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I訪談 | 劉云洲:講好厭氧的中國故事 創造價值的技術公司
劉云洲
上海碧州環保設備工程有限公司創始人
劉云洲先后在北京建工金源和帕克環保工作過,北京建工金源被業內稱為中國環保界的“黃埔軍校”,帕克環保也是世界知名的技術性環保公司,在這兩個公司的工作經歷讓他迅速積累了工程和技術方面的系統知識,為后續創業創造了最基礎的條件。
在知名外企工作,有著很好的職位和發展,為什么還要去選擇艱苦創業?劉云洲和我們調侃說主要是因為錯過了買房時機,看到了自己在外企的天花板,認為不是自己所要的生活,于是選擇創業來改變現狀。這可能是調侃,也許是誘因,但肯定不是關鍵因素,經過與劉云洲的對話,我們感覺強烈的內在創業動機、愛冒險的精神和外在的市場機會,才是劉云洲選擇創業的深層原因。
劉云洲對厭氧的執著和對環保行業的深層認知,造就了碧州環保專注于厭氧及其衍生技術的核心技術路線。其對環保創業形勢的準確判斷、對核心技術路線的把控和對市場的精準定位,確保了碧州環保順利通過生存期、擁抱很好的成長期,我們儼然看到一顆冉冉升起的厭氧之星----“碧州環保”。
創業初心,專注于厭氧及其衍生技術
《環保產業》:為何會選擇創業?
劉云洲:當我在外企看到了自己未來發展的天花板,發現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于是決定改變它,便有了創業的想法。當然這種想法也許是因為自己有一顆不安分的心,有一定的冒險的精神,可以說有這樣內在的動機。另外,當時在我看來,就環保而言國內外在技術水平上有較大的差距,特別是厭氧技術,而國內市場又急需這種能很好解決問題的先進技術,市場需求較大,所以說有這樣外在的機會。
《環保產業》:創業之初有什么樣的規劃和定位?
劉云洲:說實話,在創業的初期,我們并沒有設定遠大的目標,也沒有明晰的規劃。但是我們對創業形勢的判斷、核心技術路線的選擇和市場定位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并且后來證明我們這些判斷、選擇和定位是正確的。
首先,我們判斷當前的創業形勢應該是技術和產品有機會,即做細分領域的專業技術和產品,而平臺型或綜合型的環保創業不適合我們;其次,我們選擇厭氧及其衍生技術為公司的主打技術路線,厭氧技術是一項真正環保的技術,該技術有較高的技術門檻,當時真正較好掌握這項技術的環保企業基本上是外企,而我們團隊本身在這方面的經驗是非常豐富的,這些特點和優勢讓我們相信厭氧必將大行于世,我們有能力在厭氧這個細分領域殺出一條血路來。
再次,關于市場定位我們是非常明確的,初期我們主要針對那些真正了解這項技術、對這項技術有實際需求,但又沒有足夠的資金選用國外企業產品的市場客戶,即我們對這個細分領域的市場進行了再細分,瞄準自己的目標客戶群體。
《環保產業》:為何您會對厭氧技術如此地執著?如何看待厭氧未來的發展?
劉云洲:是的,我是一個有厭氧情懷的人,還是一個技術控。厭氧技術是一項真正低碳的、可持續的環保技術,它既能有效處理污染物,又能產生綠色能源—沼氣,在生命大循環的自然生物礦化過程中,為新生命創造了基石。這樣一項技術沒有理由不被推廣和重視,它是人類社會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技術路線之一。
目前碧州專注的是高效厭氧技術、沼氣物脫硫技術和高效生物脫氮技術,包括厭氧氨氧化和高效反硝化技術,這些技術領域我們已經取得了領先,未來我們一方面將推動這些技術在更多的領域應用,如果市政領域,另一方面我們將繼續加大研發力度,進一步提高效率,為市場提供更完美的解決方案。我們相信厭氧必將大行于世。
《環保產業》:您認為在帕克的工作經歷給您帶來的幫助多嗎?主要在哪些方面體現?
