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實錄丨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
時間:2021-12-06 10:11
來源:山東環境
評論(0)
2021年12月3日上午,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四場,邀請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管言明,濱州市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臧偉介紹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工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新聞發布會由省委宣傳部新聞二處副處長宋德印主持,省生態環境廳生態保護處處長王清參加發布會并回答記者提問。中央駐魯新聞單位、省直及濟南市主要新聞單位參加。以下是全文實錄:
新聞界的各位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歡迎參加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今天,我們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管言明先生,濱州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臧偉先生,以及省生態環境廳生態保護處處長王清先生,介紹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工作情況,并就相關問題回答記者提問。參加今天發布會的有中央駐魯新聞單位,省直及濟南市主要新聞單位的記者朋友。
首先,請管言明副廳長介紹有關情況。
新聞界的各位朋友們,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今年10月份,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山東視察,在濟南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深刻闡釋了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我們開展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下面,我介紹一下我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工作有關情況。
一、我省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情況
近年來,省生態環境廳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批示指示要求,扎實推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一)深入謀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方略。深入開展沿黃25縣(市、區)生態環境狀況普查、黃河三角洲生物多樣性保護調研等調查研究工作,編制《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規劃》。承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際論壇黃河流域生態文明理論與實踐分論壇,與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共同主辦“山東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專家行”活動,邀請包括兩院院士在內的專家學者對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把脈問診、建言獻策。積極爭取國家部委的大力支持,我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工作列入山東省人民政府與生態環境部合作協議,東營市列入國家黃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編制試點城市,我們提出的流域統籌治理總氮污染等措施被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采納;今年4月,山東省政府和河南省政府簽訂黃河流域首個省級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率先在全國實現縣際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全覆蓋,流經黃河干流的9市18縣的13個跨界斷面,全面簽署了生態補償協議,實現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的共擔共治共享。
(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2021年,安排沿黃9市中央生態環境污染防治資金18.47億元,省級對下轉移支付資金18.23億元,支持沿黃9市開展污染防治攻堅。今年1—10月份,沿黃9市空氣質量繼續好轉,PM2.5、PM10、SO2、NO2、O3和CO濃度分別為40μg/m3、73μg/m3、12μg/m3、27μg/m3、180μg/m3和1.2 mg/m3,同比分別改善13%、9.9%、7.7%、10%、4.8%和20%;空氣質量綜合指數4.48,同比改善10.2%。在水環境方面,聚焦“保三、增三、消劣五”全力攻堅。今年1—10月份,黃河干流及主要支流17個國控監測點位,達到或好于III類水體的比例為88.2%;沿黃9市內的87個國控斷面中,達到或好于III類水體的比例為64.4%,劣五類水體全部清零。21處縣級及以上引黃水源地,水質全部穩定達標。截至目前,全省2021年新增4000個行政村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已全部完工,500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程也已經全部完工。以深入落實“灣長制”為抓手,堅持陸海統籌推進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位于黃河入海口的東營市,前三個季度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分別為87.5%、84.6%和78%,同比提高14.3%、9.8%、4.4%。今年4—7月份,省生態環境廳會同省有關部門開展了危險廢物拉網式起底式排查整治專項行動,沿黃9市累計檢查工業企業19226家,排查廢棄廠房等重點場所23658個。不斷加大生態環境執法力度,1—10月份,沿黃9市生態環境部門共立案查處違法案件5647件。
(三)深入推進生態保護修復。自2017年開始,每年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099個重點問題整治銷號率達到100%,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4107個違法違規問題整治銷號率達到100%。大力開展生態文明示范建設,截至目前,我省共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17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7個,其中沿黃9市建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7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2個。2021年,我省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數量均位居全國第二名。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三角洲生物多樣性工作的重要指示,我廳還會同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建設了黃河流域首個生態環境定位觀測研究站,謀劃啟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工作。
