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人民政府,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林草局、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國家稅務總局青海省稅務局、省能源局:
現將《青海省污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青海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青海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青海省生態環境廳
2023年8月16日
青海省污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關于印發<污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實施方案>的通知》工作要求,切實加強污泥無害化處理能力,有效提升污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水平,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結合省情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和省委十四屆歷次會議精神,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統籌城市發展與污泥處置管理,積極探索污泥無害化安全處理處置新技術和資源再生利用產業發展新途徑,實現我省污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高質量發展。
(二)基本原則
堅持統籌規劃、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布局,統籌推進處置設施建設,滿足近遠期需求,兼顧應急處理,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合理選擇處理路徑和技術路線,補齊能力缺口。
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協同效應,激發多元主體參與市場運作,強化政策引導,嚴格監督問責,完善價格機制,拓寬投融資渠道。
堅持穩定可靠、綠色低碳。秉承“綠色、循環、低碳、生態”理念,強化源頭污染控制,在安全、環保和經濟的前提下,加大污泥能源資源回收利用力度,促進低碳循環綠色發展。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地級及以上城市生活污泥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以上,在全省現有污泥處置設施穩定運行的基礎上,積極謀劃一批污泥無害化和資源化利用處置成熟項目,基本形成設施完備、運行安全、綠色低碳、監管有效的污泥無害化資源化處理體系。污泥土地利用方式得到有效推廣,西寧市、海東市污泥填埋比例明顯降低,縣城和建制鎮污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水平顯著提升。
二、優化處理結構
(四)優化污泥處理處置方式。根據本地污泥來源、產量和泥質,綜合考慮各地自然地理條件、用地條件、環境承載能力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合理選擇污泥處理路徑和技術路線。鼓勵采取焚燒、建筑材料綜合利用等方式處置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污泥。除焚燒處理方式外,嚴禁將不符合泥質控制指標要求的工業污泥與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混合處理。(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生態環境廳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市州人民政府負責落實。以下均需各市州人民政府負責落實,不再列出)
(五)積極推廣污泥土地利用。鼓勵將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經厭氧消化或好氧發酵處理后,用于國土綠化、園林建設、廢棄礦場、非農用的鹽堿地和沙化地。污泥用于林草地改良、園林綠化時,必須進行穩定化和無害化處理并達到國家、行業和地方相關標準。用于林地、草地、國土綠化時,應根據不同地域的土質和植物習性等,確定合理的施用范圍、施用量、施用方法和施用時間;對于含有毒有害水污染物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混合處理的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禁止采用土地利用方式。(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林草局、省自然資源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合理壓減污泥填埋規模。縣級以上城市逐步限制污泥填埋處理,西寧市、海東市積極采用資源化利用等替代處理方案,明確具體時間表和路線圖。暫不具備土地利用、焚燒處理和建材利用條件的地區,在生活污泥含水率小于60%和泥質符合《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混合填埋用泥質》(GB/T 23485-2009)的前提下,可與生活垃圾混合填埋處置。禁止未經脫水達標處理的污泥在垃圾填埋場填埋。采用污泥協同處置方式的,在滿足《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的前提下,衛生填埋可作為協同處置設施故障或檢修等情況時的應急處置措施。(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生態環境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有序推進污泥焚燒處理。鼓勵污泥產生量大、土地資源緊缺、人口聚集程度高、經濟條件好的城市建設污泥集中焚燒設施。含重金屬和難以生化降解的有毒有害有機物的污泥,優先采用集中或協同焚燒方式處理。污泥單獨焚燒時,鼓勵采用干化和焚燒聯用方式,提高污泥熱能利用效率。推動本地垃圾焚燒廠、水泥窯等窯爐協同焚燒處置污泥,同時做好相關窯爐檢修、停產時的污泥處理預案和替代方案。土地緊張的城市和縣城,鼓勵采用焚燒、碳化等方式處置生活污泥,按照區域協同、共建共享的理念,推進跨區域污泥焚燒處置設施建設。污泥焚燒處置企業污染物排放不符合管控要求的,應及時開展污染治理改造,提升污染治理水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加強能源資源回收利用。積極采用好氧發酵等堆肥工藝,回收利用污泥中氮磷等營養物質。鼓勵將無害化處理后達標的污泥,用于制作水泥熟料、制磚等建筑材料綜合利用。因地制宜在有條件的廠區屋頂推廣太陽能發電。推廣污水源熱泵技術、污泥沼氣熱電聯產技術、實現廠區或周邊區域供熱供冷。積極推廣建設能源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污水處理綠色低碳標桿廠,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強設施建設
