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好書精選

第三章 污水處理廠的技術管理
第一節污水處理廠的工藝條件與單元效率管理
1.酸堿廢水中和原理是什么?
中和一般采用石灰堿液作為中和劑,其基本原理是酸堿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離子反應式如下:
2.污泥脫水絮凝原理是什么?
污泥采用脫水機需通過藥劑絮凝后才能實現泥水分離。一般采用的絮凝劑是陰(陽)離子聚丙烯酰胺(PAM),其分子有著強烈的吸附、架橋作用,且分子鏈很長,與廢水懸浮顆粒接觸,懸浮顆粒被吸附在分子鏈周圍,在懸浮顆粒間起到架橋作用,形成網狀結構,使細小的懸浮顆粒凝聚成較大顆粒的絮凝體,從而提高了懸浮物沉淀效果和污泥脫水性能。
3.廢水均質調節原理是什么?
無論工業企業還是居民生活廢水排放的水量、水質都是隨時間的推移不斷變化,有高峰流量和低峰流量,也有高峰濃度和低峰濃度。流量和濃度的不均勻往往會給處理設備帶來不少的困難,或使其無法保持在最優的工藝條件下運行;或使其短時無法工作,甚至遭受破壞。為了改善廢水處理設備的工作條件,需要對水量、水質進行均和調節。均質調節在污水處理廠采用的構筑物稱為調節池。調節池的種類一般有以下三種。
(1)水量調節池一般要求只調節水量,只需設置簡單的水池,保持必要的調節池容積并使出水均勻即可。如泵站前吸水池。
(2)水質調節池為使廢水水質達到均勻,調節池在構造上和功能上采取如下措施。
①穿孔導流槽式調節池。即同時進入調節池的廢水,由于流程長短不同,使前后進入調節池的廢水相混合,以此來均和水質。
②增加攪拌設備?稍谡{節池內增設空氣攪拌、機械攪拌、水利攪拌等。
(3)事故調節池如果生產過程中發生泄漏或事故等周期性沖擊負荷時,設置事故調節池,可起分流貯水作用,待事故結束后,將事故廢水小流量排出,以保護處理系統不受沖擊。
4.廢水中和裝置基本工藝流程是什么?
如圖2-1所示,根據廢水水量、水質情況,中和裝置基本工藝流程要具備均質反應池、混合反應池、沉淀池以及污泥脫水裝置。
5.酸堿廢水處理的一般原則是什么?
(1)高濃度酸堿廢水,應優先考慮回收利用的廢水處理法,根據水質、水量和不同工藝要求,進行廠區或地區性調度,盡量重復使用,如重復使用有困難,或濃度偏低、水量較大,可采用濃縮的廢水處理法回收酸堿。
(2)低濃度的酸堿廢水,如酸洗槽的清洗水、堿洗槽的漂洗水,應進行中和廢水處理。對于中和處理,應首先考慮以廢治廢的廢水處理原則。如酸、堿廢水相互中和或利用廢堿(渣)中和酸性廢水,利用廢酸中和堿性廢水。在沒有這些條件時,可采用中和劑處理廢水。
6.酸性廢水如何中和處理?
酸性廢水的中和劑有石灰(CaO)、石灰石(CaCO3)、碳酸鈉(Na2CO3)、苛性鈉(NaOH),也可以用化學軟水排出的廢渣(成分為CaCO3)及有機化工廠乙炔站排出的電石渣。另外,熱電廠的爐灰渣、硼酸廠的硼泥、鋼廠或電石廠的碎石灰等,均可用來中和酸性廢水。
7.堿性廢水有哪些危害?
堿性廢水和酸性廢水一樣,是所有工業廢水中最常見的一種污水。如果不經過處理就直接排放,將腐蝕管道、渠道和水工建筑物;排入水體后將改變水體的pH值,影響水體的自凈作用,破壞河流的自然生態,導致水生資源減少或毀滅;滲入土壤則造成土質的鹽堿化,破壞土層的疏松狀態,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和增產。另外,含堿廢水中一般都含有大量的有機物,會大量消耗水體中的溶解氧,造成魚類缺氧窒息死亡。人類如果飲用濃度偏高的堿性水,新陳代謝將會受到影響,導致消化系統失調。因此,必須進行適當的處理后,使廢水pH值處于6~9之間,方能排放到受納水體。
8.堿性廢水如何中和處理?
