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擺正“壓倒性位置” 把長江生態修復放在首位
武漢這樣擺正“壓倒性位置” ——把長江生態修復放在首位的武漢作為
武漢將長江大保護作為生命線工程來抓,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暢享綠水青山。圖為從高空俯瞰長江和漢江交匯,碧水藍天形成一幅美麗的城市畫卷記者賈代騰飛任勇攝
記者金濤黃師師韓瑋馬振華汪文漢通訊員黃金波周鋼嚴濤王勇彭沖
武漢因江得名,依江而興。兩江交匯、三鎮鼎立,大開大合的城市地理人文格局世界少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以“壓倒性位置”保護好母親河,是一項壓倒性責任。武漢下最大決心、花最大力氣,把長江大保護作為生命線工程來抓,讓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力求使江城成為共抓長江大保護的典范。
漁場關停了碼頭搬遷了下最大決心守住生命線
4月20日,晴空萬里,上百公里長的東湖綠道兩旁,湖面波光粼粼,水杉和花草競姿,大學生三五成群騎著單車,年輕夫妻推著嬰兒車,躺椅上人們悠閑地聊著天,旅游電瓶車上坐滿四方口音的游客……
東湖在做一道不算簡單的加減題。
減法:全面退漁、全面截污、湖內清淤……
去年12月,隨著最后一截攔魚柵的拆除,東湖三大子湖共7.87平方公里的水域無障礙連通,終結了東湖50多年的漁業養殖經濟傳統。
東湖“湖心歸沐”處的水面正在繁忙地進行底泥疏浚。明年,這里將是軍運會帆船比賽的賽場。“美麗的東湖將為軍運會增色加分。”承擔疏浚任務的總工程師張守獻說。
加法:建設綠道、生態修復、文體賽事……
去年底,東湖綠道二期開放,逾百公里東湖綠道扣環成網;郭鄭湖、湯菱湖、團湖、后湖等東湖國控點水質整體呈Ⅲ類水質標準,達到東湖40年來最好水平。
東湖變美了!去年11月,武漢首屆水上馬拉松在東湖舉行,這成為“7·16渡江節”后又一項大型水上賽事。
站在武昌余家頭堤上望去,江邊曾經的砂場碼頭被全部清場,灘地已完成地面平整,逐步恢復的綠植透出盎然春意。
江邊的居民張翼鵬回憶,在2016年以前,站在堤上看不到江景,堤外沙灘上是一字排開的多個碼頭,堆砂場連綿起伏,有的高達30多米,砂場24小時作業,機器聲隆隆,灰塵飛揚。
而在余家頭碼頭下游,就是余家頭水廠,水廠供應著武昌區110多萬居民的飲用水。雜亂無序的碼頭成為威脅水安全的心腹之患,這塊“硬骨頭”必須啃下來。
武漢市“掛圖作戰”,依法對余家頭水源保護區整治范圍內的砂場經營戶、碼頭業主、違章建筑下達整改違法行為法律文書,先后開展了5次大型綜合執法,拆除違法建筑上萬平方米。對不按時搬遷的碼頭單位,依法執行清障令,斷電、斷水、斷路和水上封航禁運。同時對搬遷拆除的碼頭單位,給予合理補償。
非法采砂會破壞河床形態,破壞河內生態環境和污染水源。暴利驅使下,仍然不時有人鋌而走險。
今年3月15日凌晨4時許,一艘三無貨船在長江鄧家口海事碼頭上游約200米處非法采砂,被執法人員查獲;同月28日凌晨,在經開(漢南)區中糧碼頭下游500米處,另兩艘非法采砂船只被查獲。兩起案件共刑拘18人,網上追逃3人。
“雖然危險,只要還有非法采砂的,我就不轉崗。”從事采砂執法6年的付永沖,是武漢市水務執法總隊執法管理三隊最年輕的隊員。打擊非法采砂是項危險的工作,付永沖亦經歷過數次驚心動魄的行動。這兩年,有很多次機會轉崗,但他一直不忘使命——“長江是我們的母親河,我們不保護誰來保護。”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武漢將修復長江生態擺在壓倒性位置,以“四水共治”為突破口,以“水”為倒逼機制,實施水岸同治,“護一城凈水、繪兩江畫廊、顯三鎮靈秀”,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確保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生態線就是生命線。2016年10月1日,《武漢市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條例》正式施行,這是全國首部基本生態控制線保護地方立法。
