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3月6日電 近日,由中國環境報社主辦、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承辦的第十三期"綠金匯"沙龍在北京舉辦。在現場,與會專家、企業代表圍繞"開新局、謀新篇、辟新途 生態環境產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展開深入座談交流。
2023年是生態環境產業發展至關重要的一年,如何抓住機遇、把好方向、防控風險,全力推進生態環境產業高質量發展成為擺在全行業面前的重大課題。會議現場,討論氣氛熱烈,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背景下,唯有創新才能實現生態環境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環境規劃院生態環境投資與產業綜合研究所首席專家陳鵬認為,從產業角度看,目前生態環境產業的商業模式經歷不斷演變的過程,從PPP模式到專項債再到EOD模式,亟待完善現有模式、探索新的模式,此外價格機制也需要更加靈活。從企業角度看,要通過技術創新增加收益、降低成本,如此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未來生態環境企業要堅持價值導向,結合自身優勢,創造更多環境價值。
推進生態環境產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綠色金融手段。"綠色金融能夠為生態環境產業發展降低成本,如果把環境效果和信貸利率掛鉤起來,以此來降低利率,就會對生態環境產業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陳鵬表示。
"要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經濟體系,就需要把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資源都納入進來。綠水青山要想轉化為金山銀山,綠色金融就是手段和工具,包括林業碳匯、濕地碳匯,都可以把生態價值轉化為真金白銀。"中國人民大學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藍虹表示。
在談到綠色金融如何服務好生態環境產業發展的問題時,她認為,當前綠色金融轉化存在一定的門檻和局限性,比如有的生態環境細分行業要獲得綠色金融支持,需要這一行業的市場收益率高于信貸成本,如果要讓更多細分行業受益,則需要政策助推跨過這一門檻。
中化環境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崔焱表示,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產業問題,治理之路之一就是要用生態環境治理倒逼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當前生態環境產業核心競爭力太低,環境治理的模式需要創新發展,構建良好的環境治理生態圈,加大力度培養專業的環境治理人才,從系統、運營的角度考慮,反推到運營能力、工程建設和技術工藝以及管理模式等。作為央企,中化環境控股有限公司一直注重科技創新,充分發揮好創新示范引領作用。
據悉,中化環境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專注服務工業循環及綠色循環農業等領域。重點布局環境治理、節能低碳、資源循環三大領域,公司兩大業務板塊為:一是立足于工業園區,解決化工園區的水固土氣的問題。從減量化到循環,依靠技術突破、技術創新支撐工業可持續發展。二是立足于種養循環,以循環為基礎致力于解決土壤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中華環保聯合會綠色金融產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世平對上述觀點表示認同,他認為,生態環境產業核心問題就是如何培育產業運營商,當然也包括人才,這塊恰恰是短板。無論行業還是企業,技術創新是關鍵,觀念和意識的轉變也很關鍵。持續創新和轉變觀念,實現生態環境產業發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泛測(北京)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泛測環境是一家堅守生態環境保護"初心"的民營企業,成立于2015年,致力于為地方政府提供專業的管理咨詢服務。歷經多年發展,形成"精準識別、精準溯源、精準施策、精準考核"的全鏈條專家服務模式,能夠充分滿足區域大氣污染管理環節的"技防"需求。
泛測環境創始人管祖光在沙龍上說,"生態環境產業最大的特點在于其公益屬性,作為一家環保企業,我們的初心是為了改善環境質量,追求可持續發展。公司提供精細化、特色化的產品和服務,始終保持創新,走好專精特新之路。"
中國水工業網總裁張穎夏圍繞水環境治理作了發言。他認為,城市的水環境治理屬于生態環境治理中很重要的一個分支,水環境綜合治理目前還面臨著新課題,需要轉變思路,同時通過一定的技術創新來解決存在的難題。
綠金匯是中國環境報社傾力打造的環保產業交流平臺和品牌項目,自創辦以來,舉辦了十余場沙龍活動,主要聚焦環保產業發展中的熱點、難點、痛點等問題,邀請行業專家、智庫結構、高校學者、企業負責人等開展交流、分享觀點、凝聚共識。
來源:中國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