中和處理堿性廢水的方法有兩種:投酸中和法和利用酸性廢水及廢氣的中和法。
投酸中和法處理堿性廢水時,常用的酸性中和劑有硫酸、鹽酸及壓縮二氧化碳。采用無機酸中和堿性廢水的工藝流程與設備,和投藥中和酸性廢水時基本相同。用CO2氣體中和堿性廢水時,為使氣液充分接觸反應,常采用逆流接觸的反應塔(CO2氣體從塔底吹入,以微小氣泡上升;而廢水從塔頂噴淋而下)。用CO2作中和劑的優點在于,由于pH值不會低于6,因此不需要pH值控制裝置。
煙道氣中含有高達24%的CO2,有時還含有少量SO2及H2S,故可用來中和堿性廢水,其中和產物Na2CO3、Na2SO4、Na2S均為弱酸強堿鹽,具有一定的堿性,因此酸性物質必須超量供應。
污泥消化時獲得的沼氣中含有25%~35%的CO2氣體,如經水洗,可部分溶入水中,再用以中和堿性廢水,也能獲得一定效果。
9.如何用生石灰配制石灰乳液?
生石灰與水發生反應生成熟石灰的過程,稱為石灰的熟化,又稱消解或消化。其反應式如下:
生石灰消解為石灰乳液多用滾筒式石灰消解機來消化。生石灰通過皮帶傳送進入消解機,根據石灰質量以及消解機功率,通過加入適量的進水,來調節堿液濃度。石灰與水的配比為1∶4的比率,根據石灰的CaO含量可適當調節水量,保證石灰乳液濃度在2000mmol/L以上。
10.含硫酸性廢水堿中和過程中為何出現結垢問題?如何防治?
在含硫酸性廢水堿中和處理過程中,最棘手的問題是硫酸鈣結垢。管道結垢后使管道縮徑、排量減小及管道堵塞。硫酸鈣垢是黃白色堅硬致密的固體,常混在碳酸鹽垢中。其反應式如下:
國內外總結出很多行之有效的除垢方法,一般有物理法和化學法。對于形成周期短、質地較疏松的垢層,最便捷的去除方法是高壓水沖洗,而對于致密、堅硬的垢層,可采用機械破碎方式去除,若物理方法難去除,則可考慮化學方法來去除。化學除垢法常用的有燒堿處理法、堿煮-酸洗法和加絡合劑法等。
11.如何進行酸性廢水投藥中和?
酸性廢水中和劑有生石灰(CaO)、碳酸鈣(CaCO3)、碳酸鈉(Na2CO3)、苛性鈉(NaOH),也可以利用化工廠排出的電石渣,因地制宜地用來中和酸性廢水。
石灰是最常用的中和劑。采用石灰可以中和任何濃度的酸性廢水,且Ca(OH)2對廢水的雜質具有凝聚作用,有利于廢水處理。石灰投加方法一般采用干投法和濕投法。
干投法是根據廢水的含酸量將石灰直接投入廢水中去,為了保證石灰能均勻地投入池中,一般裝設石灰振蕩設備,沉淀后進入沉淀池將沉渣和雜質沉淀分離。干投法設備簡單,但反應不徹底,反應較慢,并且投加量較大,為理論值的1.4~1.5倍,石灰還需經破碎、篩分,因而勞動強度大,環境條件差。
濕投法是首先將生灰石在消解機內進行消解,制成濃度為10%~20%、堿度大于2000mmol/L的堿液,用泵打入堿液貯池內貯存。當生產需要時,用泵將堿液打入反應池內。濕投法與干投法相比設備多,但濕投法中和時反應迅速、徹底,投加量較少,僅為理論值的1.05~1.10倍。
12.進入生化處理前為什么要先進行廢水預處理?
