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免费看a级毛片,国产第一页亚洲,www.精品国产,伊人久久婷婷,亚洲va在线观看,看国产毛片,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第九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政策法規 » 正文

《“十四五”安徽省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公開征求意見 未來五年,約有230億元的投資將助力改善城鎮水生態環境質量。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1-11-30  瀏覽次數:226
核心提示:《“十四五”安徽省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公開征求意見 未來五年,約有230億元的投資將助力改善城鎮水生態環境質量。
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第九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中國給水排水2025年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高級研討會(第九屆)邀請函暨征稿啟事
 










《“十四五”安徽省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公開征求意見

 
   關鍵詞:城鎮污水處理 污水再生利用 安徽
 
 
 

 11月16日,安徽省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向社會公開征求《“十四五”安徽省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意見的公告,《規劃》指出“十四五”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投資約230億元。其中:污水管網新建與改造投資80億元,污水處理廠新建與改擴建投資100億元,污水再生利用設施投資35億元,污泥無害化處理設施投資15億元。詳情如下:

關于向社會公開征求《“十四五”安徽省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意見的公告

為指導全省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設施健康有序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印發<“十四五”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的通知》,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生態環境廳牽頭編制了《“十四五”安徽省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并征求了省有關部門、16市政府的意見。現予以公告,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歡迎社會各界人士通過以下途徑和方式提出意見建議:

一、登陸安徽省發展改革委網站提出意見建議。

二、將意見建議郵寄至安徽省發展改革委環資處(地址:合肥市濱湖新區中山路1號省行政中心1號樓,郵政編碼:230061,電話:0551-62601839),并請在信封上注明“征求意見”字樣。

三、電子郵箱:ahsfgwhzc@163.com。

提出意見建議截止時間為2021年12月16日。

感謝您的參與和支持。

1.png

為指導全省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設施健康有序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印發<“十四五”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的通知》,編制本規劃。本次規劃范圍包括全省區域內的設市城市、縣城及建制鎮,規劃期限為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以來,各地、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不斷加大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力度,強化設施運行管理,全省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能力和運行水平顯著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省建成并投入運行的城市及縣城生活污水處理廠154座,污水日處理能力達964.45萬立方米,其中:城市89座、污水日處理能力722.25萬立方米,縣城65座、污水日處理能力242.2萬立方米。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5.76%,縣城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6.03%。建制鎮基本實現鎮鎮有集中污水處理設施(污水處理廠或處理站)。全省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超額完成《“十三五”安徽省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目標。

2.png

但同時也應看到,我省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還存在部分短板弱項,與實現高質量發展、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污水管網錯接漏接、老舊破損問題依然存在,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不高、污水收集效能偏低,部分污水處理廠產生污泥未進行無害化處理或規范處置,污水資源化利用程度不高,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規模偏小、處理工藝落后等。“十四五”時期是我省進入新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時期,未來我省將以建設高質量城鎮污水處理設施體系為目標,從增量建設為主轉向系統提質增效與結構調整優化并重,統籌建設與運營、安全與發展,不斷推進全省城鎮污水處理設施體系化建設,有效改善我省城鎮水生態環境質量,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以提升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收集處理效能為導向,以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補短板強弱項為抓手,統籌謀劃、聚焦重點、問題導向、分類施策,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系統協調、安全高效、節能低碳”的城鎮污水收集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新格局,實現污水處理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為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江淮美好家園貢獻力量。

(二)基本原則

規劃引領,優化布局。根據各地“十四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國土空間規劃,優化完善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布局,科學確定建設規模和建設時序。加強規劃引領和指導,推動全省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城鄉共建共享、健康發展。

系統協調,補齊短板。統籌推進城鎮污水收集處理、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和污水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加快補齊污水處理能力不足、污水收集空白區、合流制溢流污染等短板,努力實現污水處理設施“廠網一體”“泥水并重”“建管并舉”,污水處理廠運營“穩定安全”,進一步提升污水收集效能。

突出重點,因地制宜。全面完成排水管網檢測工作,持續推進排水管網修復工作,重點建設和完善污水配套管網,加快推進老舊管網改造,努力提高管網覆蓋率和污水收集率。

政府主導,加強監管。明確政府責任,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規范市場主體行為,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建立健全監管和績效考核制度,強化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行全過程監管。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底,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區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污水管網覆蓋空白區,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到70%以上或提高5個百分點;設市城市、縣城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7%以上,建制鎮駐地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收集覆蓋率達到75%且建制鎮政府所在地已建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營,污水處理能力能夠滿足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水生態環境需要。

