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安水務技術創新推動青浦污泥干化廠進入商業運營
發布時間:2016-02-17
創新理論專家熊彼特認為,創新就是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就是把一種從來沒有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進到生產體系中去。這種創新就誕生在巴安水務設計、投資、建設的青浦污泥干化廠。
上海青浦污泥干化廠(200t/D)在2015年2月投入生產,到2016年2月17日進入商業運營,引起了全國同行的熱切關注。這種大型環保裝備以前主要從德國、意大利等國進口,不僅交貨期長,成本高,而且調試周期長。
巴安水務是青浦區本土企業,在得知區水務局污泥還要運往老港填埋,而且這過程成本超過500元/噸的情況下,巴安水務的管理層坐不住了,他們決定憑借自己的實力、研發能力,開發薄層干化設備,來解決生活污泥的干化。他們通過了無數次的熱力計算,機械成型模擬以及電控測試,設計出了長17.3米,直徑1.9米,重達100噸的龐然大物,其單臺處理能力達到100t/D。
巴安水務青浦污泥干化廠采用了公司的污泥干化協同發點技術,利用發電廠的蒸汽水的80%含水率的濕污泥干化到含水率為30%以下的干污泥,然后運往發電廠進行燃燒發電,充分達到了循環經濟的目的。
巴安水務推行的市政污泥干化協同發電技術,此技術以市政污水廠污泥為處理對象,以污泥干化系統為核心,以電廠協同發電為最終處理手段,形成了由發電廠、污泥干化廠和市政污水處理廠三方面構成的一套完整的污泥資源綜合利用處理系統。
當這臺巨大的圓柱體安裝就位后,一頭注入烏黑的污泥,一頭注入滾燙的蒸汽時,另外一頭流出了粉狀的干泥。這好比濕的面粉攤在熱的鐵板上,一會兒功夫面就可以成型。這么一個簡單的道理,在大型工業化生產過程中,巴安水務的工程師們要克服多大的困難,渡過多少個日日夜夜。
在沒有經驗可以參考,或者說技術封鎖的條件下,巴安人硬著頭皮迎難而上,克服了一道道難關。獲得了共計發明專利3項,實用專利6項,這種技術創新和研發能力令同行刮目相看。
熊彼特認為創新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本質需要。環保的剛需促成這種大型薄層污泥干化設備的落地。但是一項好的技術,一個好的項目往往在剛開始的一段時間,不一定產生滿意的結果。青浦污泥干化廠的命運也逃不了這種安排。因為這是第一次,是上海市的先行先試,也是全國的一次創新。因為這種創新魄力來自于時任區長趙慧琴女士的鼎力支持。沒有趙區長的支持,青浦污泥干化廠是不可能落地的。巴安人不辜負領導的信任和期望,面對投運以來的產量、效率等方面發生的問題,公司高層多次走訪水務局、環保局以及技術質量監督局,聽取多方意見,組織多次專家研討會,解決了多項技術問題,使得大型轉子上的刮片定位處于最佳位置,風機的風量和輸泥斗的形式達到最佳的參數,同時,在噪音處理、臭氣處理方面逐步達到國家標準,這一項項技術指標的達成,也意味著青浦污泥干化廠漸入佳境。
青浦污泥干化廠進入商業運營 行業頂級專家領導蒞臨指導
2016-02-23 中國給水排水
恰逢2月17日當天,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排水專業委員會主任、原北京城市排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楊向平、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戴曉虎、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院長朱浩川、青浦區環保局副局長顧四清等一行領導蒞臨公司及污泥干化廠指導工作。各位領導的光臨為干化廠進入商業運營增光添彩!
巴安水務青浦污泥干化廠采用了公司的污泥干化協同發點技術,利用發電廠的蒸汽水的80%含水率的濕污泥干化到含水率為30%以下的干污泥,然后運往發電廠進行燃燒發電,充分達到了循環經濟的目的。
巴安水務推行的市政污泥干化協同發電技術,此技術以市政污水廠污泥為處理對象,以污泥干化系統為核心,以電廠協同發電為最終處理手段,形成了由發電廠、污泥干化廠和市政污水處理廠三方面構成的一套完整的污泥資源綜合利用處理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