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廢為寶 低碳發展 泗水探索“市政+農業”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模式
濟寧新聞網訊(記者 王身松 通訊員 王巖)生活垃圾分類只有末端處置的能力得到保證,才能分階段推進前端源頭分類,有步驟地推進垃圾分類試點工作,配合有效的垃圾分類管理手段,穩步推進全縣全民參與垃圾分類。
“吃干榨盡”讓有機垃圾變廢為寶
泗水縣生活垃圾分類資源化處置中心項目,坐落于泗水縣中冊鎮,占地800平方米,建有廚余垃圾資源化車間、有害垃圾暫存、宣教中心設施。廚余垃圾資源化車間引進了先進的黑水虻自動化養殖加工設備,由垃圾分揀系統、預處理系統(涵蓋集料、分選、破碎、脫水及輸送系統等)、有機垃圾資源化系統、除臭凈化系統、自控系統等組成。目前廚余垃圾日處理能力5噸,主要處理生活垃圾分類試點轄區內居民分類產生的有機垃圾、農貿批發市場產生的果蔬垃圾及部分園林垃圾、酒店食堂廚余垃圾等,持續推進廚余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黑水虻處理廚余垃圾的優點。傳統的廚余垃圾處理方式會產生較多的溫室氣體,而一只黑水虻短短8天即可吃胖4000倍,吃掉比自己重20萬倍的廚余垃圾,黑水虻作為腐生性昆蟲,實現廚余垃圾及農業廢棄物協同處置減量100%,資源化利用100%,0排放,0污染。
黑水虻處理廚余垃圾的工藝。第一步,廚余垃圾預處理,對廚余垃圾進行過濾、分選、粉碎和堆放;第二步,接種幼蟲,將預處理后的廚余垃圾平鋪在垃圾處理箱中,然后將黑水虻蟲卵孵化后的幼蟲接入到廚余垃圾中;第三步,料蟲分離,將養殖處理完成后的黑水虻熟幼蟲和蟲糞收集和分離。
黑水虻系列產品。黑水虻蟲體含有大量的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粗脂肪、天然抗菌物質、甲殼素和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可以用于飼料中,幼蟲干燥粉碎后可替代魚粉喂養家禽、魚等經濟動物,并對于養殖業疫病防控也能夠起到一定作用。黑水虻糞便殘渣顆粒度均勻、無異味,含水量降到了40%以下,總養分(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鉀)的含量在10%以上,達到了有機肥的標準;利用黑水虻蟲糞作為有機肥種植植物,具有改善土壤、提升肥力、增加微生物及微量元素等作用。
“富硒生態酵素+”種養一體生態循環
積極探索以黑水虻養殖為核心,將種植業和養殖業有機結合起來,使農業系統良性健康發展,達到能量和物質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北京嘉笛環境投資建設的圣水峪鳳鳴谷富硒生態農場,堅持低碳環保與循環養殖新理念,依托黑水虻系列產品,探索出一種“富硒酵素+廚余垃圾+黑水虻+蟲子雞+有機肥”種養殖一體模式,積極探索低碳、經濟、生態良性循環的農業發展新路徑。目前養殖的蘆花雞,黑水虻替代約30%的飼料,極大地降低了養殖的飼料投入,基地富硒蘆花雞、富硒雞蛋、富硒中華壽桃、富硒地瓜陸續通過檢測認證。
探索黑水虻的應用路徑,即降低了養殖與種植的成本,提高了種養殖產品的品質,實現了生態循環的閉環模式,標志著泗水縣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形成從前端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到末端分類處理、循環利用全鏈條流程正式打通。下一步,將持續探索循環型生態農莊、環保示范區、昆蟲展廳推動畜禽業的發展,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民走進低碳生活,因此具有重要的社會經濟生態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