到2025年底,合肥、淮北、亳州、宿州、阜陽、蚌埠、淮南、滁州等缺水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達到25%以上。

到2025年底,城市和縣城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水平進一步提升,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5%,縣城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80%。

到2035年底,全省城市和縣城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和污水收集管網基本全覆蓋,全面實現污泥無害化處置,污水再生利用率顯著提升,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實現穩定、安全、高效運營,全民共享綠色、生態、安全的城鎮水生態環境。

3.png

三、重點建設任務

(一)推進城鎮污水管網補短板

1.建設任務

新建、擴建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應同步配套建設服務片區內的污水收集管網,特別是城中村、城鄉結合部等“空白區”生活污水管網建設,做到生活污水應收盡收。新建小區應按雨污分流的要求配套建設污水收集管網,并與市政污水管網準確連接。加快老舊小區、企事業單位內部污水管網的排查與檢測,推進雨污分流改造、破損管網修復、雨污混錯接整改工作,提升污水收集效能。因地制宜采取措施,降低合流制管網溢流污染。“十四五”期間,全省新建污水配套管網2500公里,改造老舊管網1148公里,改造合流制管網552公里。

4.png

2.技術要求

關于污水管網檢測與改造。各地要全面完成市政排水管網排查與檢測工作,摸清污水管網家底,推進合流制區域雨污分流改造、老舊管網改造與修復和雨污混錯接整改。分流制排水系統應周期性開展錯接混接漏接檢查和整改,推進管網病害診斷與修復。城鎮排水主管部門要指導督促社區、企事業單位做好老舊小區和單位內部排水管網排查與檢測工作,推進雨污分流改造,完成錯接混接漏接整改。

關于污水管網建設。新建城鎮污水收集管網應采取分流制系統。管材優先采用球墨鑄鐵管、承插橡膠圈接口鋼筋混凝土管等管材。加快淘汰磚砌井,推廣混凝土現澆或成品檢查井。

關于污水直排口治理。應開展旱天生活污水直排口的溯源檢查與治理,從源頭控制污水進入雨水管道。因地制宜采用溢流口改造、截流井改造、增設調蓄設施、雨污分流改造等工程措施,降低合流制排水區域溢流污染。對近期不能實現雨污分流的合流制排口,在采取末端截污措施時,應考慮后續污水收集系統的輸送能力和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施工降水和基坑排水應按有關規定向城鎮排水主管部門申請領取污水排入排水管網許可證,避免雨污混排。

關于片區系統化整治。進水生化需氧量(BOD5)濃度低于100mg/L的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要系統排查服務片區管網進水濃度降低的原因,制定并實施“一廠一策”系統化整治方案,穩步提升污水收集處理效能。

關于建制鎮管網建設。建制鎮污水收集管網應與污水處理廠(站)、農村改廁改浴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投入使用,加快推進機關、學校、醫院、集中居住小區、農貿市場、旅館、飯店、浴室、主要街道商鋪、完成改廁農戶的污水收集接管工作,做到污水應收盡收。

關于管網建設質量管控。加強管網施工全過程質量管控,嚴把管網建設質量關,嚴格規范管道驗收和移交程序。按照質量終身責任追究要求,強化設計、施工、監理等行業信用體系建設。

(二)穩步提升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能力

1.建設任務

現有生活污水處理能力不能滿足城鎮社會經濟發展的地方,應加快補齊處理能力缺口。新建城區配合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同步推進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實現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全覆蓋。常住人口50萬以上的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規模可適度超前。建制鎮在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污水處理能力和處理水平。建設規模應按近期規劃人口確定,綜合考慮未來周邊鎮納管因素,預留遠期規劃用地。因地制宜推進污水快速凈化設施建設,最大程度減少合流制管網的溢流污染。“十四五”期間,新建、改擴建污水處理設施能力242萬立方米/日。

5.png

2.技術要求

關于污水處理廠布局。各地應充分考量城鎮人口規模、季節變化、空間布局、產業發展以及再生水利用需求,合理規劃城鎮污水處理廠布局及規模。人口密集、生活污水量大的地區應采用集中處理方式,人口少且分布相對分散、集中處理設施短期內難以覆蓋的區域,因地制宜采取分散式處理、就近集中聯建等方式,推廣“生物+生態”污水處理技術。新建污水處理廠應結合當地污泥無害化處置方式,一并考慮污泥減量化處理方案。