劉云洲:這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在帕克的工作經歷對我來說是非常寶貴的。帕克公司是一家擁有核心技術、值得客戶信任和受到行業尊重的優秀企業,她為厭氧技術的推廣做了很大的貢獻。
在帕克的這段經歷,讓我對環保企業有了新的認識,讓我對厭氧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讓我看到了國內外的技術差距、質量差距和服務差距,讓我們有了努力的方向。這種經歷讓我們打上了一層“帕克”的烙印,以致于現在有很多客戶稱碧州為中國的“帕克”,但實際不然,碧州并不是完全模仿帕克,碧州有自己清晰的技術路線、市場定位和客戶群體,這些與帕克都有不同。
碧州的技術經過了碧州團隊的研發和優化,有些還是與國內外高校合作開發的,有自己的技術標準、特點和應用范圍,有自己的專利,比如我們的反硝化顆粒污泥技術是帕克所沒有的。另外,我們的市場定位和客戶群體與帕克不同,一個針對高端市場,一個針對中低端市場,碧州技術應用的很多行業都是原來帕克所沒涉獵過的。
創業過程沒有那么容易,也沒有那么困難
《環保產業》:您覺得創業是個艱難的過程嗎?
劉云洲:其實創業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也沒有想象中那么困難。不容易是肯定的,因為創業過程中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難,有很多是你沒有碰到過的,作為公司的創始人,所有問題到你這就是天花板,其他人都可以來問你怎么辦,你沒法推諉,沒有辦法也得想辦法。可為什么說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難呢?因為所有的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只是看需要用多大成本和什么方式來解決,當然這也考驗一個創業者內心的承壓能力,我本人是屬于比較能抗壓的,比較有韌性的。對于困難,從決定創業的那一刻起,我就有這樣的心里準備。
《環保產業》:初創時期主要就是靠您自己的能力,主要通過接工程項目,一步步把公司的業務做起來嗎?
劉云洲:對于技術性創業公司,創始人的業務能力應該是很關鍵的,我不算是業務能力強的,但我算是比較幸運的,認識一些圈子里的人,再加上自己也屬于實干型,公司在接了幾個小項目以后就逐漸發展起來了。我們一開始主要還是接工程,厭氧的工程項目其實是個挺系統的工作,最初我在建工金源工作的時候,掌握了工程的運作和管理方面的能力,而后在帕克的工作經歷又讓我增強了自己的技術把控能力,所以在我創業的時候對整個項目就比較好駕馭了。
《環保產業》:創業的初始資金是從哪來的?
劉云洲:基本都是自籌的,自己的錢不夠就去借,我要給員工發工資,自己沒有收入,還要不斷把僅有的一點積蓄都投在項目里。在最困難的時候兩三萬塊錢都向別人借過,借錢做項目是個風險挺大的事,如果項目沒做好,那整個身家就全搭進去了,還欠別人一大筆錢,想想都有點后怕。那時候我還不知道可以去找一些創業資金支持或貸款,也沒有去申請一些創業的優惠政策。還好后來發現其實不需要太多的資金,因為一般我們的項目周期在6個月以內,如果把項目做好了,半年就可以實現回款。做了幾個項目后,公司就有些利潤積累了,為后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環保產業》:我們人才團隊情況如何?作為初創公司,是否也培養出了自己的一批人才?
劉云洲:核心團隊是創業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我們的團隊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像我一樣科班出身、具有豐富的從業經驗、正值當干之年的合伙人,我們具有一致的價值觀,有共同的夢想,希望在環保行來做一番事業,同時有能力撐起我們的業務,這是公司的人才保障。另一部分是公司培訓的人才,我們從公司創立開始,每年會招一些應屆生,到目前有一些是培養出來了,可以獨當一面了,開始發揮作用和價值。
對于新人的培養我們一直很重視,雖然不能保證所有新人都能培養出來并留下來,而且要花大量的時間和成本去培養,但是,我們認為這是值得的,因為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更符合公司的發展需要,對公司具有更高的忠誠度和認同感。后續,我們繼續堅持培養新人,當然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我們也會從外部引進一些高端人才,為公司的團隊注入新的血液。
《環保產業》:最困難的是前三年嗎?
