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揚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中國動員儲蓄的能力相當強,但我們有的都是短期資金,非常缺乏長期資金,尤其是股權性資金。中國商業銀行的中長期貸款占比過高,接近60%,這在任何國家都是一個已經很危險的信號。
這次的金融改革,和過去不同,我們沒有沿著產品、機構、市場、工具、貨幣政策、金融監管、國際協調這樣的路子展開,而是直逼主題——配置資源。
關于金融改革,人們討論得太多,因為金融豐富多彩,所以導致人們常常會忘掉金融到底是干什么的。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其實就是用一個極端的形式展示了金融可以做什么壞事。所以下一步,我們的金融改革就是要回歸金融的本源,使它更好地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
從這樣一個基點出發,在設計下一步金改路線圖時,我們首先需要回答一個問題,那就是,經過35年不間斷的金融改革,中國的金融還存在哪些問題,使得我們的金融難以發揮有效引導資源配置的作用?在我看來,大概可以概括為以下六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經過這么長時間的改革,今天我們已經擁有了好幾家在世界排名靠前的銀行,世界前十名的銀行四名是中國的,中國的央行也是世界最大的銀行。但是,我們的這些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圍繞運行的基礎是不可靠的。也就是說我們的利率、匯率、無風險債券的收益率曲線現在仍有相當程度的被管制。我們說市場提供信號但這個信號是不準確的。這是一個重大的缺陷。
第二個缺陷是,中國動員儲蓄的能力是相當強的,從1994年開始,中國就是一個資金不短缺的國家,但是我們有的都是短期資金,非常缺乏長期資金。我們現在非常需要長期資金,尤其是推進城鎮化,這都需要投資,需要長期資金,而恰恰我們缺長期資金,更重要的是我們在長期資金中尤其缺乏股權性資金。這也迫使我們借短用長,使得很多長期投資項目負債率過高。現在我們商業銀行的風險之一就是中長期貸款占比過高,接近60%,這在任何國家都是一個已經很危險的信號。所以,在下一步改革中,增加長期投資資金的供應,特別是增加股權性資金供應是個重要議題。
第三,經過30多年改革,有很多機構和個人獲得了良好的,甚至是過度的金融服務。但與此同時,廣大的居民,尤其是草根并沒有得到有效的金融服務,甚至根本就沒有金融服務。獲得金融服務是人的天賦人權,而這個天賦人權在中國的金融體制下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實現,這也是一個很大的缺陷。
第四,隨著我國金融業的發展和金融市場的壯大,金融風險也在不斷暴露,應對不好,風險累積就會變成危機,然而我們處理金融風險的機制依然不完善。我們不能說市場運行出問題靠政府,這不公平。因此,我們需要有一個更加完善的市場化風險管理機制。
第五,我們對外開放的步伐已經很大,提出要建立一個開放型的國家,但無論是走出去還是請進來,都還有重重的障礙。我們的資本項目還沒有開放,我們的人民幣還沒有國際化,還不可兌換,這些制度障礙使得中國走向世界的時候不那么順暢,需要破除。
第六個缺陷是,經過幾十年發展,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基本完備的監管框架,但就每一個監管領域來說,銀行、證券、保險、信托都還有一個現代化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就整個監管的協調而言,我們這么多監管部門,它們之間互相掣肘,它們之間的總和不是正能量,很可能是負能量。我們還有待建立一個組織協調系統,加強監管協調,讓它們發揮正能量。
這樣看來,我們下一步的金融改革就不能那么籠統,而必須集中解決這六個問題。缺什么補什么,這也是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金融改革的一個邏輯思路。
(注:本文由本刊記者劉彥華在對作者采訪基礎上整理而成,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李揚:中國金融六大缺陷
商業匯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