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政策、技術、資金等各項微觀條件的不斷完善,節能環保產業中的重點行業及龍頭企業的發展速度將快于產業平均水平。有關節能環保產業利好的政策接踵而至,已讓不少投資人士“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財稅將發力促節能環保
環境問題已成為當前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之一,面對這一難題,財稅的“有形之手”將發力。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蘇明日前表示,在針對節能環保產業的稅收政策方面,將采取稅收激勵與稅收懲罰相結合、減稅改革與增稅改革相結合、直接優惠與間接優惠相結合的方式。
日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著力抓好化解產能過剩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堅定不移化解產能過剩,不折不扣執行好中央化解產能過剩的決策部署。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各類服務業,推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創造環境,使企業真正成為創新主體。政府要做好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促進企業創新的稅收政策等工作。
根據《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到2015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要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8%左右。到2020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15%左右。
據財政部了解到,目前有關生態環保的財政政策主要包括排污收費制度、環保預算投入、政府采購和排污權交易機制;稅收機制主要是通過征稅限制和稅收優惠引導來實現。對此,發展改革委環資司副司長謝極表示,“十二五”節能減排實際進度落后于目標,接下來國家面臨巨大減排壓力,將加大資金支持力度。
市場化是環保產業發展關鍵
節能環保產業在中國擁有巨大市場,可以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實際上,中國的節能環保產業資本市場化程度并不高。中投顧問產業研究部經理郭凡禮分析認為,主要原因在于節能環保產業屬于新興產業,目前還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資本進入存在一定風險,投資者較為謹慎;另一方面,整個產業發展還是主要以國家層面為主要推動力,產業發展和產業資本積累還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資本市場化進程相對緩慢。
當前,各方對環保產業市場的前景空間已經達成共識,但美好的預期如何轉化為現實的市場機會仍有待探索。日前在江蘇省昆山市召開的2013中國環保上市公司峰會上,眾多環保上市公司負責人圍繞“危機與轉機:中國環境的沖擊與應對”這一主題,從環保產業的發展機遇及如何挖掘市場潛力等方面集思廣益。
針對環保產業如何發展的問題,環境保護部科技司司長熊躍輝則堅持市場化的觀點。他表示,環保產業現在不缺資金,有大量的社會資金可以投入,很多事情都可以市場化。“例如,環境審核工作就可以嘗試走市場化的路子。”熊躍輝說。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文一波以法國和日本為例,說明了市場化對環保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尤其是PPP(公私合作關系)對環保產業具有促進企業間競爭使其成長的作用。“因為本土市場的開放,法國的環境服務業在全球都占有領先地位。日本經濟很發達,很多環保制造領域也是很先進,但是因為市場開放度或者是服務業市場開放度比較低,日本的環境服務業競爭力就很有限。”文一波說。
談到我國的環保產業,文一波則表示,我國環保產業能夠跨越式發展,也是PPP開放以后的結果。從現實情況看,PPP包含很多種要素和合作模式,企業應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項目與政府合作?文一波也對此提出了建議:“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要做投資,PPP也可以做服務,民營企業可以培養輕資產方面的服務能力,如果有合適的項目,我建議跟有投資能力的企業合作。”
東江環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維仰則表達了對于第三方治理在推動環保產業發展方面的希望,但是他同時也表示,第三方治理的關鍵責任還是要由政府來承擔。
應鼓勵民資進入節能環保領域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使用資源付費和誰污染環境、誰破壞生態誰付費原則。這些改革的信號為亟待政策突破、需求擴展的環保產業帶來重大利好。
當前,中國已經到了必須通過轉型升級才能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階段。老百姓對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環保已經凸顯為重要的民生問題。政府已認識到協調好、平衡好發展與環境關系的重要性,并正多方發力,以在促進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更好地保護環境。一方面,鼓勵民營和社會資本進入這一領域,也愿推動節能環保產品和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更多走向世界,向各國開放。
有專家分析認為,民營資本進入節能環保領域,需要政府加以規范和引導,良好的頂層制度設計能夠有效避免后續發展中出現的不良現象。政府對民營資本設立環保企業的項目立意、資金投入、技術能力等方面均要有所規范。同時避免民營企業的惡性競爭,除了設置一定的進入門檻,規范企業行為,避免企業盲目進入、盲目上馬項目、盲目發展。此外,還要對區域內企業數量、產品等有所考慮,引導企業加強科技投入,避免同質化競爭。
此外,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目前還比較緩慢,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中國在綠色經濟的轉型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技術方面的支持,而主要發達國家在這方面起步較早,相關的節能環保技術已經相對成熟。隨著中外工業領域合作的持續深入,中國正在嘗試在低碳技術領域開展共同研發的項目,以節約技術研發成本和時間。而發達國家可以利用自身先進的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經驗,在中國的節能環保領域提供廣泛的教育培訓、能力建設、經驗傳授、綠色理念的指導等支持。隨著全球資源環境約束的不斷增大,加強節能環保領域的國際合作對培育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