(九)提升現有設施效能。建立健全污水污泥處理設施普查建檔制度,以市州為單元合理測算本區域中長期污泥產生量,摸清現有污泥處理設施的覆蓋范圍,科學評估西寧市、海東市、德令哈市、格爾木市現有4座污泥處置設施處理能力、運行效果和優化空間。對處理水平低、運行狀況差、二次污染風險大、不符合標準要求的污泥處理設施,及時開展升級改造,提升設施運行效能。污水處理設施改擴建時,如廠區空間允許,應同步建設污泥減量化、穩定化處理設施。(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發展改革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補齊處理處置能力缺口。加快實施排水管網老舊破損、雨污合流、混錯接管網改造工程。穩步提升污水處理廠進水生化需氧量,提高城鎮生活污水收集效能。海北州、海南州、黃南州、玉樹州、果洛州按照“集散結合、適當集中”原則,統籌布局建設縣城與建制鎮污泥處理設施,鼓勵處理設施共建共享。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產生的污泥原則上應納入城市集中無害化處置范圍。鼓勵有條件的城市適度超前建設規模化污泥集中處理設施,落實《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保障污泥處理設施用地。西寧市、海東市現有污泥處理處置能力不能滿足需求的,要加快補齊能力缺口。污水處理設施新改擴建時,同步配建污泥減量化、穩定化處理設施,建設規模應同時滿足污泥存量和增量處理需求。(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廳、自然資源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強化過程管理
(十一)強化污泥源頭管控。新建冶金、化工、印染、原料藥制造(有工業廢水處理資質且出水達到國家標準的原料藥制造企業除外)等工業企業排放的含重金屬或難以生化降解廢水以及有關工業企業排放的高鹽廢水,新建工業企業排放的生產廢水未經處理達標不得進入市政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工業企業污水已經進入市政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的,要加強排查和評估,強化有毒有害物質的源頭管控,確保污泥泥質符合國家規定的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泥質控制指標要求,經評估認定污染物不能被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有效處理或可能影響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出水穩定達標的要限期退出。城鎮排水主管部門要加強排水許可管理,規范污水處理廠運行管理。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要加強排污許可管理,強化監管執法,督促企業按排污許可證實施排污行為。(省生態環境廳、工業和信息化廳、住房城鄉建設廳、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二)強化運輸儲存管理。污泥運輸應采用管道、密閉車輛和密閉駁船等方式,運輸過程中采用密封、防水、防滲漏和防遺撒等措施,污泥運輸企業必須具備相關的道路運輸資質。推行污泥轉運聯單跟蹤制度。需要設置污泥中轉站和儲存設施的,應充分考慮周邊人群防護距離,采取惡臭污染防治措施,依法依規建設運維。加大非正規污泥堆放點和污泥處理處置單位的排查和整治力度,嚴禁偷排、隨意傾倒污泥,杜絕二次污染。(省生態環境廳、交通運輸廳、住房城鄉建設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三)強化污泥處理監管。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要加強對污泥產生和處理各環節的運行管理,按時通過全國城鎮污水處理管理信息系統填報污泥產生情況和處置去路,確保污泥處理安全規范。生活污泥的綜合利用或處置單位要建立完備的檢測、記錄、存檔和報告等制度,確保接收的生活污泥符合標準并全部利用或無害化處置。強化部門聯動督導,各級排水主管部門要會同相關部門加強生活污泥全過程處理處置工作督促檢查力度,常態化開展聯合執法。強化信息共享、問題抄告和案件移送機制,提高監管成效,及時消除環境風險隱患。(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生態環境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完善保障措施