廢水在生化處理前的處理過程一般稱為廢水預處理,所采用的處理單元組合稱為預處理工藝。廢水生化處理費用低、控制簡單、運行穩定,一般工業廢水處理都采用生化法處理。然而,工業廢水成分復雜,水中多含有某些對微生物有抑制、毒害作用的有機物質,因此,廢水在進入生化處理前必須進行必要的預處理過程。
13.廢水預處理的目的與任務有哪些?
預處理的目的是:將廢水中對微生物有抑制、毒害作用的有機物質盡可能地削減、去除,保證生化處理微生物正常、有效、良好地發揮功能;同時,預沉、混凝、澄清、過濾、軟化、消毒等預處理過程能削減一定量的COD負荷,減輕生化運行負擔,提升運行效果。
預處理的任務是:去除廢水中的懸浮物、膠體物和部分有機物;降低生物物質,如浮游生物、藻類和細菌;去除重金屬,如鐵、錳等。
14.廢水中污染物有哪幾種存在形式?
廢水中污染物存在形式有懸浮態、膠體態、溶解態。
15.什么是重力分離?
重力分離法是依靠廢水中懸浮物與廢水密度不同這一特點,去除廢水中懸浮物質的一種方法。當懸浮物的密度大于廢水密度時,在重力作用下,懸浮物下沉形成沉淀物。當懸浮物的密度小于廢水密度時,懸浮物上升到水面,通過收集沉淀物與上浮物,可使廢水凈化。重力沉淀法可以去除廢水中的砂粒、化學沉淀物、化學混凝處理所形成的化學絮凝體和生物處理形成的生物污泥,也可以用于污泥濃縮。重力上浮法主要用于去除廢水中的油分及密度小于廢水的成分(如苯等)。重力沉淀與重力上浮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是相同的。
16.什么是沉淀?
沉淀是水中的固體物質(主要是可沉淀固體)在重力作用下下沉,從而與水分離的一種過程。
17.沉淀有哪些類型?
(溫馨提示:全文小說可點擊文末卡片閱讀)
根據廢水中可沉淀物質的性質、凝聚性能的強弱及其濃度的高低,沉淀可分為四種類型。
(1)第一類——自由沉淀廢水中的懸浮固體濃度不大,顆粒之間不具有凝聚性能,在沉淀過程中,固體顆粒不改變形狀和尺寸,顆粒間也不互相黏合,各自進行獨立的沉降,這時認為是一種自由沉降過程。顆粒在沉砂池和初次沉淀池內的初期沉淀即屬于此類。
(2)第二類——絮凝沉淀廢水中的懸浮固體濃度也不大,但顆粒之間具有凝聚的性能,在沉淀過程中,顆粒互相黏合,結合成較大的絮凝體,改變顆粒的大小和形狀,從而改變了原有的沉淀速度,這種沉淀過程稱為絮凝沉淀,初次沉淀池的后期沉淀及二次沉淀池的初期沉淀就屬于這種類型。
(3)第三類——集團沉淀(也稱成層沉淀)廢水中懸浮顆粒的濃度相當高,每個顆粒在沉降過程中都有所減小,原來沉淀速度較大的顆粒下沉時再也趕不上沉淀速度小的顆粒,在聚合力的作用下,顆粒群結合成為一個整體,各自保持相對不變的位置,共同下沉。液體與顆粒群之間,形成清晰界面。沉淀的過程,實質上就是這個界面的下降過程;钚晕勰嘣诙纬恋沓氐暮笃诔恋砭蛯儆谶@種類型。
(4)第四類——壓縮沉淀當懸浮物濃度很高,顆粒之間距離很小時,顆;ハ嘟佑|,互相支承,在上層顆粒的重力作用下,下層顆粒間隙中的液體被擠出界面,固體顆粒群被濃縮壓密;钚晕勰嘣诙纬恋沓匚勰喽分泻驮跐饪s池的濃縮即屬于這一過程。
在二次沉淀池中的活性污泥能夠依次地經歷上述四種類型的沉淀,如圖2-2所示;钚晕勰嗟淖杂沙恋磉^程是比較短促的,很快就過渡到絮凝沉淀階段,而在沉淀池內的大部分時間都屬于集團沉淀和壓縮沉淀。
從B點開始即為泥水界面的沉淀曲線。
18.什么是沉淀池?