關于污水處理廠排放標準。新建城鎮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應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8918)中一級A排放標準,巢湖流域范圍內的污水處理廠要按照安徽省地方標準《巢湖流域城鎮污水處理廠和工業行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 34/2710)的要求設計和建設。其他地區因地制宜科學確定排放標準,不宜盲目提標。鄰近居民區和環境敏感區的污水處理廠應對主要臭氣排放工序采取加蓋密閉和微負壓收集臭氣,并配套除臭設施。

關于合流制溢流污水快速凈化設施。對于近期不能實施雨污分流改造的合流制管網,可在排口末端增設污水快速凈化設施,以解決合流制管網高水位低濃度問題,減少雨季溢流對受納水體的污染。可根據不同進水水質和受納水體水環境容量選擇相應處理工藝,如物理分離+生物處理、物理分離+生物處理+深度處理等工藝,實現可沉積顆粒物和漂浮物的高效去除,助力水體污染總量削減和水環境質量長效保持。

關于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鎮污水處理廠(站)堅持“宜分散則分散、宜集中則集中”的原則,根據鎮人口和區域規模、自然地理、交通條件、產業狀況、排水現狀等因素,科學合理地確定處理設施的布局、規模和工藝。日處理規模500噸以下的可采用一體化設備形式,500噸以上的采用構筑物形式。要以縣域為單元,對現有鎮污水處理設施布局和工藝進行評估優化,結合近遠期鎮規劃,將過于分散的生活污水處理站進行整合,提高污染削減的規模效應。對處理工藝落后、出水水質不達標的污水處理廠(站)實施提升改造。

(三)積極推動生活污水再生利用

1.建設任務

堅持“就近處理、循環利用”原則,合理確定污水再生利用方向,以現有污水處理廠為基礎,規劃布局城鎮生活污水再生利用設施,推動再生水規模化利用。缺水城市新建城區提前規劃布局再生水管網,有序實施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工程。鼓勵市政雜用、園林綠化用水、工業生產用水、景觀用水及河道生態補水優先使用再生水。實施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提升工程,用于自然水體的補給及河湖濕地生態補水。“十四五”期間,新、擴建再生水利用設施規模79萬立方米/日。

2.技術要求

水質型缺水地區優先將污水處理廠尾水轉化為可利用的非常規水就近回補自然水體。資源型缺水地區推廣再生水用于工業生產和市政雜用水的同時,鼓勵將再生水作為河湖濕地生態補水。有條件的地區,結合本地水資源利用、水環境提升、水生態改善等需求,因地制宜探索通過人工濕地、深度凈化工程等措施,提高城鎮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推進工業生產、園林綠化、道路清洗、車輛沖洗、建筑施工等領域優先使用再生水。

(四)實現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

1.建設任務

各地應將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設施納入本地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規劃,與污水處理廠同步建設。現有污泥處理處置能力不能滿足污水處理廠污泥無害化處置需求的城市和縣城,要加快補齊處理處置能力缺口,實現污泥減量化、無害化處理處置。積極推廣垃圾焚燒廠、水泥窯、磚廠協同焚燒處置污泥,促進污泥資源化利用,降低污泥填埋處置比重。城市、縣城和建制鎮污泥處置可統籌考慮。“十四五”期間,全省新增污泥(含水率80%的濕污泥)減量化處理規模不少于1610噸/日。

6.png

2.技術要求

關于污泥協同焚燒。污水處理廠污泥采用協同焚燒是污泥無害化處置首選方案。采用協同處置污泥時,應充分利用當地或附近現有的垃圾焚燒發電廠、燃煤電廠、水泥廠、磚廠的生產能力,協同處置污泥。鼓勵采用污泥和餐廚、廚余廢棄物共建處理設施的方式,提升城市有機廢棄物的綜合處置水平。

關于污泥衛生填埋處置。采用垃圾填埋場協同處置污泥時,污水處理廠應配套設置污泥高干脫水裝置,將污泥含水率降到60%以下。污泥用于垃圾填埋場覆蓋土添加料時,污泥含水率應控制在45%以下。衛生填埋可作為其他協同處置設施故障或檢修等情況的應急處置措施。

