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是首都北京乃至整個京津冀共同面對的重大生態難題。即使南水北調中線和東線正式供水后,區域水資源缺口仍然巨大,海水淡化成為首都破解“水困”必須考慮的遠期方略之一。根據國際海水淡化協會(IDA)的統計,截至2013年,全球的海水淡化廠超過了1.7萬家,分布在約150個國家,3億多人部分或全部依靠淡化水滿足日常之需。
淡化水有望占北京用水1/3
海水淡化在我國開展的時間比較長,1958年就開始用電沉析的方法做海水淡化了。在這以后,進入到一個比較快速發展的時期,當時在國家海洋局的組織下成立了海水淡化研究室。我國大規模海水淡化的應用是在1997年和1998年。
截至2010年底,我國共建成投產海水淡化裝置76套,淡化能力總計55.78萬噸/日,各省市分布情況為:浙江23套,山東21套,遼寧14套,河北6套,天津5套,廣東3套,其他沿海省市4套。為更好更快地推進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國務院2012年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意見》,提出了到2015年,我國海水淡化能力達到220萬噸/日至260萬噸/日,“海水淡化原材料、裝備制造自主創新率達到70%以上;建立較為完善的海水淡化產業鏈,關鍵技術、裝備、材料的研發和制造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等目標,任務可謂艱巨。
據統計顯示,2013年,全國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8個,新增海水淡化工程產水規模日產水12.55萬噸,每噸成本5元~8元。海水淡化主要采用反滲透和低溫多效蒸餾海水淡化技術。海水直流冷卻、海水循環冷卻和海水化學資源利用技術也不斷得到應用。新發布海水利用相關標準14項,包括國家標準2項,行業標準12項。同時,海水利用作為重要內容先后列入循環經濟、節能環保、海洋經濟等國家和地方重要規劃中,浙江省、河北省和青島市先后發布海水淡化發展規劃或行動方案。多家海水淡化產業聯盟相繼成立,沿海地區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試點示范工作穩步推進。
目前,海水淡化主要采用反滲透和低溫多效蒸餾海水淡化技術。無論采取哪種技術,海水淡化的成本都是人類繞不過去的一大難題。
海水淡化成本難題待破題
近日,中國國家海洋局海洋科學技術司發布了《2013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稱,2013年,全國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8個,新增海水淡化工程產水規模日產水12.55萬噸,每噸成本5元~8元。
近日,在河北省科協年會暨滄州渤海新區人才項目洽談對接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流域水循環模擬與調控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浩坦言,海水淡化產業化發展面臨諸多困難,需要政府全方位扶持和培育。
“雖然海水淡化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但相對于大部分城市的自來水價格,海水淡化成本仍然偏高。”中國工程院院士、流域水循環模擬與調控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浩說。他表示,海水淡化一般要高于常規水資源開發利用成本。海水淡化成本包括能源費、藥劑費、設備費、管理費等。多級閃蒸成本相對較高,反滲透技術綜合能耗最低,但反滲透膜一般五年更換一次,固定成本較高。
他認為,應將海水淡化項目納入公益性工程項目,給予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補助和配套政策優惠。同時,對為城鎮生活供水的海水淡化項目,其建設資金應由中央和地方財政給予補助;允許經批準為城鎮生活供水的海水淡化水優先進入城市自來水管網,對淡化水與當地自來水的差價財政應予以補貼;海水淡化涉及的管網視為市政公用基礎設施,應納入市政基礎設施建設。
“影響海水淡化成本的最大因素是能源費,要從國家水資源戰略和社會效益的角度,將‘水電聯產’政策上升到國家層面,增加‘水電聯產’電廠的發電靈活性,促進海水淡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王浩說,膜法海水淡化中,電的成本占到總成本的一半左右。同時,淡化水輸送需要另外建設輸水管網,世界上絕大多數地區的淡化水成本要高于傳統供水價格。這就需要政府給予電價、水價、稅收等特殊優惠政策,否則海水淡化企業和設備制造企業均難以正常運行。
研究指出,當制水成本不斷下降,并逐步低于常規自來水價格時,沿海地區海水淡化項目將具備市場競爭力。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重量級企業涉足這一產業,安全標準、技術創新、成本控制這些決定“海水淡化”能否市場化的關鍵環節接連被突破,“海水淡化”進京已接近需要跨越的最后關口——270公里的運輸距離。
北京海水淡化技術獲突破
在中國,有數據顯示,2013年,京津冀水資源匱乏規模近80億立方米。南水北調中線和東線正式供水后,缺口仍有23億立方米。用水缺口龐大,這一形勢對于海水淡化產業來說,是新的機遇,也是更重的責任。
在京東,因首鋼搬遷而聞名于世的唐山市曹妃甸開發區內,兩處日產淡化海水5萬噸的項目已悄然崛起。今年4月,備受矚目的曹妃甸海水淡化進京項目有了積極進展。據國內媒體報道,該項目有望在今年底開工。曹妃甸海水淡化項目總投資170億元人民幣,其中制水工程一期投資70億元,形成每天100萬噸的淡化能力;曹妃甸至北京鋪設270公里長的輸水管道,投資100億元。淡水輸送進京后可滿足北京三分之一的用水需求。
技術的成熟,成本的降低,意味著淡化海水不僅可以解決生產用水之困,還有更大的前景。據悉,根據京唐公司的海水綜合利用總體規劃,未來,項目建設二期后,將達到日產淡水20萬立方米,實現外購新水為零;通過三期、四期建設,將達到日產280萬立方米,向北京及周邊城市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