(十四)壓實各方責任。各市州人民政府落實主體責任,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抓實抓細生活污泥處理處置工作。各市州相關部門加強生活污泥處理處置監管,由各地住房城鄉建設、生態環境、發展改革部門負責,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推動污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的相關措施,做好污泥處置設施建設項目謀劃和儲備,加強設施運營和監管。城鎮污水、污泥處理企業切實履行直接責任,依據國家和地方相關污染控制標準及技術規范,確保污泥依法合規處理。(省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廳、生態環境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五)完善價費機制。做好污水處理成本監審,污水處理費應覆蓋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營和污泥處理成本并有一定盈利。完善污水處理費動態調整機制,推動建立與污泥無害化穩定化處理效果掛鉤的按效付費機制。鼓勵采用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推動污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確保污泥處理設施正常穩定運行。完善污泥資源化產品市場化定價機制。(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住房城鄉建設廳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六)拓寬融資渠道。各級政府建立完善多元化的資金投入保障機制。支持符合條件的污泥處理設施建設項目申報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對于國家鼓勵發展的污泥處理技術和設備,貫徹落實好節能環保、資源綜合利用等相關稅收優惠政策。鼓勵通過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特許經營等多種方式建立多元化投資和運營機制,引導社會資金參與污泥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省財政廳、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稅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索引號:
關于印發《青海省污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林草局、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國家稅務總局青海省稅務局、省能源局:
現將《青海省污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青海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青海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青海省生態環境廳
2023年8月16日
青海省污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關于印發<污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實施方案>的通知》工作要求,切實加強污泥無害化處理能力,有效提升污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水平,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結合省情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和省委十四屆歷次會議精神,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統籌城市發展與污泥處置管理,積極探索污泥無害化安全處理處置新技術和資源再生利用產業發展新途徑,實現我省污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高質量發展。
(二)基本原則
堅持統籌規劃、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布局,統籌推進處置設施建設,滿足近遠期需求,兼顧應急處理,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合理選擇處理路徑和技術路線,補齊能力缺口。
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協同效應,激發多元主體參與市場運作,強化政策引導,嚴格監督問責,完善價格機制,拓寬投融資渠道。
堅持穩定可靠、綠色低碳。秉承“綠色、循環、低碳、生態”理念,強化源頭污染控制,在安全、環保和經濟的前提下,加大污泥能源資源回收利用力度,促進低碳循環綠色發展。
2023年第十四屆污泥大會上海邀請函.doc
中國給水排水2023年工業污泥大會邀請函.doc
中國給水排水2023年固廢大會邀請函0621.doc
中國給水排水2023年垃圾滲濾液處理大會邀請函.doc
中國給水排水第十四屆污泥大會、固廢滲濾液大會、高濃度難降解工業廢水處理大會部分報告:
報告題目:擺脫黑色泥潭 ,邁向廣闊天地
報告人:張悅,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水工業分會 理事長, 曾任住建部城市建設司巡視員、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等職務。長期從事城市供水、節水、污水污泥和垃圾處理等方面的技術和行政工作。
報告題目:發展污泥焚燒促進減污降碳
報告人: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 徐海云 總工程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報告題目:污泥高溫好氧消化技術的前世今生及其發展前景
報告人:朱南文 教授,上海交通大學環境與工程學院,上海市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報告題目:污泥熱解安全資源化關鍵技術裝備與工程示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進展報告(2023)
報告人:許國仁 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 教授、博導
許國仁 教授,工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入選首批“國家高層次人才計劃”。國際水協(IWA)Fellow,國際水協(IWA)“污泥專家委員會秘書長”。 主持污泥領域“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863”重點項目等多項。 獲國際水協(IWA)“全球創新榮譽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等獎勵。
報告題目:污泥調理技術的挑戰與未來