二、下步工作思路
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同時也對山東發展提出了殷切期望,“三個走在前”的明確要求,其中就有“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下一步,我廳將著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堅持綠色低碳,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印發實施《美麗山東建設規劃綱要(2021—2035年)》,實施新一輪“四減四增”行動計劃,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上馬,發展壯大環保產業,促進新舊動能轉換。突出以降碳為源頭治理的“牛鼻子”,制定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實施降碳減污協同增效,引導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和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推進北大沙河、錦水河等6條重點支流建成“一河口一濕地”,明顯改善流域生態面貌。優化國土空間保護利用格局,確保我省黃河流域9市1222個環境管控單元的“三線一單”管控要求落實到位。打造黃河流域生態文明示范建設集群,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靚麗底色。
(二)堅持綜合施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縱深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強化“河海統籌”治理,加強下游河道和灘區環境綜合治理,消除劣五類水體及城市黑臭水體,打造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強化污染土地的風險管控與修復,抓好沿黃地區人畜糞污和秸稈資源化利用。到2023年,全面消除我省黃河流域農村黑臭水體。開展黃河下游河道和灘區環境綜合治理,對全省黃河流域6037個排污口實行一口一策,建立檔案,加強管理,2023年年底前全部完成整治。
(三)堅持系統治理,提高全省生物多樣性。深入實施《山東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1—2030年)》,2022年啟動黃河三角洲等9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的生物多樣性調查試點工作。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加強生態保護統一監管,建立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監督管理制度,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監管平臺,實現“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常態化,依法查處生態破壞行為。實施南四湖、東平湖綜合治理和黃河三角洲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在省內生物多樣性豐富地區建設10個生物多樣性保護觀測站。實施好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生物多樣性金融項目,探索構建有利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金融體系。
(四)堅持底線思維,統籌防范生態環境風險。牢固樹立環境風險防控底線思維,開展黃河流域固體廢物傾倒排查整治工作,完善環境風險常態化管理體系,健全環境應急體系。以“一廢一庫一品”(危險廢物、尾礦庫、危險化學品)等高風險領域為重點,深入開展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整治。提升危險廢物環境監管能力,強化危險廢物全過程環境監管,全面復核現有涉廢企業排污許可證發證登記情況,完善醫療廢物城鄉一體化處置。實施城市雨污合流管網、黑臭水體“兩個清零”工程和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嚴格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完成化工園區有毒有害氣體環境風險預警體系建設,健全提升防范化解突發生態環境事件能力。建立健全跨省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持續開展環境應急演練比武競賽活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省生態環境廳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按照“嚴真細實快”的要求,扎實推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助力“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目標在山東率先實現。
我就介紹這些,謝謝!
現在回答記者提問,提問前請先通報所在新聞機構名稱。
人民網記者
近年來我省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總體狀況如何? “十四五”期間,在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又有哪些總體謀劃,尤其是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有哪些目標、措施?
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以來,全省上下遵循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深入推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兩年多來,沿黃9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改善25%,國控考核斷面全面消除劣Ⅴ類水體,黃河干流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水平,對黃河三角洲濕地累計補水4.21億立方米,整治修復濱海濕地面積4675.63公頃。
今年省生態環境廳編制完成了《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規劃》,為“十四五”時期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明確了“時間表”和“路線圖”。《規劃》謀劃了2025年、2035年我省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主要目標,提出了構建黃河“三段一線”生態環境保護空間布局,即在黃河上段形成以南四湖、東平湖水安全為特色的黃河流域優質水源地和蓄滯洪區,在中段建設以城市生態宜居為特色的省會城市群,在入海段創建以黃河入海口大河三角洲生態保育為特色的國家公園,在黃河沿線構建以河道、岸線和灘區生態建設為特色的綠色生態走廊。此外,為提高規劃的可操作性,聚焦重點區域重點領域,提出了實施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修復工程、泰山區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東平湖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水污染綜合治理工程、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工程、土壤污染治理工程等六大重點工程,謀劃了22類共計303個重點項目。明確了采取強化組織領導、健全“河海統籌”治理機制、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加強生態環境監管、強化環保科技和產業支撐、防范流域環境風險、大力培育生態文化等7大保障措施。
