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國水處理市場需求規模預測
導讀: 近年來,我國水資源形勢嚴峻,國家陸續出臺了多項環保政策以推進水環境質量的改善,不斷加大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的投入。政策、市場因素是驅動水處理行業發展的雙輪,我國工業污水處理市場空間將大有可為。
水處理是為了使水質滿足特定環境及回用的用途,通過物理、化學和生物手段,對水質進行治理、去除或增加水中某些對生產、生活及環境不需要或需要物質的全過程。 目前, 按照污水來源和處理途徑, 我國水處理可以細分為原水處理、工業用水處理、工業廢水處理、市政生活污水處理以及水環境的綜合治理。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工業企業廢水治理出于成本考慮, 其產生的大量污水經過不同的藥劑、專業化設備及技術工藝凈化處理后進行循環使用、部分外排,處理環節多在工業企業內部。生活污水則由于排放源分散(排放主體多為辦公及家庭環境) ,因此多在污水處理廠集中進行處理。而針對污水聚集的河流、湖泊等受污染嚴重的水體則進行水環境綜合治理,經過綜合治理后達到環保景觀要求,同時提升城市居住環境質量。
我國用水量不斷攀升。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國人均用水量總體呈現增長趨勢。2002-2015 年,我國每年人均用水量由429.50 立方米增至 445.09 立方米。廢水排放總量呈持續上升趨勢,2001-2015 年間我國廢水排放量由 433.00 億噸/年增至 735.32 億噸/年,復合增長率達 3.85%。廢水中包含大量污染物,給水環境造成嚴重影響,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的緊缺,水環境治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不斷提升。
近年來,我國水資源形勢嚴峻,國家陸續出臺了多項環保政策以推進水環境質量的改善,不斷加大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的投入。2010~2015年,我國水污染防治領域的財政支出金額由 364.87 億元迅速增至 534.61 億元,復合增長率達 7.94%。我國污水處理能力不斷增強。截至 2015 年底,我國城鎮污水日處理能力由2010 年 1.25 億噸增至 1.82 億噸,成為全球污水處理能力最大的國家之一。
此外,我國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也在快速推進。近十年來,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廠數量實現快速增長,2005-2015 年底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廠由 764 座增長至6,910 座,增長了近 8 倍。截至 2015 年,全國城鎮污水處理能力已達到 2.17 億立方米/日,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 92%,縣城污水處理率達到 85%,全國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基本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
中國城鎮污水處理廠數量(座)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智研咨詢整理
現階段工業用水的價格普遍較低,工業企業開展污水處理的內在動力不足。未來工業用水的價格持續上升(尤其是部分缺水地區)及水處理成本下降,將促使工業企業污水處理由“被動提標”轉為“主動節水及水回用” 。政策、市場因素是驅動水處理行業發展的雙輪,我國工業污水處理市場空間將大有可為。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推進,我國城鎮污水處理量急劇增長,由 2004 年101.44 億噸增加至 2015 年的 535.20 億噸,復合增長率達16.32%;農村污水處理量由 5.2 億立方米增至78.95 億立方米,復合增長率達 28.05%。
城鎮污水處理量(億噸)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智研咨詢整理
未來我國城鎮污水處理率水平將大幅提升,大大拉動生活污水處理市場需求。根據《 “十三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 ,到 2020 年底,實現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 95%,其中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基本實現全收集、全處理;縣城不低于 85%,其中東部地區力爭達到 90%;建制鎮達到 70%,其中中西部地區力爭達到 50%;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提前一年完成。到 2020 年底,城市和縣城再生水利用率進一步提高。京津冀地區不低于 30%,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不低于 20%,其他城市和縣城力爭達到 15%。 “十三五”期間,新增污水處理設施規模 5,022 萬立方米/日。 其中, 設市城市 2,856 萬立方米/日, 縣城 1,071 萬立方米/日, 建制鎮 1,095 萬立方米/日。
隨著我國經濟規模持續增長,工業用水總量較大,對我國的用水環境產生較大壓力。工業廢水待處理量持續增加的同時,水質排放標準也將越來越嚴格,環保監管政策進一步加強。根據環保部《全國環境統計公報(2015)年》 ,全國廢水排放總量 735.3 億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 199.5 億噸、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 535.2 億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占比達 27.12%。
我國幅員遼闊,擁有絕對數量較大的淡水資源,但是人均淡水資源卻相對匱乏且呈現地域不均勻分布狀態, 全國的人均淡水資源擁有量約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 1/4,居世界第 109位,是世界上人均占有水資源最貧乏的13 個國家之一。 經過 50 余年的發展,我國海水淡化產業在經歷技術研發、產業化等階段后,正進入產業發展與應用階段。 《2015 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顯示,截至 2015 年底,我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 121 個,產水規模為 100.88 萬噸/日,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規模為 20 萬噸/日。目前海水淡化主要采用反滲透和低溫多效蒸餾海水淡化技術,產水成本 5 元~8 元/噸。截至 2015 年年底,全國應用反滲透技術的工程 106 個,占比 87.60%。隨著海水淡化目標的逐步達成,按照膜技術在海水淡化領域較大的應用比例,膜法水處理市場前景將十分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