報告人:王東升教授、博導,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長三角(義烏)生態環境環境研究中心主任,TWAS-CAS水與環境卓越中心常務副主任
報告題目:上海浦東新區污泥處置工程及運營實踐介紹
報告人:上海浦東水務集團南匯排水有限公司 富文軍 總經理
報告題目:蘇伊士污泥產品及系統集成能力介紹
報告人:蘇伊士環境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溫艷軍 污泥事業部產品與方案副總經理
報告題目:蘇伊士污泥處理處置技術回顧與展望
報告人:蘇伊士環境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史平 污泥事業部總工程師
報告題目:綠色-低碳-循環的污泥無害化資源化創新實踐
報告人:上海復潔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盧宇飛 博士、 副總裁兼研發中心主任
報告題目:污泥焚燒灰渣磷回收的綠色提取劑篩選及工藝優化研究
報告人:楊長明,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環境生態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
報告題目:全壽命周期視角下不同污泥處置工藝的氣候變化特性
報告人:西南交通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 楊順生 教授,博士生導師
報告題目:市政污泥處理處置與污泥脫水劑
報告人:鄭懷禮,重慶大學二級教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博士生導師,是國內外10多個學術期刊編委(包括SCI期刊),常年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主要從事水環境保護的研究與應用工作,已主持主研了國家級、部(省)級課題50多項,另先后主持完成橫向科研項目50多項。獲2016年度重慶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排名1)、2017年度重慶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13年度重慶市技術發明二等獎(排名1)、2014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1)。另獲其它省部級政府科技獎7項(包括一等獎)。已培養畢業全日制學歷博士研究生30余名,碩士研究生100余名。在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500多篇,其中進入《SCI》400多篇,絕大多數論文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獲授權國家專利30多項。參加起草并獲批國家標準17項,行業標準8項。另主持完成重慶市地方行業標準一項。主編出版專著2部,參編出版書籍4部。
報告題目:城市污水廠污泥的微生物溶胞原位減量技術及機理(LTBC-SBR)
報告人:黃瑛,副教授,東南大學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包括污泥化學調質深度脫水技術,污泥溶劑萃取脫水脫油與燃料化技術、污泥微生物菌劑減量技術,電子廢棄物中稀有金屬回收,持久性有機物的降解技術等方面。2009年,在國內首次引進開發了化學調質深度脫水技術,在無錫國聯集團公司無錫市污泥深度脫水大型工程中獲得成功,受到了國家環保部、國家建設部、江蘇省政府領導的高度評價,污泥的化學調質深度脫水技術在全國被廣泛推廣。
報告題目:污泥減量數字化:污泥流變學-介電譜學-脫水性能關系解析
報告人:王毅力 北京林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務處副處長
報告題目: 上海城鎮污水污泥處理處置工程實踐與科創
報告人: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 胡維杰 三院總工
報告題目:武漢市污水廠污泥處理處置碳排放核算及碳減排策略研究
報告人: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科研院總工 劉海燕 正高級工程師
報告題目:污泥連續高速碳化及資源化實例
報告人: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朱羽廷 高工
報告題目:生物炭調控制備及在環境修復中的應用研究
報告人: 王志樸,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現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工學院環境工程專業教師,化工與環境工程系副主任,自治區危險廢物鑒定專家委員會委員
報告題目1:中國污泥處理處置市場調查研究(2016-2021)(擬)
摘要:機械工業有機固廢生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OWTR)采集了2016-2021年全國污泥處置服務項目數據共242組樣本,對土地利用、建材利用、焚燒、填埋等四種處置路線進行技術、經濟和服務模式進行了分析研究,并分析了項目主管部門與服務提供商情況。建議行業主管部門應推進建設完善法律法規標準體系,污水運營企業應因地制宜選擇技術路線與合作伙伴。
報告題目2:工業污泥好氧發酵與工業化好氧發酵技術(擬)
摘要:首先介紹了工業污泥與城鎮污泥的異同,以及好氧發酵技術在工業污泥領域的應用情況,并指出制約好氧發酵技術推廣應用的因素,一方面在于管理部門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在于傳統技術不適應工業化生產;之后介紹了三種工業化好氧發酵技術;最后通過“雙碳”目標分析,指出:工業污泥好氧發酵為工業企業提供了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有效路徑,建議企業充分評估自身實際情況,積極爭取參與國家及相關部門政策制定,特別是相關領域標準的研究與制定方面;研究單位應針對不同工業領域污泥特點,開發針對性更強的工藝及設備。
