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完善城市內澇防治體系 因地制宜做好規劃布局
2012年“北京7.21洪澇災害”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城市雨洪排水再次引發了公眾和政府部門的極大關注。治理城市內澇,已經成為我國幾乎所有城市的當務之急。如何規劃與建設完善的城市內澇防治體系,因地制宜地做好城市內澇防治工程設施的布局和管理?本期《水工業市場》微信專題,將匯集業內眾多專家的智慧,就城市內澇問題展開深入交流與探討,為保障城市安全獻智獻策。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水務與工程院副院長謝映霞
謝映霞:城市內澇防治是系統工程,不可能孤立的、光靠“工程配合”來解決,也不可能全靠管道泵站來解決,而應該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做好排澇規劃,特別是南方降雨量比較大的地區。為此,應切實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要全面普查摸清現狀。各地區要盡快對當地的地表徑流、排水設施、受納水體等情況進行全面普查,建立管網等排水設施地理信息系統。結合氣象、水文資料,對現有暴雨強度公式進行評價和修訂,全面評估城市排水防澇能力和風險。
二要合理確定建設標準。各地區應根據本地降雨規律和暴雨內澇風險情況,合理確定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標準,在人口密集、災害易發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應采用國家標準的上限,并可視城市發展實際適當超前提高有關建設標準。
三要科學制定建設規劃。各地區要抓緊制定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規劃,明確排水出路與分區,科學布局排水管網,確定排水管網雨污分流、管道和泵站等排水設施的改造與建設、雨水滯滲調蓄設施、雨洪行泄設施、河湖水系清淤與治理等建設任務,優先安排社會要求強烈、影響面廣的易澇區段排水設施改造與建設。要加強與城市防洪規劃的協調銜接,將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規劃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曉陶
程曉陶:我國有平原城市(內澇為主)、沿江城市(外洪內澇)、濱海城市(臺風暴潮),另外還有山丘區城市(雨強大、水流急,會形成順街行洪的現象),對于不同城市,解決內澇的方案是不一樣的。所以說,構建完整的內澇防治體系要從三個層次進行規劃,一是流域規劃;二是城市規劃;三是社區規劃。不同層次規劃,解決不同的問題。我國南方城市和北方城市在降雨特性方面有所區別,沿海與內地城市也有所不同,城市發展的規模也各不相同,有特大城市、中小城市,還形成了十大城市群。這些都說明,不同區域面臨的內澇問題,解決辦法必然是不一樣的,應該因地制宜探求各自合理可行的解決方案。
一個完整的城市內澇防治體系的建設,說起來簡單,其實涉及的問題很多,需要做風險的評估與經濟可行性的比較。現在大城市都要求防澇標準達到50年一遇的標準。然而,暴雨中要確保城市處處都不積水是很難做到的。因此城市內澇防治規劃首先要做好風險區劃,根據區域土地利用方式及其與河湖水系的關系,劃分出水土保持區、分滯蓄水區、可積水區與防護區等。即使對防護區,也要針對其重要性,設立不同的治澇標準,分輕重緩急統籌考慮達標的不同期限。對于超出排水標準的澇水,建筑物與小區就需要采取自我保護措施。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張光明
張光明:其實我覺得鑒于全國各個城市內澇發生的情況不同,國家應該制定出針對不同城市的具體實施方案,而不應該全國一盤棋,無論哪一個城市都采用相同的內澇防治標準。所以,這個一定要充分授權或要求城市制定自己的一些防洪標準和規劃。從中央層面來說,不能要求地方都按照一個標準來;而從地方政府來說,也不能完全依賴于中央層面進行管理,完全按照中央制定的標準操作。所以,應該因地制宜地做好城市內澇防治工程設施的布局和管理,對于不同城市應該根據實際情況,拉開一個層次。
而且我們一定要鼓勵有能力的城市盡可能做得更好。比如現在很多新城區的開發,同一個城市我們要制定新城區和舊城區的不同標準(假如標準是60分),新建城區就要鼓勵他們做到90分。那么我們采用哪種方式促進或強迫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考取90分呢?這里面其實涉及到政府意識問題,同時也涉及到媒體監督的問題。如果媒體持續對一線城市進行正向、有建設性的監督,就有可能迫使一線城市考取90分,最終讓一線城市的排水管網實際執行標準提高至5到8年。在城市新建或者擴容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把執行標準提高一些。
中國社科院副研究員黃順江
黃順江:為避免城市“逢雨必澇,遇澇則癱”,必須建設一套發達而完善的排水管網。首先,要適度提高排水管網的設計標準。并不是任何地方都要求高標準,但凡是對人、對城市運行影響大的地方,排水設施的設計標準都要高一些。如城市中心區、居民區、交通干線、公共設施集中區域、商業、商務或辦公樓集中之地,都需要高標準。例如,北京的長安街及二環路、三環路等幾條主要大街,還有出京高度公路等,尤其是路口和立交橋等處,更是戰略性節點,必須絕對保證時時暢通,不允許出現大面積的積水現象。
其次,要綜合考慮人口密度、社會經濟活動強度、所在地段的城市功能及其在城市整體功能格局中的地位,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從整體上系統地規劃城市排水系統,優化管網設計,追求整體的功能最強、成本最低、運行暢順、管理簡便。同時,必須加強對老舊城區(尤其是城中村)排水管網的改造,盡可能地實行雨污分流。尤其在新建城區,應杜絕雨污合流。
再次,應推行排蓄結合的防洪排澇體系,提升關鍵節點排水設施的排泄功能。例如,利用公園綠地或坑洼荒地建設臨時調蓄池,在下凹式立交橋旁設立儲水池等,即可做到排蓄結合,不僅能夠抗洪排澇,也可以使城市蓄水與公園、景觀綠地及生態涵養區等功能結合起來。
最后,應改變長期以來“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加強城市排水管網的日常維護,尤其要加強對城市低洼處排水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原則上,排水基準面要低于城區最低處。城市低洼處應盡量用作綠地、濕地或蓄水地,不能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