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江蘇省(宜興)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
作者:史方標
對于環保產業的關注者來說,一定不難發現:近幾年“并購”已成為與環保產業相關的最熱詞匯之一。有人甚至將2014年稱為“環保產業并購年”和“環保產業并購的春天”,以描繪環保產業并購的潛力與前景。
環保產業方興未艾的景致一方面在于外部的促進因素,如政策的推動、資本的助力,以及行業的受關注程度上升。另一方面,更加本質的原因在于,我國的環保產業正在走向成熟,而并購事件,乃至并購潮即是行業發展的動因,也是其造成的結果。
數量、金額迅速增加,并購漸成環保產業發展的重要主題
從并購案例數和并購總金額來分析,我國環保產業并購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2000至2005年,在這一時期,與環保產業相關的并購事件發生頻率和交易金額都在很低的水平,可以說,對于大部分的環保企業來說,這是一個積累資源的階段。而自2006年至2010年,環保產業的并購數量和金額都上了一個臺階,但階段內的增長速度并不明顯,這一時期,已有部分環保企業開始通過并購實現資源的整合。第三個階段較短,為2011-2012年。在此期間,雖然并購金額依然未出現較大變化,但并購數量開始大大增加。出現如此現象的原因在于:環保產業逐漸走向多元化,民營環保企業開始活躍,企業對于并購的理解也逐漸深入,一系列目的明確,體量較小的并購案例相繼出現,使并購數量迅速增長。而到了2013年,由于政策、市場和環境事件的推動,環保行業一時風光無限,之前完成的眾多并購也在該年開始集中體現良好的收效,此時并購市場開始走向繁榮,除并購數量保持高速增長外,并購總金額也迅速上升,并且該趨勢持續至今年。在去年,交易額最高的案例當屬祥云飛龍借殼圣萊達的收購案,價格為63億元人民幣。此外,大額收購還包括中節能以34億元對中金再生29%股權的交易,以及在去年完成更名的瀚藍股份(原南海發展)18.5億元對香港創冠環保的收購等。今年,首創集團以近50億元收購澳大利亞公司 Transpacific Industries Group 的新西蘭的固廢處理業務,也可謂一時無兩。
并購類型:橫向擴張為主
從近兩年的并購類型可以看出,環保產業的并購還是以行業內的橫向擴張為主,其比例占一半左右。產業鏈延伸的縱向并購和跨行業的多元并購數量相當。可見通過整合同類型的行業資源,擴大經營規模還是環保產業并購市場內最為主流的需求。在這方面較為突出的水務和固廢行業的投資運營商(如在2013年各有4筆并購交易的桑德環境和江南水務)多通過收購地方性的環保運營企業進入區域市場,這類并購往往單個案例的交易金額不高,但是案例總數較多。
此趨勢也從側面體現出,我國環保行業的產業集中度還不高,還需往資源集中的方向發展。
跨行業并購
從跨越環保行業和其他行業的統計中可以發現,傳統工業企業對于環保企業無論是在并購數目上,還是金額上都顯得比環保企業的對外擴張更加積極。最熱衷通過并購進入環保行業的是能源企業,其次為重工、化工和基建企業。這類企業主要需求可概括為尋求新的增長點、謀求業務轉型以及提升自身的環境績效等。
2012年末,從事傳送設備制造的安徽盛運機械對從事固廢焚燒設備生產的中科通用的收購,有意思的是,在完成交易之后,前者遂改名為盛運環保。可見環保概念之熱。近期最新的案例還包括河南漢威電子對嘉園環保的收購,以及秦嶺水泥收購中國再生資源等。
而環保企業在其他行業的擴張的選擇就顯得更加多樣化,在各色的需求下,收購目標主要包括:機電、能源、化工、咨詢、設計以及融資領域的公司等。這方面的案例有發生在去年的天立環保收購吉林高氮,以及格林美收購江蘇凱力克鈷業等。
地域分析,京、蘇、浙、粵最為活躍
根據近年來發生的約環保相關并購案例“并購方”和“被購方”的地域分布統計:環保產業較為發達的北京、江蘇、浙江、廣東四地的并購事件最為為活躍。其中,北京較為突出地呈現出“外向型”的并購特征,而廣東、江蘇、上海等其它發達地區的環保企業則呈現出購入和賣出相當的平衡狀態。至于欠發達省份,其環保相關企業在并購市場中多為被兼并整合的一方。
跨國并購興起,中方企業由被動變主動
另一個令人欣喜和振奮的看點則是發生在2013年的環保產業的跨國并購事件。
從數據可以發現,環保產業的跨國并購于2012年才開始興起。該年的交易共有5例,且絕大部分為外資企業收購本土企業。而13年交易數目變為了8個,但皆為我國本土的環保企業在境外進行的并購。所涉及的國家包括印度、瑞士、美國、瑞典、新西蘭和荷蘭。交易金額也令人驚訝的達到了97.3億元。
就具體案例而言,除了前文提到的首創收購Transpacific Industries Group 的新西蘭公司之外,較為知名的跨國交易還有先河環保對美國COOPER ENVIRONMENTAL SERVICES(簡稱CES)公司的收購。同樣秉持西技東漸思路的還有國中水務,其在去年收購從事水凈化系統業務的瑞典上市公司Josab International AB部分股份之后,與之聯合在國內成立了合資公司,進行凈水系統的生產和銷售。
綜合來看,越來越多的由本土企業主導的跨境收購是我國環保產業快速成長的體現,眾多發展狀況良好的國內環保企業通過“引進來”,吸收、引入國際先進的技術、人才或者資產,使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得到提升。但是,也需注意的是,這些案例也同樣體現出,我國的環保企業還未能真正達到“走出去”,也即在國際市場完成布局,在國際環保產業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與國際環保巨頭同臺競爭。在這方面,或許還需環保從業者再接再厲。
三個方向,值得關注的并購邏輯
伴隨著產業的發展,未來環保企業內生性的并購方向將主要有三類。其一是實力雄厚的平臺型企業將繼續依靠并購做大做強。這類趨勢將主要存在于環保產業中相對較為成熟水務和固廢領域,這類并購將使這些領域的市場競爭格局趨于明晰和穩定。二是區域性的企業通過并購向全國性企業轉變。目前有實力布局全國的環保企業大多位于發達省份的一線城市。然而,還存在著相當數量的在某一地域耕耘多年,具有不俗實力的企業。對這類公司來說,直接并購當地業務相似的企業或許是進入新的地域,避免水土不服的最好方式。第三個方向是業務單一的環保企業借助并購,使自身業務多元化,綜合化。這是最豐富多彩,給人想象空間的一個方向,因為這類并購看重的不只是資金實力和規模擴張,而更加看重的是企業和企業之間發生的化學反應。這類并購或將催生出一系列環境綜合服務企業。
轉載本文請標明出處:轉自“江蘇省(宜興)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