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處理廠兩次選址 最終選定3A景區
原標題:海口一污水處理廠選址3A景區風波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賀詩 賈國強|海口報道
“聽說污水處理廠要建在這里,我懵了。”
3月18日,初次與《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見面的王杰,上來就蹦出了這句話。
王杰是位于海口市瓊山區的3A級旅游景區——海南花卉大世界的一家商戶。2018年底,這里的商戶和村民陸續收到消息,總投資13.7億元的海口市濱江西污水處理廠初選址已經確定,就在海南花卉大世界內。

海南花卉大世界全圖(《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賈國強 | 攝)
根據海口市水務局編制的方案,建設濱江西污水處理廠所需的約66畝土地,將從海南花卉大世界的300多畝土地中征用,王杰等16名商戶面臨搬遷,剩余的幾十家商戶,將與污水處理廠長期共存。
初選址結果公布后,許多商戶都表達了擔心和不滿。“建污水處理廠本是好事,但這是新項目,花卉大世界6年前就是3A級景區了,也是區里面的重點建設項目,為什么一定要修改當時的規劃,把廠建在這里?招商時說好的景區,怎么說改就改?”這是王杰們的疑問。
除了商戶,這塊集體土地的主人——五岳村委會尚道村村民們也有疑慮。該村近400名村民聯名給政府寫信,希望相關部門對污水處理廠選址一事慎重決策。
污水處理廠兩次選址,最終選定3A景區
2007年,海南鑫山源熱帶園林藝術有限公司(下稱“鑫山源”)與海口市瓊山區五岳村委會尚道村簽訂土地租賃協議,啟動海南花卉大世界項目,該項目被市、區兩級政府認定為重點支持項目。
2012年,經國家旅游局全國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組織評定,海南花卉大世界成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
“我們連續7年舉辦海口迎春花市,在島內有不錯的影響力。”3月20日,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鑫山源公司行政總監熊建新認為,10多年來,海南花卉大世界發展得不錯,是公司、全體商戶和當地村民共同努力的結果,“資金基本是自籌的,據我所知,商戶普遍投入不小。”
熊建新說,此前曾有技術人員對污水處理廠進行前期勘察,但受到村民的阻攔,未能完成勘察任務。
海口市水務局城市水務處負責人、主任科員蔡智證實了熊建新的說法。“現在,濱江西污水處理廠處于勘察階段,項目尚未立項,地埋式污水處理廠對土地有一定要求,要做前期勘察,但這個工作進行得不太順利。”
蔡智表示:“濱江西污水處理廠2017年前后開始選址,起初選址在江畔人家附近,但那里的土地面積較小,無法滿足需求。”
蔡智所說的“江畔人家附近”,位于濱江西帶狀公園內。2017年7月10日,海口市園林管理局下函表示,污水處理廠擬選地塊已完成綠化建設,“鑒于該地塊已基本建成,從公園整體功能布局及景觀上考慮,我局認為不宜在該地塊選址建設污水處理廠。”
那為何要改在發展已經成熟的海南花卉大世界選址呢?蔡智說:“水務部門沒有選址的決定權,只是提交相關建議,最終選在海南花卉大世界,是瓊山區政府決定的。”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就選址問題致電瓊山區副區長馮柳,他以開會為由掛掉電話。記者前往瓊山區政府辦,有關負責人稱該項目由區水務局負責牽頭組織,建議聯系區水務局。
3月21日晚,瓊山區水務局書面回復《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稱,“濱江西污水處理廠此前擬選地址有兩處,分別為濱江西帶狀公園與花卉大世界,經瓊山區組織各部門實地踏勘,最終選址在花卉大世界。未選址在濱江西帶狀公園的主要原因為濱江西帶狀公園過于靠近南渡江防洪堤,土地面積也不足,安全防護距離不夠,而花卉大世界的土地面積符合項目用地要求。”