劉云洲:其實不然,對于一個創業者來說,每年都困難,每年都有新的挑戰,創業者需要有這樣的危機意識。因為營業額要越做越大,做到了1000萬會想著要做2000萬,做到了2000萬會想著要做到5000萬,然后1個億、2個億,不斷地制定更高的目標,面臨更多的挑戰。同時,業務量的增大,責任和風險也在增大,需要團隊擴大,團隊的擴大,需要管理的跟進。倒是前三年,船小好掉頭,風險較小,管理較易。
但是,前三年的確是非常關鍵的時期,前三年中我們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掙錢使公司活下來;二是完善公司的技術產品,有準確的定位,實現產品的標準化,也就有了自己的核心技術;三是組建團隊和置辦相關資質,也就是有自己的隊伍,也具備了行業的入場門票。
所以說前三年很關鍵,并且自我評價前三年干得還不錯;雖然我說對于創業者來說,每年都困難、都有新的挑戰,但是我們非常有信心,迎接挑戰,克服困難,實現目標。
《環保產業》:很多創業者后來做的事跟自己當初設想的完全是兩碼事,您后來的實踐證明和自己的最初設想一致嗎?
劉云洲:相差不大。2012到2015年這三年我們基本上就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規劃的路徑在走,即主要提供工藝包和關鍵設備。這兩年稍微擴展了其他的領域,我們也開始做一些總包的工程。做總包主要是基于兩個原因:一方面是我們接觸到越來越多的客戶要求我們承接總包工程;另一方面做總包可以把營業額做大,把隊伍鍛煉得更為全面。但是,我們仍然是做厭氧及其相關的事情,并且在厭氧技術方面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延伸和擴展。
《環保產業》:如果把您這幾年的創業過程劃分階段的話應該如何劃分?
劉云洲:目前最多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吧。
第一個階段是生存期,就是在公司剛剛起步的時候,解決活下去的問題,那時候團隊比較單薄,也沒有資金,大部分時間在為生存而努力。比如我們接的第一個大的項目,客戶需要我們做幾個厭氧反應器,當時我們很糾結,因為當時對于一個初創企業來說項目很大,需要在前期墊資,所以伴有相應的風險。綜合考慮后,我們還是接了這個項目,最終完成了公司的第一筆大訂單,也有相應的資金積累了。這個時期基本經歷了三年左右。經過3年的發展,我們慢慢有了穩固的團隊、穩固的業務來源、技術產品得到了完善,且都有成功的業績,公司資質得到完善,同時有一定的資金積累,這樣生存的壓力就沒那么大了。
第二階段是成長期,主要是解決公司成長的問題,做大的問題。這個時期對我們影響比較大的事件是2014年我們進入光伏行業。當年光伏行業經過反傾銷倒下不少業主,很多環保企業也隨之倒閉,所以當有項目出現的時候,反而很多環保企業不敢做。而我認為光伏行業已經經過了大洗牌,能存活下來的企業肯定都是比較好的,我們在墊資的條件下抓住了光伏行業的龍頭客戶,并用我們的核心技術為客戶解決了實際問題,并且在隨后的光伏行業的兩次生產工藝革新中,碧州成功為該行業開發出來行之有效的兩套水處理工藝,改變了這個行業原來糟糕的環保現狀,降低了這個行業的環保風險,同時也樹立了碧州在光伏行業廢水處理中的第一品牌地位。我想我們在未來幾年都會處在成長期吧。
不忘初心,打造國內最專業的厭氧技術公司
《環保產業》:未來的目標是什么?