中新社記者
近年來我省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請介紹一下目前黃河三角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進展情況和下步打算。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提高黃河三角洲生物多樣性工作,提出黃河三角洲是我國暖溫帶最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要做好保護工作,促進河流生態系統健康,提高生物多樣性。今年5月,我廳會同有關部門修訂印發《山東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1—2030年)》,實施了一批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連續五年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工作,與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聯合建設了黃河流域首個生態環境定位觀測研究站,謀劃啟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取得了積極成效。根據監測調查,目前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有野生動物1630種、植物685種,鳥類由建區之初的187種增至現在的371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25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65種。38種鳥類數量超過全球總量的1%。在今年10月舉辦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上,我省將黃河三角洲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進行了線上展示。在部長級全體會議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正式宣布中國山東將作為示范省份參與生物多樣性金融項目。
下一步,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是持續優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網絡。高水平建設黃河口國家公園。建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區,開展黃河三角洲濕地與重要鳥類棲息地、濕地聯合申遺。建設特色植被保育區,開展鳥類棲息地保護行動,建設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中轉站、越冬地和繁殖地。嚴格執行海洋休漁政策,建設海洋生物綜合保育區。推進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實施濱海濕地修復工程、黃河口海岸帶生態系統防護工程,拆除廢棄圍海養殖堤壩,修復灘涂濕地和河口新生濕地,深入打造“河—海—陸—濕地”統籌的區域水資源循環格局。
二是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調查監測評估體系。深化開展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及周邊區域生態系統、重點生物物種及重要生物遺傳資源等生物多樣性調查評估工作。構建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建立反映生態環境質量的指示物種清單,開展長期監測。按照國家要求,做好黃河三角洲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成效、物種資源經濟價值等評估工作。
三是加大執法和監督檢查力度。開展自然保護地遙感監測,建立健全“空天地一體化”的問題發現機制。推動將危害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的行為納入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以及“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檢查等專項行動。
四是深化國際合作與交流。強化信息和科技交流與成果共享,學習借鑒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先進經驗,積極爭取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全球環境基金、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國際組織的資金和項目支持,組織實施好生物多樣性金融項目。
中國環境報記者
省委提出了“要加強黃河三角洲、黃河干支流、重點區域生態保護修復”的重要任務,請問針對這項工作,我們將如何落實?
按照省委工作部署,針對黃河干支流相關任務,我廳專門制定了《加強黃河干支流生態保護修復實施方案》《黃河干流(山東段)水質穩定達標及總氮控制專項方案(2021—2023年)》。
在目標設定方面,明確了2023年和2025年的具體目標。到2023年,沿黃縣(市、區)6037個入河排污口全部完成整治,黃河灘區內農村全部完成生活污水治理,灘區農田退水不直接通過退水渠排入黃河,其中東營市實現稻田退水“零排放”,黃河干流(山東段)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總氮濃度得到有效控制,錦水河和北大沙河總氮年均濃度力爭低于5mg/L,浪溪河、龍柳河、玉帶河、錦水河、南大沙河、北大沙河6條河流建成“一河口一濕地”。到2025年,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樣板區,黃河干支流生態保護修復取得顯著成效,生態系統穩定性明顯增強,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
在重點任務方面,一是打好黃河流域環境問題整治攻堅戰,實施黃河流域水污染綜合治理工程、黃河流域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工程、黃河流域土壤污染治理工程和黃河灘區生態環境整治。二是打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攻堅戰,構建完善山東黃河生態廊道,分別實施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工程、大汶河和小清河區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和東平湖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三是完善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縱向與橫向、補償與賠償、政府與市場有機結合的黃河流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嚴格落實省級生態文明建設財政獎補機制。
大眾日報記者
濱州是全省唯一一個京津冀“2+26”通道城市和環渤海“1+12”城市疊加的市,請問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了哪些成效?
