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大戲——碳中和形勢下資本市場對環保產業的過熱反應
來源:青山產業評論
作者|山少爺 環保老兵
碳中和已經成為當前最大的風口,大到天下行業無不言碳,其中資本市場上躥下跳、反應尤為激烈,紛紛聲稱一個價值萬億的巨大市場即將橫空出世。
在資本市場上,碳中和已然成為了那顆最亮的星。
而環保產業因為站在離風口最近的位置,有不少人在狂噪的聲音下也開始蠢蠢欲動了。
環保與碳中和確實是近親,但是對于二者具體的關系,輿論的導向和投資者的認知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偏差。
今年以來,環保產業半推半就地承擔起了一種身份——實現30·60雙碳目標的支撐產業。
某些投資機構幾度高調宣稱自己將在雙碳領域大舉投資,投資規模動輒幾百億、幾千億;而在環保行業內部,有企業老板叫囂,要乘著碳中和的東風打造千億級環保公司。
可見在輿論的鼓吹聲中,一些環保企業自身已經開始失去理智、打馬虎眼了。
碳中和與環保,除了在目標上有些許的一致性(都針對地球環境)、在落實上生態環境部門都有管理職能之外,在內涵上基本上是兩碼事。
而當前真實的環保產業也絕非頂層設計以及大眾認知中那個被碳中和垂青的理想產業。
坦白說,實現碳中和,環保產業壓根兒就不是主角,也幫不上多大忙。
大眾投資者嚴重的認知偏差說明,碳中和的風已經嚴重吹偏了,也說明一些團體拿碳中和做文章的端倪已經出現。
這中間的誤解到底怎么回事?碳中和風口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和環保產業有多大關系?
01
要搞清楚風口是如何形成的
盲目跟風無異于自尋死路
風口出現是件好事,但前提是你得知道風因何而起、從何而來。
要知道,能把豬吹起來的,往往是不正常的妖風,盲目跟風無異于自尋死路。
碳中和這個巨大風口的出現,主要在于兩方面的原因:
1、客觀形勢使然
碳中和所針對的氣候問題早已是擺在人類面前的一道必答題,放在國際環境中同時也是一道政治題,世界各國遲面對早面對都得面對,遲不如早,我國現在提出碳中和目標順應內外環境,合情合理。
所以,在這一層面而言,碳中和的必行之勢顯而易見。
而要落地這項決策,其中就必有商機,就會牽動利益,所以各行各業有所反應也屬于正常。
圍繞這個方面,包括環保在內的各行業都有很多討論的聲音,這些討論大多是理性的,也是必要的。
畢竟,以商業的手段推動碳中和目標達成也是頂層設計的重點,這是十分值得探討的。
2、一些團體夸大宣傳
一直以來,有些領域特別依賴新政策、新概念、新鮮事兒來續命,比如資本市場,整天眼巴巴地在等著這些由頭出現,三分的事兒,可以炒成十分的概念。
碳中和這一話題在國際上有輿論背景,在國內有最高宣言指示,簡直是完美的炒作材料。
碳中和之于環保產業、環保企業究竟有何影響,院士專家和行業龍頭企業都表示還沒研究明白,資本市場已經言之鑿鑿地在推碳中和概念股了。
這種夸大宣傳一旦出現,無良媒體也會跟著推波助瀾。
資本市場是炒概念、無良媒體是蹭熱點,很多事兒就這么被搞偏搞臭掉了。
碳中和所謂風口的出現,除了前述“1”的客觀形勢,一定程度上是這種夸大宣傳吹出來的,大眾投資者對環保產業的誤解也是在這種鼓吹導致的。
碳中和本身確實是個風口,但是以現在的情況看,摻雜了太多鼓吹的成分,混淆視聽者實在可惡。
02
碳中和與環保4大細分領域的關系
沒有特殊關系、部分領域是利空的
有關系,但沒有特殊關系,很大程度上是同碳中和之于水泥、鋼鐵等行業一樣的關系,是利空的而不是利好的。
碳中和的目標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面對的核心問題是能源結構問題;環保的目標綠水青山,面對的核心問題是污染治理和環境修復。
二者唯一關聯的地方是,愿景都是構建美好的地球家園,另外就是在落實過程中生態環境部都有管理職能,碳中和的一些標準和政策由生態環境部制訂。這是人們產生誤解的原因所在,因此誤以為二者是一碼事。
事實上,在產業層面、在做事的層面、在技術層面,碳中和和環保完全是兩個體系。
如果硬要把環保的內涵擴大而把碳中和包含進來說成是一碼事也可以,但沒有實質意義。
不妨來看看碳中和與環保各細分領域的關系:
1、環境技術服務
環境技術被視為是碳中和的利好領域,但這也是外行的臆斷,如前所述,在產業層面、在做事的層面、在技術層面,碳中和和環保完全是兩個體系。
誠然,環境技術服務企業可以提供智庫、核算服務等,但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從產生、處理到排放的過程,是較為簡單的物理化學過程,與VOCs、PM2.5等擁有復雜大氣化學過程的污染物的治理大相徑庭;而后者的核算、擴散、演化過程因其地區間差異大、專業程度較高,所以才需要大量的、門檻較高的環境技術服務。