沉淀池是廢水處理最基本的構筑物。廢水中的懸浮物質,在沉淀池內通過重力沉淀過程實現與廢水分離,從而廢水得到凈化。
19.沉淀池如何分類?
沉淀池按工作情況可分為間歇式和連續式兩種。間歇式沉淀池的工作情況是,在水注滿池后,讓水在池中靜止一段時間,使水中懸浮物質下沉,以后將水完全排空,并清除沉淀下來的污泥,然后,再重新進水。這種沉淀池在城市生活污水處理中很少采用,在化工廢水處理中,適用于間歇式沉淀池產生的少量廢水。連續式沉淀池適用于水量較大的廢水處理。
按沉淀池安設位置來劃分,沉淀池用于生化處理構筑物之前,稱為初次沉淀池,也稱一次沉淀池;用于生化處理構筑物之后,則稱為二次沉淀池。
按水流方向,沉淀池可分為平流式、輻流式和豎流式三種。
20.沉淀池可在哪些方面進行改進?
初沉池是使用最廣泛的一種處理構筑物,在二級生化處理中,生化處理效果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初沉池的工作情況。
普通的初沉池存在兩個缺點:其一是沉淀效率低,一般只有40%~60%;其二是池體龐大,占地面積較大。
為了提高沉淀池的分離效果和處理能力,就必須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從原水水質方面著手,采取措施,改變廢水中懸浮物質的狀態,使其易于與水分離沉淀,通常是進行預曝氣;二是從沉淀池的結構方面著手,創造更宜于顆粒沉淀分離的邊界條件,通常采取對普通沉淀池進行改進的各種新型沉淀池。如采用撇水式沉淀池、向心輻流式沉淀池、斜流式沉淀池等。
21.平流式沉淀池的構造及工作特征是什么?
平流式沉淀池的平面呈長方形,廢水從池的一端流入,從另一端流出。沉淀池的長多為30~50m,寬一般為5~10m,長寬比不小于4,有效水深不大于3.0m,一般為2.5~3.0m。常見的平流式沉淀池如圖2-3所示。
平流式沉淀池的工作特征是:廢水在池內呈水平方向流動,流速保持不變,粒徑和密度較大的顆粒首先在沉淀池前部沉降。因此,沉淀池的前部污泥較多,后部較少。
平流式沉淀池的缺點是:排泥困難,占地面積大。優點是:建造容易,廢水容量大,沉淀效果好,工作穩定,宜用于大、中型廢水處理廠。
22.豎流式沉淀池的構造及工作特征是什么?
豎流式沉淀池的表面多呈圓形,也有方形或多角形的。直徑或邊長一般在8m以下,多介于4~7m之間,池徑與池深比一般不超過3。沉淀池上部呈圓柱狀部分為沉淀區,下部呈截頭圓錐狀部分為污泥區,兩區之間有0.3m的緩沖層(圖2-4)。
廢水從中心管流入,由下部流出,由于反射板的阻攔向四周分布,然后沿池子的整個斷面緩慢上升,澄清后的廢水由池四周溢出。流出區設于池周,采用自由堰或三角堰。
貯泥斗傾角為50°~60°,污泥靠靜水壓力由排泥管排出,靜水壓力為1.5~2.0m水頭。為了防止漂浮物外溢,在出口附近設置擋板,擋板伸入水中深度為0.25~0.3m,伸出水面高度為0.1~0.2m。
豎流式沉淀池的工作特征是:廢水以速度v向上流動,懸浮顆粒也以同樣速度上升,在重力作用下,顆粒又以u的速度下沉。顆粒的沉速為其本身沉速與水流上升速度之和。u>v的顆粒能夠沉于池底而被去除,u=v的顆粒滯留在池內呈懸浮狀態,而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