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和省生態環境廳的大力支持下,濱州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決扛起生態環境保護重大政治責任,推動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
一是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統籌協調機制。建立了市、縣兩級生態環境委員會,市委書記親自掛帥擔任市環委會主任,定期召開會議研究解決生態文明建設重大問題;建立了重大工作協調保障機制,成立中央、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保障整改領導小組,市委書記、市長任雙組長,推動中央、省環保督察及“回頭看”等各輪次的督察在濱州扎實開展,取得了“解決問題、上級肯定、百姓點贊”的多贏共贏效果;根據省統一部署,建立了黃河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高標準完成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協議簽訂任務,涵蓋36個河流斷面(跨市斷面27個、市內斷面9個),實現與鄰近濟南、淄博、東營、德州4市及市轄縣際間全覆蓋,推動上下游協同共治、聯防聯控,構建了水環境質量“誰改善、誰受益;誰污染、誰付費”的長效機制。
二是構建齊抓共管的大生態、大環保格局。與《濱州市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環境保護工作職責(試行)》配套,2021年出臺了《濱州市市直有關部門和中央省駐濱單位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把相關責任分解到各級黨委、政府及50個部門單位,生態環保“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全面壓實,筑牢“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齊抓共管大格局。舉全市之力開展水、大氣、危固廢突出問題綜合整治專項行動,推動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三是嚴打環境違法行為與服務高質量發展并重。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尤其堅持以法律的武器、法治的力量保護生態環境,堅決維護環保法律法規權威。僅今年以來就立案處罰509起,罰款1.1億元,環保、公安聯合辦理行政案件58起、行政拘留65人,辦理刑事案件22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19人,形成強有力震懾。同時,強化生態環保幫扶,實施生態環境執法事項清單管理,常態化推進正面清單和“微違免罰”等監管舉措,持續施行“送法入企”,保護企業依法經營、合法經營,嚴防“一刀切”。
四是三年污染防治攻堅戰圓滿收官。濱州市在全省率先提出并打響“1+1+10”污染防治攻堅戰,成立總指揮部,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總指揮;同時成立10個分指揮部,由分管副市長任指揮,形成了上下貫通的指揮體系、左右聯通的作戰體系,推動艱苦卓絕的三年污染防治攻堅戰圓滿收官。截至2020年底,方案確定的55項主要目標、386項重點任務全面完成,九項約束性指標均已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在全省7個傳輸通道城市中優良天數比例最高、PM2.5平均濃度最低,省控及以上地表水考核斷面、近岸海域水質一二類優良水體比例全部達標,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均100%。生態文明創建成果豐碩,惠民縣被命名為全國生態文明示范縣、博興縣被命名為省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沾化區被命名為省級生態文明示范區,山東魯北企業集團獲評國家工業生態示范園區。濱州市生態環境局榮獲國家“綠色中國年度人物(集體)”提名獎,是該項活動舉辦10屆以來全國唯一獲獎的地市級生態環境局。
齊魯晚報記者
請問濱州市圍繞“四減四增”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樣的成效?
“四減四增”是空氣質量改善的治本之策。濱州市堅持源頭防治,堅定不移推進“四個結構”調整優化,減少污染排放,增加綠色動能。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2017年以來,關停268萬噸違規電解鋁產能,主動向外轉移203萬噸合規電解鋁產能;退出煉油產能670萬噸、原油進口指標186萬噸;壓減粗鋼產能183萬噸,關停焦化產能390萬噸;對全市322家化工企業規范整改提升。在能源結構調整方面,壓減煤炭1298萬噸,占全省壓煤任務的35%;今年省下達我市的壓煤任務為160萬噸,占全省壓煤總量的19.63%,正在按序時推進;燃煤機組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完成清潔取暖散煤替代工程74.29萬戶,確保群眾溫暖過冬。在運輸結構調整方面,投資94億元推進“公改鐵”,全省投資最大,陽信匯宏鐵路專用線、鄒平、北海貨運鐵路專用線、濱港鐵路線等4條鐵路專用線年可實現鐵路運力2952.6萬噸,可替代約92.27萬輛(次)柴油車運力。在農業投入結構調整方面,單位耕地面積農藥使用量、化肥使用量比2015年分別減少16.28%、15.3%。
通過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壓減產能壓出企業新動能,調整結構調出發展新格局,形成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雙贏局面。2020年,濱州市在省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中躋身二等、第7位,奪得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單項獎。2021年10月12日省環委辦印發通報,在山東省“四減四增”三年行動(2018-2020年)評估考核中,濱州市獲得91.1分,列全省第2名,為優秀等次。