紅線一出,令行禁止。“寧可不要上億的投資,一心守護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武漢市環保局環評部門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武漢市拒絕了數個長江周邊的涉嫌污染的項目,包括化工、醫藥等大企業。
河湖長盡責志愿者盡心以最廣力量共抓大保護
沈小玲是四美塘的街道湖長,去年3月上崗。為了共同管理好四美塘,她招募了一批志愿者擔任民間湖長。
每周五,沈小玲會前往社區,看一看民間河(湖)長的巡查日志,找一找湖泊管理中發現的問題。
有志愿者反映,四美塘旁邊要做一個公廁。沈小玲立即四處了解真相。得知公廁的污水進入管網,不入湖,她才松了口氣。
像沈小玲這樣的河湖長還有許多。去年,武漢全面推行河長制,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河長”。一年內,武漢建立市、區、街(鄉鎮)三級河長體系,全市622名河湖長到崗履責。今年,河湖長制還將全面延伸至村級,實現四級河湖長全覆蓋。
今年是武漢河湖長制工作由“見河長”向“見行動”“見成效”邁進的關鍵年。眼下,“春季碧水攻堅戰”正在全市鋪開,開展清岸坡、清水面、清水底等行動,這是武漢發布的河湖長第1號令。
終身追責,則給各級領導干部套上生態責任的“緊箍咒”。
武漢市率先試點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審計制度。當領導干部離任時,必須對其任期內的自然資源資產進行審計。審計采用衛星遙感影像對比分析土地、水利、森林、大氣質量變化,運用無人機技術設備查看湖泊、河流全貌,出動大氣質量、水環境應急監測車對企業排污、湖泊水質等進行現場抽檢。審計的內容和結果,將納入組織人事部門的干部檔案實行終身追責。
截至去年,我市已有20多名干部被問責追責和追究刑事責任,其中8人因生活污水收集系統建設推進不力被撤職處分。
生態環境保護,沒有旁觀者,都是參與者。
武漢民間護湖力量也在不斷地成長。三鎮的“愛我百湖”志愿者行動聞名遐邇。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金銀湖畔,700余身著黃衣的志愿者徒步8公里巡湖護湖。其中,住在周邊社區的20名“環保小衛士”表現特別棒,一邊撿拾湖邊垃圾,一邊向路人宣傳,卻不叫一聲累。
像這樣的社會各界聯手護湖的行動,于“地球日”前后,在多個湖泊上演。21日,嚴西湖,民間湖長曾凡榮率隊檢測水質透明度;20日,內沙湖,新河街學校的小“湖長”們,跟著無人機一起巡湖,用彩筆畫出自己心目中的內沙湖;在南太子湖、月湖,志愿者們劃船打撈湖面垃圾和雜物……
長江是一個巨大而完整的自然和社會生態系統,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關鍵在“共”字。
“水質監測數據已經實現信息共享。”武漢市已經與長江中游城市成立環境信息聯動機制,各地共享監測數據,特別是出現異常情況時,可同步發布預警信息,共同制定應對措施。
“大家都達成共識,只說保護,不談開發,因為保護是最大的發展。”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稱,以前長江中游城市在一起更多的是研究如何開發建設,現在的話題全變了。
長江大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須調動更多的社會資源投入。
老工業基地青山區,很好地運用政府引導、市場推動、多元投入、社會參與的投入機制,通過PPP模式完成了投入巨大的海綿城市試點工作。
4月21日中午,青山南干渠游園內,家住104街坊的杜先生帶著3歲的孫子在兒童游樂場玩耍。雖然上午下了幾陣大雨,但游園內毫無積水。“以前園內是泥巴路,一下雨就會踩一腳泥,還易積水,現在換成透水磚了,園內道路能‘吸水’,我走了一圈沒濕褲腳。”杜先生稱贊這一海綿工程。
青山示范區海綿城市(南干渠片區)建設項目,是武漢市第一個市級財政PPP項目,總投資超過12億元,由武鋼集團等3家企業聯合出資80%,并負責項目的投融資、建設、運營、維護、移交。
“不僅要建設好,還要運營好。”建設單位、武鋼建工集團負責人稱,通過PPP模式參與海綿城市建設,不僅尋找到新的經濟增長,更是完成了企業的轉型,成為生態城市的建設者。