關于污泥資源化利用。污泥應在實現減量化、無害化的前提下,穩步推進資源化利用。根據土地改良、荒地造林、苗木撫育和園林綠化需求,采用厭氧消化、好氧發酵等方式進行無害化處理。鼓勵污泥能量資源回收利用,推廣協同焚燒處置污泥。

關于建制鎮污水處理廠污泥。建制鎮污水處理廠(站)規模小,產生的污泥可進行高干脫水干化后與縣城污水處理廠污泥集中處置,減少鎮污水處理投資。有條件的地區結合本地實際,將污泥就地好氧發酵資源化利用。

四、運行與維護

(一)健全考核激勵機制

構建以污染物削減績效為導向的考核體系,實現工程建設與運營效果的聯動性考核。把運營能力和水平作為重要指標,納入項目建設運營企業遴選標準。政府與企業簽訂項目協議時,要明確考核范圍及考核指標,將污水處理廠進水污染物濃度、污染物削減和污泥無害化處理率等核心指標納入考核范圍,探索建立與進、出水水質、污染物削減量等服務內容掛鉤的污水處理服務費獎懲機制。

(二)推行專業化運行維護

推動污水處理設施投資建設、運營與維護一體化和市場化。鼓勵中央和省屬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發揮專業化、規模化建設和運營的優勢。城市人民政府應當落實城鎮排水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管養實施主體,推進城鄉污水處理一體化。建立立足本地、人員穩定的專業化隊伍,完善常態化建設管養機制,嚴格按照相關標準定額實施運行維護。積極推行污水處理廠、管網與河湖水體聯動“廠--網--河(湖)”一體化運行維護機制,保障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加強人才培訓,提高專業技能水平,確保污水處理設施安全、穩定運行。鼓勵居住小區及單位將內部管網養護工作委托市政排水管網運行維護單位實施,建立政府和居民共擔的費用保障機制。

(三)創新建設管理模式

各地要建立完善建制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管理體系,以縣域為單元,對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實行統一規劃布局、統一實施建設、統一組織運營、統一政府監督。縣域范圍內的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可采用打捆招標方式統一實施。城市、縣城周邊的鎮可通過以城帶鎮,將生活污水就近納入城市污水管網。地域相鄰的鎮,可共建共享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鼓勵采用“1+N”模式,建設一個鎮區污水處理廠,通過管網延伸和泵站提升,同步收集處理周邊生活污水。

(四)推進信息系統建設

以地方人民政府作為實施主體,建立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地理信息系統并定期更新,或依托城市數字化信息管理平臺建設完善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相關功能,實現污水設施信息化管理。推動智慧水務建設,將城市排水戶、排水干支管、泵站、污水處理廠、河湖水體等數據納入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統一實施常態化監測和評估,保障污水設施安全、穩定運行。

五、投資估算及資金籌措

(一)投資估算

“十四五”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投資約230億元。其中:污水管網新建與改造投資80億元,污水處理廠新建與改擴建投資100億元,污水再生利用設施投資35億元,污泥無害化處理設施投資15億元。

(二)資金籌措

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以地方為主。各級人民政府要落實主體責任,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確保完成“十四五”規劃確定的各項建設任務。同時,要進一步加強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和運營;積極推進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試點;鼓勵利用銀行貸款、外國政府或金融組織優惠貸款和贈款。省有關部門要根據建設重點,積極爭取中央內預算資金、地方政府專項債和各類專項資金的支持。

六、環境影響評價

(一)評價范圍與環境保護目標

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各類建設項目分布全省各地,評價范圍為污水處理設施所在地。項目區范圍內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文物古跡等特殊保護對象。根據項目特點及周圍環境調查,環境保護對象如下:

1.污水處理廠出水排放標準:巢湖流域污水處理廠出水排放執行《巢湖流域城鎮污水處理廠和工業行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34/2710-2016,其他地區污水處理廠出水排放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中一級 A 標準。

2.施工期的噪聲執行《建筑施工場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523-2011)。保護建設區域聲環境質量達到《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 2 類標準。

3.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實現無害化處置,分別滿足《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 園林綠化用泥質》CJ/T248-2008、《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 土地改良泥質》CJ/T291-2008、《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 混合填埋泥質》CJ/T249-2008、《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制磚用泥質》GB/T25031-2010等規范要求。

(二)規劃項目與“三線一單”符合性分析

“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是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精細化管理、強化國土空間環境管控、推進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對于協調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持續優化區域發展與保護格局、推動環境質量改善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各地在污水處理設施選址時均需按照環保“三同時”要求,履行相關環評手續,滿足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的規定。