為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我們加緊實施《濱州市新一輪“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加快調整產業、能源、運輸、農業投入與用地結構,加快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山東廣播電視臺記者
濱州作為沿黃城市,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濱州作為黃河下游一座依水而建、緣水而興、因水而美的城市,我們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講話和重要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目標定位,堅定走綠色、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一是堅持科學規劃引領。2021年5月印發實施《濱州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施規劃》,同時配套制定《濱州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濱州市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2021年工作要點》等文件,構建起從“規劃圖”到“施工圖”的一攬子政策體系。同時,圍繞工作推進落實,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設立黃河生態保護工程建設指揮部,為工作推進落實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
二是全面貫徹“四水四定”。深入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制定《濱州市黃河水資源超載區治理實施方案》,出臺《濱州市引黃調水管理辦法》,全力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實施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建設403萬畝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工程,通過襯砌、護坡、信息化等措施,基本達到“精準計量”條件,實現農業灌溉用水高效利用,年均可節水4000萬方。實行城鎮非居民用水戶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探索推進水權交易,引導用水大戶實施節水改造,嚴控高耗水行業規模。全面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全市7個縣市區全部創建為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縣。初步預測,2021年全市用水總量比2020年減少約2億方。
三是實施生態保護工程。建立濱州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項目庫,儲備生態保護類項目59個,總投資320.7億元。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全面推進黃河小街灣、黃河農事園、黃河植物園、黃河大道彩葉林帶、南海濕地建設;實施94公里黃河淤背區綠化提升改造工程;推動完成427個村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33處黑臭水體治理。2020年完成造林15.5萬畝、農田林網12.2萬畝,林木覆蓋率達31.9%;濕地保護總面積達到17.6萬公頃,列全省第4位,小開河灌區成功創建全國首個引黃灌區國家級濕地公園。
四是深化沿黃合作。深化省會經濟圈沿黃六市密切合作,積極參與創建全省科技創新聯盟、大數據產業聯盟、黃河流域城市文化旅游聯盟等協作共同體,企業開設“全域通辦”、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濱州分院、大高機場“環魯飛”等一大批合作事項成功落地。今年我市成功舉辦黃河流域景區發展論壇暨文化旅游發展大會,以及黃河風情帶自行車賽、馬拉松比賽等高端品牌賽事,發布《黃河流域景區發展濱州宣言》,合力打造“中華母親河”文化旅游品牌。
五是建立高層次平臺。濱州市人民政府與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開展戰略合作,在濱州成立黃河生態研究中心,是全國4個中心之一。借助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人才、技術儲備及優勢,研究解決重大生態環境問題,建立長期合作伙伴關系,探索國家環保科技部門幫扶地方政府、帶動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新模式。
相信隨著項目落地、措施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在濱州將取得突破性重大成效,全面開創現代化富強濱州建設新局面,努力打造黃河下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濱州樣板”。
聯合日報記者
據了解,山東省正在開展“智慧生態黃河”項目,請問進展如何?
“智慧生態黃河”項目主要是以黃河流域濟南段為試點,突出資源環境承載力剛性約束,實現生態、水、氣、固廢協同治理,全面提升生態環境感知力、數據要素生產力、智慧決策支持力,構建業務協同、信息共享的綜合監管平臺。這是我省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一項重點工作。為做好這項工作,生態環境部、山東省生態環境廳、濟南市政府共同組建了“智慧生態黃河”項目建設工作專班,聯合編制了建設方案,強化項目頂層規劃和設計,并爭取了國家污染防治專項資金支持。
下一步,將充分發揮部、省、市三方各自資源優勢,合力打造成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試點示范項目建設。濟南試點成功后,再推廣到我省沿黃其他城市,為全國示范發揮作用,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發揮更加重要的推動作用。
記者提問就到這里。大家如有其他需要采訪的內容,請聯系省生態環境保護宣教中心張素華,聯系電話:66226127。
本次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