報告人:王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注冊咨詢工程師,注冊一級建造師,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環保技術與裝備研究所(機科發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機械工業有機固廢生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總工程師,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環保與綠色制造分會委員、中國化工學會環保專委會委員,全國綠色制造標委會委員、全國城鎮給水排水標委會委員,機械工業環保機械標委會委員,北京理工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報告題目:1、市政污泥超高溫好氧發酵無害化與資源化;2、有機固廢超高溫好氧發酵及資源化。
報告人:東北大學 過程裝備與環境工程研究所 朱彤 教授/博導,所長,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負責人
報告題目:黑臭水體淤泥質基于增“碳”策略的資源化新途徑
報告摘要:黑臭(返黑)水體淤泥質屬于易腐、易二次污染、污染成分復雜的固體廢物質,且因其有機質含量相對城市污水廠剩余污泥低而難有效綠色資源化。黑臭(返黑)水體淤泥質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處理處置屬于行業難題。課題組采取了基于黑臭(返黑)水體淤泥“增碳”的資源化策略,將淤泥質耦合農林廢棄物、城市綠化垃圾、城市廚余垃圾等其他廢棄生物質形成“增碳”淤泥生物基質,再對其進行熱解、堆肥、制備碳基新材料等資源化,構建了基于“增碳”淤泥質的新型資源化途徑。
報告人:孫士權,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省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長沙理工大學水利與環境工程學院副院長,國家重點研發項目負責人,湖南省給排水行業“十佳科技工作者”,《中國給水排水》青年編委,中國疏浚協會疏浚設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一直從事污水處理理論與技術、黑臭水體修復理論與技術、黑臭水體淤泥新型資源化理論與技術、環保新材料等科研工作。主持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在內的項目20余項;目前已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授權專利6項;獲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湖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1項、湖南省水利水電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
報告題目:“雙碳”背景下,污泥治沙的前景和挑戰
報告人:黃殿男, 教授,沈陽建筑大學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研究院 副院長,沈陽市高層次人才“領軍人才”。主攻方向:市政污泥治沙等資源化利用技術
報告題目:市政污水廠污泥處理處置路徑研究
報告人:熊紅松 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城市建設專業)、湖北省城鎮供水排水協會 秘書長
報告題目:同濟牌高壓帶機及其創新工藝在污水廠污泥深度脫水及自來水泥渣高干減量工程中的應用
報告人:魏宏斌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教授,上海中耀環保實業有限公司 董事長
報告題目:一體化污泥連續碳化技術
報告人:湖南鼎玖能源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姜良軍 總經理
題目:“污泥王”減量創造價值!
報告人:天津銳創環保集團有限公司 甘泉 董事長
報告題目:德國城鎮管渠(通溝)污泥處置技術和經驗
報告人:上海沃太克斯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顧杰 技術經理
報告題目:環境友好的濕式氧化工藝及案例分享
報告人:王維燕-威立雅水務工程(北京)有限公司 解決方案經理
報告題目:因地制宜,因泥施策,將污泥處理降本進行到底
報告人:杰瑞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杰瑞環保裝備研究院 技術總監 王雨
報告題目:礦源環保污泥無熱干化深度脫水技術
報告人:江蘇礦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張功毓 總經理
報告題目:低運營成本污泥處理處置技術及應用
報告人:上海仁創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劉莉 市場總監
報告題目:實際工程案例及問題分析-污泥與餐廚及廚余垃圾等協同厭氧處理
報告人:普拉克環保系統(北京)有限公司 張大偉 行業銷售總監
報告題目:污泥儲運系統解決方案
報告人:南方環保集團 陳志平 總工程師
報告題目:污泥減量工藝包(疊螺+密相帶式深度脫水機)的應用實例分享
報告人:江蘇康泰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周順龍 技術總監
報告題目:污泥超高壓深度脫水設備技術成果討論
報告人:江蘇鵬鷂污泥處置利用技術有限公司 丁彥冰 副總經理
報告題目:低能耗的干化技術
報告人:北京清源華建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王亮亮 污泥事業部 總經理
報告題目:本質環境智能干化(不加藥劑壓干到40再干化到10)
報告人:中節能匯融數據(北京)有限公司 徐俊偉 首席專家
報告題目:污泥資源化利用最新技術
報告人:蘇州美泓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馬雪明 總經理
報告題目:有機固廢處理處置工藝技術
報告人:山東福航新能源環保股份有限公司 孫紅波 技術總監
報告題目:污泥焚燒建設運行實踐與未來技術思考
報告人:上海城投污水處理有限公司 王麗花 副總經理
報告題目:污水廠污泥堆肥工藝瓶頸問題研究
報告人:王科 ,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學院市政工程系 教授/博導,污泥安全處置與資源化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報告題目:污泥生物干化過程中有機質組分和水分形態變化及水熱平衡分析
報告題目:有機固廢堆肥,已經窮途末路?