決不讓水質在武漢變差用最強舉措解生態痛點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滾滾長江磨礪出武漢人“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質。
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必然會遇到難點痛點,迎難而上,必須拿出改革創新的辦法。
今年1月,武漢長江跨區斷面水質考核獎懲和生態補償機制正式實施,此舉是武漢作為長江經濟帶特大城市,在長江武漢段水質優良情況下的全國首創。
該辦法將武漢市沿長江兩岸的11個區(管委會)納入考核,共監測13個跨區斷面的水質,水質包括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氨氮和總磷等4項主要指標。
通過比較跨區考核斷面與上游入境對照斷面水質的綜合污染指數,確定跨區考核斷面水質改善或下降比例,實行水質“改善獎勵”“下降扣繳”的生態補償獎懲措施,明確單月監測、雙月核算通報、年度算總賬。堅決不讓水質在武漢變差。
此舉一出引發全國關注。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光謙說,對長江斷面水質進行考核并實行獎懲和生態補償機制,能夠調動各方積極性,形成共抓長江大保護的有效機制,是對長江大保護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和細化,武漢的這一做法具有示范效應。
近日,11個區的負責人接到“長江武漢段跨界斷面水質考核情況通報”,有負責人說:“以前從來沒有想過長江水質會與我們區政府如此緊密相關。”
既然如此緊密相關,就容不得絲毫懈怠。
武漢開發區(漢南區)一口氣排查出12個入江排口,并全部取水樣檢測。列出20億的資金,用于全區的水污染治理,并將現有治污工程全面提速2—5個月,確保年內投入運行,產生生態效益。
江岸區的監測斷面位于天興洲附近,此處河道狹窄,水較淺,水質容易受影響。區里組織專家團隊深入現場調查,快速拿出整改方案,擬對沿線所有排口進行優化改造。
“一個區的一點點改善,對長江水質的影響小。但所有區共同努力,長江水質也許就會有較明顯的提升。”長江科學院副院長陳進說,跨區斷面水質考核辦法牽住了“牛鼻子”,牽動了沿線政府匯聚更多的力量參與長江大保護。
長江生態環境修復前無古人,更需要積極引進轉化運用一流的科技成果,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保護治理模式。
在城市污水處理的建設領域,武漢屢屢創下之“最”。
全國一次性建成最大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在青山北湖邊悄然長大。
22日,距離長江大堤近4公里的工地上熱火朝天,數百工人展開“勞動競賽”,一座座巨大的鋼筋水池悄然鉆地而出。這是北湖污水處理廠的各種處理池。
北湖污水處理廠建成后可日均處理生活污水80萬噸。該廠采用了國內首創的“四廠合一”方式建設,將目前運行的沙湖、二郎廟、落步嘴污水處理廠與新建的北湖污水處理廠合并。
明年建成投運后,武昌中心城區的污水將通過深隧管道入廠,凈化至高于國家規定的“一級A標準”后,再排入長江。同時,可以有力解決目前“大東湖”水系的東湖、沙湖、楊春湖、嚴西湖、北湖等湖泊的水污染問題。
污水處理廠尾水達全國最優質,可作飲用水源,這是真的嗎?
在兩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接力”下,一項將城市污水處理為地表Ⅲ類水的技術成果近日在武漢湯遜湖污水處理廠運用。
技術團隊在李圭白院士的帶領下,研發出“粉末活性炭膜生物反應器及大孔脫氮樹脂深度處理”集成技術工藝,對湯遜湖污水處理廠一級A標尾水進行深度處理,出來的尾水,可以直接作為自來水廠的水源。
彭永臻院士帶領的專家鑒定組認為,該技術處理后的尾水就近排湖、自流入江,既有利于構建良性水生態環境,又避免修建排江管道,綜合效益顯著,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目前,湯遜湖污水處理廠每天有1.5萬噸尾水升級為地表Ⅲ類水,并排入湯遜湖中,其水質遠好于湖水,可逐步改善湖泊“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