瓊州文化風情街也在拆遷之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賈國強 | 攝)
瓊山區水務局所解釋的理由,與海口市園林局之前反對的理由似乎并不一致。
這個解釋也未能讓海南花卉大世界的商戶和村民滿意。一名吳姓尚道村小組的村民直言:“難道總面積900多平方公里的瓊山區,只有一個3A級景區符合污水處理廠選址的要求?”
有商戶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花卉大世界的東邊兩三公里處有大片荒地,拆遷成本更低,比花卉大世界更適合建污水處理廠。

村民所指出的荒地,在花卉大世界東部兩三公里處。(《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賈國強 | 攝)
對這個建議,蔡智解釋說:“那些地看上去是荒地,但土地性質屬于基本農田,它屬于不能動的紅線,(征收)需要國務院審批。征收程序較為麻煩,兩年可能都批不下來。”
為什么反對選址?
今年2月,在海口市維穩辦會同瓊山區政府組織召開濱江西污水處理廠項目建設推進會上,海口市水務局副局長孫副林表示,濱江西污水處理廠項目建設迫在眉睫,市級各單位和屬地單位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落實主體責任,“做好項目建設維穩保障工作,形成高壓態勢”。
蔡智也表示,為了該項目順利開展,市維穩辦也牽頭召開了幾次維穩會。“濱江西污水處理廠是地埋式污水處理廠,基本不會對周邊環境產生影響。”
據海口日報報道,3月21日,海口市委政法委和海口市水務局組織了市、區水務環保部門以及瓊山區鳳翔街道辦、濱江街道辦和當地村干部及村民代表,到廣州考察京溪地下凈水廠的規劃建設及其運營情況,想通過實地考察來消除居民對地埋式污水處理廠的擔憂,以推動海口市濱江西地下式污水處理廠建設。
3月21日中午,記者在尚道村小組隨機采訪了十多位村民,卻無人知曉此次考察活動。“沒人告訴我們這個事情。”一位吳姓村民說。
有市政給排水專業權威專家介紹,從技術上來說,地埋式污水處理廠可以做到極小的污染,“但還要看投入問題,要達到更高的標準,投入也會更高。”
在村民看來,除了環境問題,土地逐年變少也是他們不愿意在此建廠的原因。“10多年來,我們村因為各種原因,被征收了近千畝土地,以前建學校征收的土地,村里沒收一分錢,現在大家的土地越來越少了。”這位老人說,“所以我們村近400人聯名寫信給政府,要求在選址問題上慎重考慮。”
此外,據海南花卉大世界一些商戶反映,他們在這里投入了大量資金和精力,經過多年培育,剛開始進入盈利期,此時如果被拆遷,將給他們造成極大損失。
海南省第一個共享農莊也位于海南花卉大世界內,該農莊負責人表示,10多年來,農莊的總投入已經超過1億元。“農莊有大概一半在征地范圍內,少了這一半,損失暫時不提,整個農莊的發展完全停滯了。”
針對相關問題,瓊山區水務局書面回復稱:“一旦確定搬遷,為確保商戶的利益不受損失,區征收局按有關規定聘請評估公司進行初步評估,對土地進行征收,目前已經做好征收方案,正在報市政府審批。濱江西污水處理廠項目擬采取與村委會合作開發建設方式,建設地下式污水處理廠,地面上建設鋪面用于經營花卉,也可解決村民的就業問題。”

鑫山源公司(《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賈國強 | 攝)
鑫山源公司行政總監熊建新表示,去年底,鑫山源公司接到海南花卉大世界所屬鳳翔街道辦事處的通知,要求公司配合街道辦,對擬征收土地的房屋及附著物進行征收調查。“我們將通知轉發給商戶,但商戶不愿意在此建廠,沒有按要求填寫調查表格。”
記者查詢資料發現,類似污水處理廠因選址問題引發群眾反對的案例并不少見,甚至也有建成后引發投訴的案例。其實,海口市方面考察的廣州市京溪地下凈水廠也曾遭到附近居民反對,遇到了征地難題,海口市白沙門污水處理廠近期也因環境污染問題遭到附近居民投訴。