(三)環境影響分析

1.施工期對環境的影響

(1)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施工期,頻繁使用機動車運送原材料、設備和建筑機械設備以及臨時采用柴油發電機供電,車輛及設備的運行會排放一定量的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以及未完全燃燒的碳氫化物等,同時產生揚塵污染大氣環境。揚塵污染造成大氣中總懸浮顆粒物值增高,根據類比資料,施工揚塵的起塵量與許多因素有關。影響起塵量的因素包括:基礎開挖起塵量、施工渣土堆場起塵量、進出車輛夾帶泥砂量、水泥搬運量、棄土外運裝載起塵量以及起塵高度、采取的防護措施、空氣濕度、風速等因素有關。

(2)對水環境的影響

施工期對水環境影響的主要污染源來自施工人員產生的生活污水、施工廢水等,主要污染物是化學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固體懸浮物、石油類等。

生活污水來源施工人員生活污水的排放,施工廢水主要來自地基、護坡開挖、鉆孔產生的泥漿水,各種施工機械設備運轉的冷卻和洗滌用水以及施工現場的清洗水,含有大量的泥砂、油污。

(3)對聲環境的影響

施工期噪聲主要來自施工機械噪聲、施工作業噪聲和運輸車輛噪聲。施工機械噪聲由施工機械所造成,如挖土機械、混泥土攪拌機等,多為點聲源;施工作業噪聲主要指一些零星的敲打聲、裝卸建材的撞擊聲、施工人員的吆喝聲、拆裝模板的撞擊聲等,多為瞬間噪聲;運輸車輛的噪聲屬于交通噪聲。在這些噪聲中對聲環境影響最大的是施工機械噪聲。

(4)對土壤環境的影響

施工期的固廢主要有施工人員產生的生活垃圾和各種施工垃圾等。其中建筑垃圾主要有基坑開挖產生的棄土、建材損耗產生的建筑垃圾等,包括砂土、石塊、水泥、鐵絲等雜物。

2.營運期對環境的影響

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廠、污泥處理處置廠及污水提升泵站在運營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固廢、噪聲對外界環境都有一定的影響。

(四)環境影響減緩對策和措施

1.大氣污染防控對策和措施

(1)對施工現場進行科學管理,砂石料應統一堆放,水泥應設專門庫房存放;減少搬運環節,搬運時輕舉輕放,防止包裝袋破裂。

(2)在施工現場四周設置防風抑塵網(墻)進行遮擋,并在建筑結構施工架外側設置有效的防塵網或防塵布,減少施工揚塵擴散范圍。

(3)對施工道路進行硬質覆蓋;對施工現場砂石、灰土等物料應當采取封閉、遮蓋等有效防塵措施;建設單位應當按規定使用預拌混凝土。

(4)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建筑垃圾應及時清運并送指定的垃圾處置場處置;不能及時清運的,應當采取封閉、遮蓋等有效防塵措施。

(5)裝卸產生揚塵的物質、清理樓層及平整場地等活動時,應當采取濕式作業等有效防塵措施。

(6)運輸沙石、水泥、土方、垃圾等的車輛,應當實行密閉運輸,嚴禁產生拋撒滴漏現象;運輸車輛駛出工地前必須做除泥除塵處理,嚴禁車輪帶泥的車輛上路行駛。

(7)在風速五級以上易產生揚塵的天氣,應暫時停止土方開挖,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揚塵污染。

(8)項目建設期間,對于臨時堆場,須采取覆蓋防塵布,且定期噴灑粉塵抑制劑,防止風蝕。

(9)在施工過程中如果對周邊的居民可能產生不良影響,應在靠近居民的一側加設 1.8 米以上的屏障,降低施工對外界環境的影響。

(10)清淤污泥時應隨清隨運,并采用密封的車輛運輸,不在施工區域存放,能夠有效減低,施工對居民的影響。

2.廢水污染防控對策與措施

(1)在現場進行攪拌作業的,在攪拌機前設置沉淀池,污水經沉淀池沉淀后,可以進行二次使用。對于不能二次使用的施工廢水,經沉淀池沉淀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網。

