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太湖又進入一年一度的應急度夏期。5月3日至4日,記者隨省太湖辦主任朱鐵軍一行,對太湖上游重地宜興進行了調研。記者注意到,調研中的3座污水處理廠,可以看作當下各地“治太”狀態的小小縮影:既有不懈的努力與探索,也有不少的問題亟待化解。
自2007年以來,江蘇“鐵腕治污、科學治太”已邁入第九個年頭。在太湖地區經濟總量接近翻番、城市人口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太湖水質保持了持續向好的態勢。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面對新時期更高的要求,進入“爬坡過坎”攻堅階段的治太工作,難度也在增加。
華騏污水廠:
三度被通報曝BOT短板
在前不久召開的全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擴大)電視電話會議上,華騏污水處理廠遭到石泰峰省長的點名通報,這也是該廠連續第三年因抽檢不合格被通報。
問題到底出在哪?企業負責人向記者解釋說:“我們的工藝、管理都沒有缺陷,主要問題出在進水污染超標時,我們的反應能力較差。”
宜興市副市長尹志華認為,作為BOT(建設-經營-轉讓)項目,“華騏”難免存在惜本思想,“企業為了省錢省料,一般都是處理到標準的臨界點附近,一旦水質出現波動,極易超標。”采用BOT建設污水處理廠,是吸引社會資本聚力環保投資的重要方式,為我國近年來環保事業大發展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近年來,其短板也逐步顯現。
宜興市委書記王中蘇坦言,該污水處理廠采用的是安徽工業大學的創新工藝,之前宜興專門組織了專家研究其工藝,認為不能適應太湖之濱的污水處理要求。“但是企業負責人自己是教授,對我們的結論并不服氣,F在企業正準備實施提標擴容工程,借這次通報,我們要求企業必須換用傳統成熟工藝!”
園區污水廠:
管道老化亟待更新換代
歐亞華都污水處理廠,主要負責承接宜興經濟開發區的污水處理,出水執行一級A標準,尾水排入旁邊的躍進河。近年來,躍進河也曾因黑臭問題多次被省太湖辦通報。
4月底,省太湖辦在檢查中發現,躍進河河道北側的雨水排口有黑色不明水體排出,河道水質發黑有異味。采樣監測,水質為劣V類,并有明顯工業廢水特征。調研中,宜興經濟技術開發區負責人解釋說:“企業通向污水處理廠的管道老化,出現破損,從而導致工業廢水進入躍進河。”此后,宜興市太湖辦、公用事業局、開發區管委會等召開現場督辦會,對躍進河進行徹底整治,預計5月10日完成整改。
事實上,在不少經濟開發區,當年布下的一大批污水管道已進入老年期,亟需全面更新換代。但費用相當可觀,一些地方能拖則拖,不到萬不得已不敢也不愿下決心更新。
這位負責人表示,目前開發區正對破損的污水管線全面更新。記者在躍進河長青橋上看到,河道上架著粗細不等的若干管道,其中有一根是敞開式的,“這就是尚未貫通的新管道”,而在橋下,有數十條小魚在游。
城市污水廠:
高于國家標準可持續嗎
在綠草如蔭的廠區,黑漆漆的污水經過一道道高效沉淀、生物反應、膜處理等環節,竟然變成清水……走進宜興城市污水廠,其廠區之大、環境之美、設備之優,超出記者預料。
尹志華介紹,宜興城市污水廠一期工程建設規模7.5萬噸/天,總投資3.75億元,目前進入試運行階段。7.5萬噸中,5萬噸出水達到或優于一級A排放標準,2.5萬噸通過超濾工藝,達到再生水回用標準。5萬噸部分,宜興城市污水廠的出水總氮目標是控制在8毫克/升,而一級A標準為15毫克/升;總磷可以下降到0.3毫克/升,國家標準為0.5毫克/升。而再生水總氮更要控制在6毫克/升。不要小看了這樣的提升。事實上,一級A是太湖流域污水處理廠的排放標準,對全國很多地方來說,已然是難以企及的高度。
從宜興投資建設這樣高水準的污水廠,可以窺見當地對污染治理的高度重視。王中蘇說:“我們作為太湖之濱的城市,理應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但是,這樣的高標準,到底能不能持續?記者腦中打下了一個問號。
城市污水廠相關人員算了一筆賬,跟傳統工藝相比,為進一步脫氮,土建成本增加近1000萬元,運營成本增加0.15元/噸;脫磷要增加0.05元/噸;若再經過膜處理,還要增加1元/噸,也就是說回用水成本大約要達到1.2元/噸。“現在就在找下家,目前對使用中水沒有補貼政策,企業積極性不高。”宜興市政公用局局長錢偉興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