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水、土十條悉數出齊,環保產業成為了社會資本“虎視眈眈”的又一塊肥肉。然而,從上市節能環保企業的經營情況來看,這個行業并非高枕無憂,不同領域企業可能有著完全不同的命運。上周末,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發布的一季度77家節能環保上市公司業績分析顯示,我國節能環保上市公司整體發展良好,實現凈利潤12.6億元,同比增長15.7%,其中有54家企業凈利潤出現了同比增長,一季度凈利潤同比漲幅超過100%的有9家,但也同時有21家出現負增長,可見節能環保上市企業業績增速出現了明顯的分化。
大氣治污存隱憂
雖然水污染治理、土壤修復近期成為了節能環保領域的熱詞,但各界對于大氣治污領域較高的關注度仍難被撼動。分析報告指出,從子行業來看,本次77家節能環保上市公司中,凈利潤增幅最高的領域為大氣治污行業,其中最引人關注的神霧環保(300156,股吧)一季度實現營收29億余元,同比增長176.68%;凈利潤9829.78萬元,同比增長1420.25%,穩居凈利潤同比增幅首位。
然而,北京商報記者進一步對比發現,大氣治污上市企業亮眼的成績卻仍難掩隱憂。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大氣治污上市公司營收同比增幅僅為6.2%,遠低于去年同期的28.9%。而且,同處大氣治污行業,不同企業間業績差距存在天壤之別,其中,眾合科技(000925,股吧)一季度實現營收17億余元,較去年同期減少42.06%,凈利潤為-1961.69萬元,凈利潤同比降幅高達1973.81%,成績位于節能環保上市企業業績榜單倒數位置。
對此,分析提醒,雖然大氣治污企業凈利潤增幅領先于其他行業,但由于脫硫脫硝需求高峰已過,行業出現了難維持高增長的情況,因此后續這一行業是否能保持領軍地位還需要看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等新市場啟動情況。“而且與水污染治理、垃圾治理相比,我國大氣治污市場化程度還是較低,這一定程度上由于大氣污染受氣象條件影響大,導致地方政府之間過于相互依賴,部分地方治理大氣污染積極性低,導致這一行業整體發展層次不齊。”專家表示。
水污染治理增長乏力
在節能環保行業內,水污染治理一直被看做是起步較早的領軍產業,在本次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披露的一季度節能環保上市企業業績中,水污染治理企業的領先優勢依然明顯。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29家水污染治理上市公司中,有19家企業凈利潤實現增長。
然而,面對著這樣突出的成績,卻有業內人士提出了水污染治理企業未來發展可能相對乏力的觀點。而本次分析報告也指出,本來備受證券機構看好的我國知名水污染治理企業碧水源(300070,股吧)一季度表現平平,凈利潤同比增幅僅位居12名,不如預期。而且,在77家節能環保上市企業中,凈利潤同比增幅排名前十的企業里,主要從事水污染治理的只有興源環境(300266,股吧)、首創股份(600008,股吧)、聚光科技(300203,股吧),并且都位列6-10名,領軍地位正在逐步消失。
究其原因,有企業歸咎于市場開放程度仍然不足,同時競爭壓力相比其他領域大的多。碧水源常務副總裁何愿平表示,“作為民營企業,我們并不怕市場開放后會帶來更激烈的競爭,怕的是市場不夠開放,蛋糕只能得到國有企業分食后的一點剩余。以北京的城鎮污水處理為例,北京主城區的項目幾乎都被國有企業壟斷,民營企業根本無法打破這道厚墻,只能在外圍打轉,接一些‘邊邊角角’小型污水處理廠的生意”。
土壤修復頗具潛力
根據一季度節能環保上市企業業績分析結果,所有77家公司中,凈利潤增幅前三位的分別是大氣治污、節能服務和垃圾處理,而日前剛剛因出臺“土十條”而備受關注的土壤修復行業并未被提及。對此,分析報告表示,相比于國內其他節能環保產業,我國土壤修復行業的發展程度仍較為落后,“我國的土壤修復行業尚處于從‘無’到‘有’的初始階段,土壤修復的商業模式尚不清晰,大部分企業工程經驗少,長時間虧損經營”。業內人士表示。
有土壤修復領域專家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實際上,今年一季度土壤修復行業仍然蟄伏于市場,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彼時《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土十條”)還未出臺。不過,隨著這項“千呼萬喚”的政策終于落地,這一行業很可能即將迎來集中爆發期,已有相關企業表示,根據市場調查情況,該企業的土壤修復訂單已現井噴式增長態勢。
根據行業機構數據,我國土壤污染治理中最主要的業務土壤修復市場有著超萬億元的規模。因此,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等多個業內分析機構都為土壤修復冠上了“潛在商機巨大”的頭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