馬拉西亞客商所建隋園,也在征收之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賈國強 | 攝)
記者對比了京溪地下凈水廠和濱江西污水廠的相關數據指標。京溪地下凈水廠于2010年6月建成,總投資5.8億元,服務范圍16.5平方公里,服務人口約13萬人,日污水處理能力達到10萬噸,占地約1.8公頃(27畝);而海口市濱江西污水廠,投資額13.7億元,總匯水區域為14.38平方公里,日污水處理規模為9.5萬噸,占地4.4公頃(66畝)。
兩者日污水處理能力差距不大,但濱江西污水處理廠的占地面積,卻超過京溪地下凈水廠占地一倍多。
商戶:
政府的招商承諾不能是空頭支票
把污水處理廠選址在旅游景區內,這樣的案例并不多。
記者注意到,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曾發生類似事件,當地水利部門意圖在4A級風景區潘安湖濕地公園建設一座規模為3萬噸/日的污水處理廠。賈汪區政協委員呂宣惠提交提案稱,“在風景區建設污水處理廠會對周邊環境造成影響,對周邊居民、景區游客造成視覺、聽覺、嗅覺上的污染,大大影響了景區的打造,降低了景區的檔次。在風景區建設污水處理廠,由于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將會使風景區土地價格大打折扣。”最終,當地水利部門放棄在旅游景區內建設污水處理廠的想法。
“當時我選擇到花卉大世界投資,也是看中這里是政府招商的重點項目。經過多年經營,剛見成效的時候,就要收回土地,那以前的承諾豈不是相當于開的空頭支票?”馬來西亞籍華人、海南花卉大世界商戶黃皓陽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說。
黃皓陽是16家面臨被征地的商戶之一,除了他之外,還有兩位分別來自美國和新加坡的外籍華商也在被征地之列。
對于外籍商戶所指政府變更規劃一事,海口市水務局城市水務處負責人蔡智表示:“濱江西污水處理廠尚處于勘察階段,地質是否適合建廠需要論證,項目還沒立項,所以規劃部門暫未介入。”
早在2017年,海口市規劃局曾就污水處理廠布局問題發函:“鑒于市水務局組織編制的《海口市分散污水處理廠的布局方案》等專項規劃未經環評、論證和上報市政府批準,尚未完善報批程序,建議市水務局盡快根據市政府專題會議紀要精神、相關部門意見及專家評審意見修改完善相關專項規劃后上報市政府批準,并同時開展項目環評,以便按程序依法依規進行項目審批,并確保項目選址合理及落地的可行性。”
單從水務部門來講,選址的專業性最為重要,但地方政府的考慮則是統籌全局,包括塑造和維護良好的營商環境。
去年9月,海南省發展改革委公布了該省營商環境建設大數據分析報告,報告指出,海南營商環境建設相對滯后,法治化建設整體偏落后,專業服務業國際化水平偏低,創業氛圍相對淡薄,就業、生態、人文等與人才吸引相關的環境亟須提升。
一位來自深圳的海南花卉大世界商戶告訴記者,幾年前,剛到海南的他曾參與海口一個縣級市的政府工程投標,為了這次投標,他連夜趕出PPT,準備第二天一早上臺路演。但到現場后,有關人員告訴他,不需要上臺,只需給現場的10多名專家每人300元的辛苦費即可。
這位商戶此前一直在深圳,從未遇到如此情況,他拉不下臉,只得請求有關人員代為發放“辛苦費”。
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去年年底發布的數據,深圳營商環境指數排名全國第一,而海口則排在第26位;在普華永道發布的排名中,深圳同樣排名榜首,海口未能進入前30名。
這位深圳商戶的不同遭遇,也許正是反映了兩地不同的營商環境。
(文中王杰、黃皓陽為化名)
責任編輯:閆宏亮 來源 : http://news.sina.com.cn/s/2019-03-31/doc-ihtxyzsm20384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