劉云洲:我們的目標一直沒有變,就是專注于厭氧及其衍生技術,把碧州打造成國內頂尖的厭氧技術公司,在厭氧這個細分領域做到NO.1。慢慢地,大家談到碧州環保就會想到厭氧技術,談到厭氧就會想到碧州環保,這是我們的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我們正在一步步向既定目標邁進,目前我們公司的高效厭氧技術、生物脫硫技術和高效生物脫氮技術均在行業中處于領先水平,分別很好地解決了產沼氣的問題、沼氣利用的問題和沼液處理中的難點。
《環保產業》:您在創業的時候覺得您的公司未來要做到多大的體量?
劉云洲:關于體量的問題,在創業之初沒有想過,今天仍然不是我重點去關注的問題。我的想法是按既定戰略去做,龐大的市場需求擺在那里,做有技術含量的事,做能為客戶創造價值的事,體量自然小不了。這幾年我們一直是業績翻番的增長,我們相信這種增長的速度還可以持續至少幾年。
《環保產業》:貴公司是否有上市的計劃?
劉云洲:上市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但也不排除這種可能,順勢而為。但可以肯定的是,我非常樂意借助外部的資金優勢、平臺優勢、資源優勢與我們的技術優勢、團隊優勢相結合,使碧州環保的發展速度更快,發展空間更大,為中國的環保事業做更多的貢獻。
《環保產業》:現在在環保行業,大家慢慢都能看到機遇在哪,所以效率已經比機遇更重要,而提高效率的方式在不同階段可能會有不同表達,您覺得貴公司現階段需要著重提高哪方面的效率?不同時代下公司發展的思路也不太一樣,公司以前可能會更多地把力量放在商務或者市場環節,現階段貴公司是怎么分配各方面的力量呢?
劉云洲:的確,環保行業的機遇人人皆知,但人人皆知的機遇并非人人都能把握,我認為把握機遇很重要,而往往是有準備的人才能更好地把握。另外,還有一些未來的機遇更為關鍵,也就是對勢的預判,提前準備,則可實現后發先至,也許這就是碧州最需要提高的效率。
對于碧州,正好相反,我們前幾年放在商務和市場的力量很少,項目基本都是同行推薦的,沒有去做一些營銷方面的工作,而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技術、項目管理和服務這些方面。也就是說我們在認真地釀了一壇好酒,但沒人去叫賣。現在不一樣了,我們在確保釀好這壇酒的同時,是時候分一批人去叫賣了,所以現階段我們會加大市場方面的投入。另外,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公司管理和團隊建設都要求我們投入比以往更多的力量,以做組織保障。
《環保產業》:您認為做環保公司,怎么能夠稱得上優秀?我們要怎么做才能成為像帕克一樣的公司?
劉云洲:我認為能用先進的技術為客戶創造價值、為員工創造收益,有良好品牌效應和認可度就很優秀。作為技術性環保公司,帕克無疑是一個優秀的公司,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但也不是說外企曾經比我們優秀,未來也會比我們優秀。不可否認,老外在環保方面比我們早發展幾十年,我們國家的環保技術整體上是站在老外的肩膀上前進的,我們完全有條件,也有責任做得更好,若干年之后可能超越國外,因為市場和機會都在中國。正如中持許總說的,未來最尖端的環保技術肯定在中國。
《環保產業》:您是如何理解品牌的?
劉云洲:品牌就是信譽,能被客戶信任、被同行認可,需要時間的沉淀和市場的檢驗。碧州環保還是一個年輕的公司,甚至還談不上品牌,但是我們非常注重自己的信譽,承諾的一定做到,對客戶負責到底。
《環保產業》:中國企業有一個不可避免的宿命論,就是以高新技術企業起家,以重資產結束或發展,比如碧水源,原來是做膜的,但是現在到處投資PPP項目,到處建污水廠,您會做這種選擇嗎?
劉云洲:至少現在還不會。我們會堅守初心,專注于厭氧及其衍生技術,做專業化的細分領域,以技術服務和核心產品為主。我相信這也會是今后多數環保創業者的選擇。雖然未來也有可能被并購,但哪怕是被并購還是做厭氧相關的事情,品牌也還在,這也是一種企業生命的延續。
· END ·
文章來源:《環保產業》創業新生代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