(2)在施工場地設置臨時蓄水池,將開挖基礎產生的地下排水收集儲存,并回用于施工場地裸地和土方的灑水抑塵。

(3)在施工場地內的沖洗平臺下方設置循環水池,將車輛沖洗產生的廢水簡單沉淀處理后再循環使用,以節約用水。

(4)工地廚房產生的廢水有大量的動、植物油,在工地食堂附近設置隔油池,對食堂廢水預處理后排入化糞池或達到要求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網。

(5)在施工現場配置無害化化糞池,處理施工人員產生的廁所糞便污水;或使用移動廁所,由專業公司處理。

3.噪聲污染防控對策與措施

(1)施工期合理安排施工時間,減少高噪聲設備對周邊居民生活的影響。在考試期間、午休期間和夜間禁止使用高噪聲設備,夜杜絕施工噪聲擾民。

(2)采取隔聲降噪措施。施工場地的固定高噪聲設備設在操作間,或搭建隔聲棚、設置聲屏障;施工場界采取圍擋措施,施工車輛進出現場應減速,并減少鳴笛,要求場界噪聲達標。

(3)加強監督管理。施工作業時間應避開居民休息時間,對確需在居民區連續施工的項目,需經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批準,提前公告周圍居民。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加強對建筑施工場地的現場監督檢查。

4.土壤污染防控對策與措施

(1)生活垃圾收集后由環衛部門統一清運。

(2)建筑垃圾按照業主指定地點堆放。施工中清除的污泥要隨清隨運,并采用密封的車輛運輸,有效降低對土壤環境的影響。

5.水土保持措施

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程施工容易產生水土流失的作業主要包括建筑物基坑的開挖、回填施工,管道的開挖、回填施工,必要的取土、棄渣等施工。因此水土流失防治重點區域為主體工程區、取土場區、棄土臨時堆場區。項目施工時應采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臨時遮擋相結合的方式,最大程度減少水土流失。

(1)要建立完善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做好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相關工作。做好渣場和取土場的規劃管理工作,實行集中取土、集中棄土方案,既減少破壞又相對易于防治。通過修建擋渣壩、護坡、護腳、護面、排水溝等工程措施,減少水土流失。

(2)水土保持措施總體布局應遵循“因地制宜,分區防治;統籌兼顧,注重生態;技術可行,經濟合理;與主體工程相銜接,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的原則。在項目施工中,注重控制地表擾動范圍和表土保護,取土料宜取棄結合,棄土(渣)宜優先綜合利用,嚴格按照水土保持方案確定的棄土場棄土。工程擾動區域植被恢復應按照生態要求,采用鄉土樹種,注重景觀協調和自然生態修復。

(3)在整個建設期(含施工準備期)內進行水土保持監測。監測內容主要包括擾動地表情況,取土(料)、棄土(渣)情況,水土流失程度和水土保持措施實施情況及效果等。監測方法主要采用調查監測、定點觀測,并與遙感監測相結合。

6.運行期污染防控對策與措施

(1)各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廠、污水提升泵站、污泥處置廠要按照法律法規和相關監測標準開展污染物自行監測,制定監測方案,保存完整的原始記錄、監測報告,對數據的真實性負責,并按規定公開相關監測信息。

(2)應當依法安裝使用污染源自動監測設備,定期檢定或校準,保證設備正常運行。自動監測數據要逐步實現全國聯網,同時要求監測數據及時向生態環境部門實時上傳。一旦水質不達標,生態環境部門立即做出響應,及時采取應急措施。

(3)污水處理設施在運行過程中惡臭氣體產生量較少,經空氣稀釋后排放,對周邊環境影響較少。如果污水處理廠附件居住小區較多,應對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廠進行改造,增設惡臭氣體收集處理設施。

(4)污水處理設施在運行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噪聲源來自于水泵和風機等設備,屬中低頻穩態噪聲。要加強高噪聲設備及其隔聲降噪設施的運行管理,及時維護,使其經常處于正常運行狀態。

(5)要建設相關配套的污泥處置、存放場所,避免大量污泥跨地區轉移帶來的環境風險。積極推廣污泥處置的新工藝,實現污泥的減量化和無害化的處置,符合條件的生活污泥最終實現污泥的資源化利用。

(五)評價結論與建議

1.評價結論

環境保護已成為一項重要的基本國策,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和重視。污染防治是黨的十九大確定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重點抓好的三大攻堅戰之一,污水處理工程作為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對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改善當地投資環境,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極其重要。

本規劃通過合理布局、加強管理,有效提高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效率。實施后將大大解決省內污水收集及處理不平衡問題,改善全省水生態環境,提升水生態質量,豐富水文化底蘊,減少水生態損失。