也就是說,雙碳實施帶來的技術服務需求簡單且量小,要么污染企業自己就可以完成,要么是一些低端的服務商雇幾個學生就可以干了,根本談不少是多大的利好。
例如,生態環境部在環評領域要求增加雙碳方面的要求,這對于有經驗的環評人員而言,會略微增加一些工作量,但不會是顛覆性的;因為相比于正常的環評中動輒幾十個復雜的有機無機污染因子,僅需增加二氧化碳等幾個簡單的因子,技術難度和市場需求的增加幾乎可以忽略,遠遠談不上是風口。
2、水處理
參考了一些權威人士的觀點意見,碳中和對水處理行業產生的影響更多的是資源循環(污泥有機物能量利用)、光伏發電、水源熱泵能量回收等等這些技術的應用。
可以看得出來,這些都是低碳、能源自給、可持續等老調子了,且都是能源和資源范疇內的事。
這其中的邏輯等同于:傳統汽車廠商做新能源車,本質上依賴的是電池產業的進步,和汽車產業本身關系不大,所以才出現了各種PPT新能源車廠,汽車產業能否在這種變革中獲利更是難說。
3、固廢
碳中和對固廢行業也會產生一些影響,比如促進焚燒爐技術的改進,推動垃圾分類回收的落實,但這不是風口是壓力,在過去已經推進到了十分艱難的地步。
4、大氣
大氣治理是和減碳可以關聯起來的環保細分領域,但絕不是傳統的脫硫脫硝除塵產業,因為技術原理和產業邏輯完全不同。
有一種提法是將有機廢氣(VOCs)和溫室氣體進行協同處理,有技術積累的企業或可在這一方向尋得機會,特別是在甲烷、氟氯烴等有機溫室氣體治理的領域。
這是正兒八經「可能」會受到利好的環保細分領域。
綜上可見,碳中和對環保產業而言并無特殊意義,甚至對有些領域是利空的。
所以,資本市場上一味地以碳中和鼓吹對環保產業利好毫無道理。
再次引用一位院士的話,“碳中和是環保技術和產業發展的重要導向,但不是全部,不可盲目跟風。”
“面向國家生態環境保護目標是環保產業發展的根本導向,環保產業必須緊跟世界科技革命的步伐。”
03
肆意鼓吹現象背后的本質
吞食政策紅利的迫切欲望
和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態
其實上述問題是不辯自明的,環保行業自身再清楚不過了,那為什么夸大宣傳還能大行其道呢?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山少爺把關于碳中和形形色色的文章翻了個遍,官方的、民間的,大咖的、小號的,券商的、科研機構的……
海量的文字看過后,只有兩個結論:
一、千篇一律,文章顛來倒去講得都是一樣的內容;
二、新瓶裝舊酒,大多數支撐碳中和的所謂技術創新都是早前就一直在講的東西,只不過是用碳中和這跟繩子串起來了。
這些文章中,除了少數的理性和思考,大多是東拉西扯、拼湊成文,要么鼓吹、要么跟風,動機大多不純。
不過有一個最大的收獲,也就是我要尋找的答案——發現了人們急于吞食政策紅利的迫切欲望,甚至透過那些虛假的文字可以嗅到些許瘋狂和危險的味道,這是需要十足警惕的。
哪些叫囂著將在該領域投資幾百億、上千億的投資機構,好像信心滿滿,但看不到他們長期不退出、不割韭菜的承諾,更看不到支持雙碳事業的誠意。
套用一句臺詞,他們嘴上都是主義(支持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心里都是生意(把韭菜忽悠進來再收割套利),其心可誅!
另外,營商環境中向來有吃政策紅利的慣例,這本無可厚非,但是這種慣例越來越使各行各業滋生出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態。
這種心態一是于行業無益,二是容易被人利用。持著這種心態行事,在行業中是炮灰,在股市上是韭菜。
而眼下已經有人在碳中和這事上開始動歪腦筋了,親眼目睹過有企業老板,連碳中和基本概念還沒搞懂就開始大肆鼓吹了。
這種鼓吹能吹出什么呢?除了一地雞毛。
04
總 結
重大機會出現的時候,也是騙局泛濫的時候。
在碳中和的風口之下,最終什么樣的技術和企業才能享受紅利尚待探索,不過大方向一定是圍繞能源領域展開的。
所以,碳中和形勢下資本市場對環保產業的反應已經過熱,一些言之鑿鑿的論斷是不可信的。
碳中和是一項新的規劃,內容上并不是個新鮮事兒。節能減排、綠色低碳、清潔能源這些支持碳中和達成的重要路徑一直都在做。
不過碳中和目標的提出確實給這些領域指明了方向,也確實是這些領域的巨大風口。
總之,懂和不懂的人都要理性看待,尤其環保產業要搞清楚自己是干嘛的。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注:本文源自對南大環規院陸朝陽博士的訪談,陸博士對本文部分觀點和論證有很大貢獻,感謝陸博士對選題和創作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