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高昂的投資及其運行費用,使得國內大部分污水處理廠未對污泥進行穩定處理或處理工藝的配套設施不完善,也有些建有完善污泥處理設施的污水處理廠因其運行費用較高而難以正常運行。有業內專家直言,由于成本過高,“十二五”污泥處置目標很難完成。
作為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污泥最終是否被合理處置利用決定了污水處理是否最終完結。目前,隨著污水處理率逐年提高,污泥產生量增長迅速,但污泥的處理處置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我國的污泥處理處置之路走得異常坎坷。
《“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提出,到2015年,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的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到80%,其他設市城市達到70%,縣城及重點鎮達到30%。多項權威報告指出,我國近80%的污泥沒有得到有效處置,污泥處理處置問題并不樂觀。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總工、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城市垃圾處理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徐海云表示,近年來一直處于‘重污水、輕污泥’的狀態,污泥的處理處置長期被忽視。同時,污泥處理處置的技術路線并不清晰,我國的污泥處置條例中明確指出“因地制宜”,實際上,污泥處理處置還處于探索階段。
“污泥處理存在一定技術問題,但更重要的是成本問題,根據不同的處理技術,每處理1噸污泥需要的資金從100多元至800多元不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介紹。污泥處理處置的“缺錢”,不僅體現在投資規劃,還體現在日常具體的處理費用上。雖然污水處理部門對污泥的處理全權負責,它們的經費卻無法涵蓋污泥處理的所有開支。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蔣建國如是說,要更好實現污泥的無害化處理處置需要比較高的資金投入。歷史上并沒有太多考慮污泥處理的成本問題,所以導致一部分污泥處置設施比較薄弱,若提高無害化處理比例需要較多相關的設施投入和更多的設施運行成本。
據了解,根據政府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國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投資將達347億元。然而,由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中國水網高級教育顧問覃文圣等帶領的研究團隊在近幾年的調研中做過預算,如果要完全處理污泥,其所需的費用是一萬億。347億的投資可謂是杯水車薪。
據統計數據顯示,國內污水廠污泥處理處置費用約占工程投資和運行費的24%—45%,而美國及歐洲等發達國家污泥處理投資已占污水處理廠總投資的50%—70%。污泥處理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其尚不完善的配套措施以及有限的政府投資注定了這條道路將漫長且曲折。
據了解,目前國內環保企業的污泥摻燒等技術及設備多引自于國外。然而,考慮到污泥以及環境的地區性差異,這些技術的投產仍需要一定的適應周期。在國外,尤其是歐洲地區,其污泥產量遠沒有中國高,而且由于國外多為“雨污分流”,致使其污泥在原始狀態時的有機成分便可達70%,而在中國,最高的數據僅為60%。這些差異導致了進口的技術不能“一刀切”,其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準。
此外,國內污泥普遍含泥沙量較高,在設備引進后,大量的泥沙會對設備造成不同程度的磨損,致使企業的設備維護成本大大增加,再加上價格不菲的技術成本,各項投入已經超過了環保企業的支付能力。業內分析稱,在歐洲,污泥處理的投入也非常大,一般的污泥日處理費用達到100萬人民幣/噸,而國內能花到50萬就已經算高的了。
此外,目前,我國的污泥行業初步形成了深度脫水加填埋、干化加焚燒加灰渣填埋或建材利用、好氧發酵加土地利用、厭氧消化加土地利用四種主流可行的技術路線。但在中國成本最為低廉的填埋,極大程度上阻礙了對其他污泥處理處置技術的探索和應用。事實上,國內很多地方對污泥的填埋也大多并非規范的衛生填埋,甚至是打著填埋的旗號而中途隨意傾倒。
在一些發達國家,1噸污泥的填埋處置費比最貴的處理處置方式成本都要高得多,這是推動厭氧、干化焚燒等相關處理技術應用成熟的根本原因。而在國內,如果能花三五十元拉出去填埋,誰還會花上幾百元去正規處理處置?
對城市發展而言,填埋場已是稀缺資源,污泥填埋的路走不下去了。但若要落實為行動,卻不能只靠呼吁,建議地方政府探索對污泥填埋征收高額費用,利用經濟杠桿撤掉“后路”,積極推進規范安全的污泥處理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