在產生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的同時,實施規劃可能對大氣、聲、水、土壤環境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通過采取環境保護措施后,其不利影響可以得到緩解或控制。

2.建議

規劃項目實施時應嚴格履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及相關審批手續,確保符合“三線一單”要求。

結合規劃實施的主要生態環境影響,擬定跟蹤評價計劃,開展環境影響跟蹤評價,監測和調查規劃實施對區域環境質量、生態功能、資源利用等的實際影響,以及不良生態環境影響減緩措施的有效性。

六、保障措施

(一)強化責任落實

各級政府要按照《關于完善長江經濟帶污水處理收費機制有關政策的指導意見》要求,確保污水處理收費有關政策落到實處。各地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十四五”污水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規劃(計劃),科學確定本地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規模、重點任務、建設時序和政府保障措施。各級排水行政主管部門要擔負主體責任,做好項目的謀劃和儲備,制定滾動項目清單和年度計劃,有序推進項目建設。城鎮污水處理和合流制溢流污染快速凈化設施建設用地應列入城市黃線保護范圍,在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落實。建立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用地保障機制,確保建設項目落地。建立健全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改造相關工作的聯審聯批制度,優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確保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進度。

(二)拓寬融資渠道

各級政府要建立多元化的財政性資金投入保障機制,在中期財政規劃、年度計劃中安排建設資金,將符合條件的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納入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范圍。規范有序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建設和運營。鼓勵企業采用綠色債券、資產證券化等手段,依法依規拓寬融資渠道。推廣區域內不同盈利水平的項目打包建設、運營。鼓勵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給予中長期信貸支持。積極推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試點,探索項目收益權、特許經營權等質押融資擔保。

(三)強化技術支撐

建立污水處理設施精細化綜合設計、運行與管理模式,統籌考慮污水處理設施設計、施工、運行管理,從源頭避免設計、建設不匹配問題。制定敏感區域污水處理廠主要污染物排放限值,提出差別化的污染物排放要求和管控措施。科學指導污泥處理處置和再生水利用設施的設計、建設和運營。

(四)加強監督管理

嚴格執行《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排污許可管理條例》,強化污水處理達標排放監管和監督檢查。強化施工和基坑排水等臨時排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網的許可管理,加強城市“小散亂”沿街商鋪等的整治與治理。規范工業企業和園區排水管理,對進入市政污水收集設施的工業廢水進行排查,組織有關部門和單位開展評估,經評估認定污染物不能被城鎮污水處理廠有效處理或可能影響污水處理廠出水穩定達標的,要限期退出。嚴格工程監理,強化竣工驗收把關,落實追責機制。健全信息公開制度,完善公眾參與機制,發揮社會監督作用。

七、規劃實施

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工作由項目所在地人民政府負責。各級政府要按照本規劃提出的目標和主要任務,制定年度建設計劃并組織實施。各級發展改革部門、生態環境部門、財政部門要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地方政府專項債支持符合條件的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生態環境廳要加強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的指導和監督,將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工作納入政府考核體系,積極推進項目的實施。

省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廳、生態環境廳將加強本規劃實施情況評估,推動各項任務順利實施。

附件:1.“十四五”全省城鎮新建污水管網規模

2.“十四五”全省城鎮污水管網改造規模

3.“十四五”全省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能力

4.“十四五”全省城鎮再生水利用設施規模

5.“十四五”全省城鎮新增污泥無害化處置規模

6.“十四五”安徽省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項目庫

 

 





近期發表

 
 
 
 
 
 
 
 
 




 
微信掃一掃關注中國水業網/>
</div>
<div   id=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資訊
點擊排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西县| 库尔勒市| 宣恩县| 霞浦县| 略阳县| 鹿泉市| 桐柏县| 定安县| 淮安市| 台安县| 谢通门县| 丹棱县| 沂源县| 霍林郭勒市| 九江市| 新巴尔虎左旗| 乌拉特前旗| 清原| 泾源县| 宝山区| 昭苏县| 钟山县| 富锦市| 榆林市| 大同市| 咸阳市| 樟树市| 阿荣旗| 东莞市| 秦皇岛市| 彭州市| 娄烦县| 大宁县| 万宁市| 年辖:市辖区| 曲阳县| 谷城县| 白银市| 台南县| 嘉兴市| 淮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