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近日全面啟動電子政務云、工業云、電子商務云、智能交通云、智慧旅游云、食品安全云、環保云等“7+N”云工程建設。
“環保云”作為云工程的一個建設項目能解決什么問題呢?
患神經衰弱的市民劉女士最近很困擾,她家附近的房屋在建項目晚上施工,噪聲很大,嚴重影響休息。雖然向當地環保局多次舉報,但執法人員來了就停工,走了又開工。而如今有了“環保云”,市民就可以通過“隨手拍”將環境污染的視頻、圖片、錄音和文字等資料,上傳到“云”端,參與開展環境監督、查詢、辦事、投訴等活動。環保部門根據反映的情況,依法進行處理和回復。真正實現一鍵反映、一查到底、一體監控等環境管理功能。
同時,政府還可以通過“環保云”掌握每一個重點污染源的基本信息,從而實現環境管理與決策的智慧化。另外,“環保云”也可為企業提供環境治理的技術咨詢,環境信息通App的應用讓老百姓隨時掌握所在地的PM2.5、二氧化硫等指標。
“環保云”是貴州省云工程建設項目之一,也是貴州省環境信息化的目標之一。目前,在貴州數字環保工程一期項目中,貴州省環保廳利用云計算技術,以5臺高性能物理機虛擬出12臺虛擬機,外加一臺管理服務器,形成了運行支撐平臺,實現了從云到端的服務應用、運維應用。
那么,貴州省環境信息化發展到了什么地步?為環保云的實現做了哪些準備?
加強信息化集成建設
建立環境數據中心
云平臺作為虛擬應用平臺,可以存儲大量數據資源。據了解,貴州省環保廳在“數字環保”建設工程啟動之前,已建的一些應用系統大多是相對獨立運行和使用的,并沒有實現信息的整合和統一,信息孤島現狀嚴重,信息資源整合困難,沒有充分發揮出信息化的作用,更無法實現信息資源的整體存儲。
“因此在數據層面不能對數據進行有效的組織和管理;在應用層面無法實現不同用戶、不同系統間的數據共享和信息交換。” 貴州省環保廳電子政務中心科長潘禹說。
怎么解決信息孤島的問題?如何整合已有的環境信息?
信息集成成為必然選擇。“環境信息化工作必須實現從單一業務系統建設向綜合性、平臺化、協同工作的信息共享方向轉變,必須走信息集成的道路。”
目前,貴州數字環保工程中的環境數據中心建設就是信息化集成的一個很好的體現,環境數據中心集成了污染源普查數據、環境質量數據、監督性監測數據、大氣、水、聲等十三類結構化數據,并陸續將電子版的環保法律法規、應急預案、規章等非結構化數據進行了錄入。如果有突發事件,可以在第一時間對各項數據進行調用,為決策提供了支撐。
目前,信息集成技術在貴州省“數字環保”系統中的應用,使得貴州省的環境信息化工作從單一業務系統建設向綜合性、平臺化、協同工作的信息共享方向轉變,完成了跨部門、擴地域的環境監管,實現了信息資源的共享。
整合信息集成應用
“一張圖”盤活數據
環境信息集成并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應用,為環境管理服務。在貴州,“一張圖”就是信息集成技術一個活生生的應用。“一張圖”的實現完全依靠環境數據中心建設,只有高度集成的數據資源,才可以實現“一張圖”展示。
“其實,‘一張圖’準確的稱呼應該是‘環境管理一張圖’,代表著一種環境管理模式,最初是從國土領域延伸出來的,現在各地環保領域都在實踐應用。” 潘禹說,“環境管理一張圖”基于GIS地圖做展示,是以海量數據、多業務專題圖層的一體化疊加和集成管理為特點的高性能管理模式,包括執法管理一張圖、企業監管一張圖、環境質量一張圖和監測監控一張圖。得益于移動執法系統的使用和全省監測監控的全程管理,執法管理一張圖和監測監控一張圖已經得到了比較成熟的運用。
比如,在監測監控一張圖上發現某工廠某項指標超標,地圖對應的點位就會變為紅色,之后監控中心就會派執法人員進行現場查看。在執法過程中,執法車輛和移動執法終端都裝有GPS定位,通過執法管理一張圖,可以動態跟蹤和記錄監察執法人員執法軌跡,并在地圖上進行標注。同時,執法人員還可以查詢周圍的污染源,地圖可以實時進行導航。
深化集成應用模式
充分發揮移動互聯優勢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如何將數據集成應用與移動互聯結合?如何讓環保數據由“靜”變“動”?
貴州省數字環保工程將移動門戶、移動辦公、移動執法三者結合,實現了移動互聯技術的深度應用,創新了環境監察執法模式和手段。“我們將移動執法平臺和移動辦公這兩大應用,單獨做了移動門戶。只需在手機上安裝一個軟件,在后臺經過認證,移動辦公便可以實現公文的流轉,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環保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潘禹說。
而移動執法系統的應用更是對監察執法模式的重塑。傳統監察執法中,執法人員對污染源進行檢查,很容易受到人為干預,相關違法記錄可能被篡改或刪除。移動執法系統的使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人為干預,執法人員直接使用移動終端在現場取樣,完成監測和錄入后,掃描棒直接將文件掃入并上傳,后臺瞬間可以接收。這樣,現場就完成了存檔,之后將不能隨意更改,整個過程可追溯。
“數字環保工程一期初步完成了移動客戶端的開發和應用,二期我們將會利用物聯網,進一步深化移動客戶端的應用,推進移動客戶端與數據資源的深入融合。” 潘禹告訴記者。
成立信息化領導小組
為信息化建設保駕護航
貴州環境信息化建設怎么做到有條不紊的推進?誰為貴州環境信息化建設保駕護航?
“一期工程的目標是實現標準大統一、信息大集成,解決已建應用系統與環境管理需求之間的差距,保證數據的及時更新、交換、分析和決策,保證信息化建設的可擴展性,為未來貴州的環境信息化建設提供總體指導。” 潘禹說。
貴州數字環保工程建設是2012年啟動的,是貴州省科技廳合作的課題研究項目。截至目前,數字環保一期工程已經完成。
目前,一期工程實現了一個中心、兩個平臺、兩個門戶、四大系統。“一個中心”是指統一的環境數據中心,通過對環境信息(包括新建的、已有的)的整合,實現環境資源共享;“兩個平臺”指環境地理信息平臺(GIS)和基礎設施平臺,實現不同標準的系統數據的傳輸和數據空間圖形的展現;“兩個門戶”指內網用戶門戶和外網公眾服務門戶;“四大系統”是已建成的環境自動監控系統、移動辦公系統、移動執法系統和應急管理系統。
此外,領導機構上也做了頂層保障。為確保系統建設的有序、規范,在實際工作中采取統一領導、整體規劃,信息化領導小組應運而生。信息化領導小組是數字環保項目的最高決策機構,負責項目總體部署,組織制定總體建設方案,確定總體目標并具體組織項目的實施,任命項目經理、技術經理和質量保證經理等。
領導小組組長由貴州省環保廳廳長擔任,成員主要由貴州省環保廳信息化負責人和開發商高層領導組成。“‘一把手’領導信息化確定了環境信息化的地位,有利于信息化項目后續的建設。” 潘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