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先生在其發表的《中國歷代經濟變革得失》中描述到,中國未來能否有大進步,實取決于此四大意識的喚醒,其年到的第二個意識就是非政府組織(NGO)。
在目前中國的環境產業的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在新興的市場領域,政府、非政府主導的行業組織也正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并逐漸形成了群雄割據之態,發揮著一定的積極及推動作用。
2013年,土壤污染備受關注,引導政策的制定出臺,環保企業的積極業務布局。環保是政策拉動型產業,企業為了能夠更前沿的參與行業的頂層設計、影響政策制定、引導技術路線,使得越來越多的企業也積極參與到創立和發起組織,構建平臺、占得市場先機。從以下幾個與土壤修復相關組織情況可以略窺一二。
最受部委支持的組織:污染場地修復工程技術中心聯合會(E3)
成立時間:2013年12月25日
核心企業: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中節能大地環境修復有限公司
由環境保護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國家環境保護城市土壤污染控制與修復工程技術中心、國家環境保護工業污染場地及地下水修復工程技術中心三家聯合發起成立的污染場地修復工程技術中心聯合會(E3)在節能大廈宣告成立。
聯合會將立足行業頂層設計,以我國污染場地修復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從政府決策支持層面,為國家層面在該領域的政策制定、標準規范出臺等活動提供支持;并為地方政府進行大區域污染場地整治提供“代甲方”的監管服務和技術支持;在市場方面,將規范準入制度和技術評估推廣,實現行業引領作用;并關注于行業人員的執業能力建設,對政府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進行業務教育與培訓。推動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以全透明的修復案例為依托、建立行規、樹立標準。
最早樹立旗幟的組織:中國環境修復產業聯盟
成立時間:2012年4月初
核心企業:北京建工環境修復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環境修復網
借第三屆中國環境修復發展戰略論壇召開之際,八家單位本著平等、合作、開放、共享資源、共同發展的原則,倡議發起成立“中國環境修復產業聯盟”。
聯盟作為修復產業內多類型成員共同自愿發起的非營利環境修復產業組織,廣泛團結國內外環境修復相關單位,共同探索我國環境修復產業的發展模式和策略,積極推動制定相關的行業規范、技術標準和產品標準,推動產業鏈上下游的溝通與戰略合作,促進環境修復產業的技術創新、交流與應用,實現產學研間的高度融合。
最具官方背景的組織: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重金屬污染防治與土壤修復專業委員會
成立時間:2013年4月22日
核心單位: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2012年9月,民政部正式批準成立“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重金屬污染防治與土壤修復專業委員會”。4月22日,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重金屬污染防治與土壤修復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北京大學舉行。
專委會應及時了解和掌握權威的統計數據和資料;要把重金屬污染防治與土壤修復作為系統工程來抓,把土壤修復作為重中之重;要積極推進重金屬污染治理與土壤修復的技術進步;要重視和推進重金屬污染的監測能力;抓好重金屬污染防治與土壤修復的技術示范工程;切實扶植一批環保骨干企業;專委會要組織行業內外的企業、專家,研討存在的問題、政策、發展方向和技術路線,特別是在政策法規、管理方面、技術標準等方面,多反映企業的訴求,積極地向政府部門提供建議。
【觀察】環保NGO,群雄割據之態 2013-12-27 李延瑋 環保產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