬于資源型缺水地區,地下水使用量較大,加之處于地下水高氟區,污水中的氟化物濃度較高,長期存在“反復治、治反復”的問題。去年,臨清市衛運河油坊橋斷面氟化物濃度均值一度達到1.45mg/L,直逼1.5mg/L的達標邊緣,被省生態環境廳列入“防反彈”斷面整治目標任務清單。
衛運河水想達標,首先得解決氟化物濃度高的問題。“經過多方考察論證,我們聘請專家和技術公司對污水處理廠實施了除氟改造,使得外排水氟化物濃度由進水的3mg/L左右穩定降至1.3mg/L左右,其他指標均正常,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五類水要求。”聊城市生態環境局臨清市分局流域科科長王仲舒介紹,通過開展水源替代、除氟工程建設和生態基流保障等重點工作,2020年衛運河油坊橋斷面超額完成消除劣Ⅴ類水體目標,水質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
小到湖中魚類的選擇、濕地植物的引種、污水處理廠技術的改革創新,大到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都在因地制宜地進行。
微山縣治水面臨的一個重要難題是養魚帶來的水體污染。濟寧市生態環境局微山縣分局四級調研員王云告訴記者:“2018年前后,南四湖周圍開始退漁。2019年,核心區的11萬畝魚塘全部退出,2020年底,緩沖區的8萬畝魚塘也全部退出。”截至目前,濟寧清理南四湖網箱、網圍23萬畝,關閉搬遷禁養區養殖場552個、養殖專業戶6670個,疏挖清理田間溝渠211.5公里。王云介紹,退漁還湖之后,南四湖水面增大了,水生植物的生長恢復至往昔水平,再加上人工濕地的生態凈水能力,現在湖水水體自凈能力越來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