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向大家引薦團隊發表在《環境工程學報》2021年第6期上的研討綜述《疫情背景下污水中的外表活性劑對污水處置效果的影響與機理》。本文綜述了新冠疫情背景下,更多外表活性劑進入污水處置廠后,對污水處置過程的負面影響與污水處置廠的應對措施,及其對污泥處置過程產生的積極影響,以期對污水處置廠在疫情背景下的運轉措施調整提供參考。
01
Main points
文章亮點
1)新冠疫情使人們洗手消毒的頻次增加,招致更多的外表活性劑進入污水處置廠。污水經處置后,其中的外表活性劑僅1%隨出水外流,約10%~20%則進入剩余污泥。
2)雖然污水中外表活性劑的宏觀含量并不高,但其特殊兩性分子構造會降低氧傳質效率、毀壞污泥絮體構造,并影響脫氮除磷微生物的活性與豐度。
3)在污泥處置方面,外表活性劑會對污泥絮體脫水、崩潰與增溶產生正面效果,以至還能促進污泥厭氧消化水解酸化。
4)有必要對外表活性劑來源、構造及其遷移轉化停止梳理,進一步探明其對污水處置過程的負面影響與污水處置廠的應對措施,以及外表活性劑對污泥處置過程產生的積極影響,以期為污水處置廠在疫情背景下的運轉措施調整提供參考。
02
Introduction
內容簡介
依據外表活性劑基團類型,可將其分為陰離子型、陽離子型、非離子型以及兩性離子型,非離子型和陰離子型兩類市場運用量最大,分別占比56.1%和36.8%。
外表活性劑大多為有機成分,對難生物降解和不可生物降解外表活性劑來說,它們絕大局部會被污泥吸附,隨剩余污泥而排出系統,只要很少局部溶解態外表活性劑會隨出水以COD方式排放。因而,應該關注的是可生物降解外表活性劑,但是即便是可生物降解外表活性劑,其在生物處置過程中能真正完成降解也并非易事,不但會形成能耗與本錢增加,而且降解在很多狀況也只是母體降解表象,代謝中間產物的毒性以至可能會比母體還高。
1. 外表活性劑對污水處置過程的影響
外表活性劑進入污水后,在污水生物處置過程中會對曝氣、生物反響等產生負面影響,且濃度越高影響越大。外表活性劑對污水生物處置過程產生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三方面:氧傳質、污泥絮體、微生物抑止。
1.1
降低氧傳質效率
傳統觀念:外表活性劑是微溶有機大分子物質,具有強親水端和強疏水脂肪族/芳香端。曝氣過程中,疏水端吸附在氣液界面,而親水端則延伸至本體溶液中,構成有序分子單層。分子單層構造會施加阻塞效應,增加界面粘度,會降低空氣與液相之間的氧傳質效率。但也有相佐研討,稱外表活性劑分子晶格構造會障礙氫鍵作用力,招致氣泡體積變小,進而降低外表張力,使氣泡平均散布于氣-液界面,致使液相含氣率進步,即,可改善氧傳質。綜合兩種相佐作用,前者對液體傳質的負面效應遠遠高于后者,最終表現為降低氧傳質效率。
新穎觀念:較低濃度外表活性劑存在時高濃度外表活性劑存在狀況下,表觀粘度(μapp)與細胞碎片增加很可能是OTE降低的緣由,OTE可能會因生物降解外表活性劑或生物降解其裂解的EPS,從而加快氧傳質效率,污泥氧轉移性能主要取決于污泥形態參數,如,MLSS,SV30,絮體直徑和μapp等,而與進水外表活性劑關系不大。
1.2
毀壞污泥絮體
污泥絮體與外表活性劑分離會影響絮體形態,招致絮體中分離松懈的EPS(LB-EPS)決裂,進而影響嚴密的EPS(TB-EPS)、以至細胞構造。
1.3
抑止微生物活性
外表活性劑對污水處置觸及微生物影響包括幾個方面:1)低濃度時可用作碳源,一定水平可助厭氧釋磷或反硝化,而高濃度外表活性劑則會對微生物產生毒性作用;2)對微生物細胞膜等構造產生毀壞作用,而對膜電位影響可能改動代謝控制,以至可能與細胞膜物質直接作用,招致細胞膜溶解,進而影響優勢菌屬類別以及菌屬相對豐度;3)經過靜電或疏水互相作用與酶蛋白催化殘基分離,招致酶活性降低;4)外表活性劑作為一種活性基團,可與基質大分子(淀粉、蛋白質、肽和DNA等)分離,嚴重時它們會直接插入各種細胞構造片段(如,細胞膜磷脂雙分子層),進而招致功用失調。
2. 對污泥處置的影響與潛在應用
2.1
污泥脫水預處置
外表活性劑具有和聚丙烯酰胺相似功用,能夠用作脫水助劑,能大幅度降低濾餅水分含量。詳細來說,外表活性劑親水基團會與蛋白質分離,從而損傷生物膜功用性和完好性;而疏水基團與脂質分離,可招致膜液化、損傷其屏障特性。與此同時,外表活性劑攜帶的電荷效應會在一定水平上中和污泥外表電荷,降低污泥之間靜電斥力,使污泥絮體變得松懈;外表活性劑也會增加細胞疏水性,促進細胞與細胞之間的互相作用,進一步誘導污泥絮體從親水性液相中脫出,從而進步沉降速率和脫水性能。
2.2
厭氧消化
2.2.1 促進水解酸化
外表活性劑能夠促進污泥水解,其作用機理包括:1)增溶;2)酶釋放。外表活性劑經過降低外表張力或構成膠束來加強顆粒的溶解度,惹起污泥物質合成,特別是EPS,會釋放更多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表現為匯集態大分子有機物轉化為小分子或溶解態物質,增加厭氧消化產甲烷階段可應用的底物濃度。另一方面,酶和EPS之間由于存在靜電互相作用,構成穩定的EPS-酶復合物,EPS釋放也意味著水解酶能夠從污泥中釋放出來,從而進步了水解效率。
外表活性劑對污泥水解影響機理(來自原文)
2.2.2 抑止產甲烷
厭氧消化系統中外表活性劑抑止產甲烷可能與兩個緣由親密相關:1)直接抑止產甲烷,阻斷轉化途徑;2)抑止產甲烷菌群,毀壞不同厭氧種群之間存在的共營養關系,招致系統失衡。
2.3
污泥資源化
剩余污泥EPS具有高值回收潛力,而外表活性劑有助于EPS與細胞別離,在EPS提取與回收中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機理主要是外表活性劑參與能局部剝離蛋白質四級和三級構造,從而完成EPS別離提取。外表活性劑不只可完成物質別離,也能夠完成提取物質增產。添加外表活性劑后EPS粒徑明顯減小,意味著外表活性劑可能僅僅是整體進步了EPS溶出或溶解過程而進步了EPS產量。不同外表活性劑品種進步效果不同,這標明外表活性劑因本身構造不同亦會產生共同的增產機理。
原文發表于《環境工程學報》:郝曉地, 楊振理, 李季. 疫情背景下污水中的外表活性劑對污水處置效果的影響與機理[J]. 環境工程學報, 2021, 15 (06): 1831-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