報告人: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鄭國砥 副研究員/碩導
報告題目:污泥沼渣好氧深度腐熟與熱解資源化研究
報告人:上海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李小偉 博士,副教授,博/碩士生導師
報告題目:預處理對市政污泥厭氧消化的綜合影響機制研究
報告人:李詠梅,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教授,博導
報告題目:多源有機固廢兩相厭氧消化技術及裝備
報告人:王宗平 華中科技大學市政工程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高等學校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高等教育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評估委員會委員,中國城鎮供排水協會教學指導委員會常委,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水工業分會理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固廢資源化)項目負責人(首席專家),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武漢市科技攻關項目、廣東省部產學研結合項目和橫向項目(特別是排水專項規劃)100多項。已出版專著4本,獲國家專利6項,發表論文80余篇,其中在EST、Water Research、等雜志發表 SCI論文30余篇。主要從事水處理高級氧化技術、農村安全供水技術及深度水處理技術和理論、城鎮給排水工程規劃(黑臭水體治理及海綿城市規劃)和城市污泥的處理與資源化等領域的研究工作。
報告題目:包頭市餐廚、廚余、市政污泥協同厭氧消化處理案例分享
報告人:河南艾爾旺新能源環境股份有限公司 杜瑋 副總工程師
報告題目:污泥厭氧消化工程設計中的幾個關鍵點
報告人: 德國帕薩旺-蓋格有限公司 張建三 首席科學家
報告題目:污泥高效處理及脫水—干化一體化技術研究
報告人:中國計量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饒賓期 教授/所長 ,浙江省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報告題目:市政污泥有機調理技術與強化絮凝脫水
報告人: 李杰,上海大學環化學院環境系副教授,高工/國家注冊公用設備(給排水)工程師
報告題目:污泥脫水工藝及調理藥劑研究
報告人: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環境與交通設計院 周傳庭 博士 正高級工程師/副總工程師
報告題目:城鎮多源污泥泥質特性與處理處置實踐
報告人: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 譚學軍 博士,總院副總工/教授級高工
報告題目:專利分體式熱泵熱源帶式干化工藝案例分享
報告人:南通愛可普環保設備有限公司 吳文祥 經理
報告題目:污泥中蛋白類物質的組分分析和厭氧抗降解機制解析
報告人:江南大學環境與土木工程學院 陳思思 副研究員
報告題目:厭氧氨氧化脫除老齡垃圾滲濾液中的氨氮
報告人:汪曉軍 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華南理工大學 環境與能源學院 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報告題目:Anammox-DAMO耦合工藝強化垃圾焚燒滲瀝液厭氧出水的脫氮研究
報告人: 北京林業大學環境學院 孫德智 教授
報告題目:老齡滲濾液強化處理腐植酸礦化特征
報告人: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何小松 研究員
報告題目:《生活垃圾填埋場封場滲濾液處理技術探討》
報告人: 杜昱 原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滲濾液處理領域資深專家
報告題目: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中“泥”治理的策略及實踐
報告人:中國電建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唐穎棟 茅洲河水環境整治工程設計總負責人,一級項目經理、生態環境工程院副院長
報告題目:1、高濃度有機化工廢水處理與資源化新技術及應用實踐
2、面向減排降耗的水體氟污染治理關鍵技術及應用實踐
報告人:張煒銘 ,南京大學環境學院 教授/博導,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副主任,國家環境環保有機化工廢水處理與資源化工程技術中心 主任
報告題目:《高效節能氣態膜過程用于沼液等污水中的氨氮脫除/回收》
報告人:秦英杰 天津大學 教授、博士生導師
報告題目:改良型Fenton深度處理及其耦合技術在難降解工業廢水深度中的應用
報告人:山東省資源環境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洪衛 總經理/高級工程師
報告題目: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廢水處理的技術選擇
報告人:李光明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東英吉利亞大學榮譽教授(Honorary Professorship of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2007-2012),上海重金屬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委員會副主任(2012-),中國再生資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會常務理事(2009-),《水和環境雜志》編委(Water and Environment Journal)(2012-)
報告題目:低碳觸媒氧化之難降解廢水處理技術介紹
報告人:周珊珊 臺灣陽明交通大學環境科技及智慧系統
研究中心 執行長
研究方向主要為工業廢水深度處理與水再生技術,近年來專注開發無污泥高級氧化觸媒技術與含氮廢污水綠色技術,相關成果包括已獲證專利超過30件,目前兼任臺灣水務產業發展協會秘書長。過去在工研院服務超過20年,長期耕耘水與廢水處理與相關環保技術的研發,多次帶領團隊獲得工研院年度重要獎項,並以專利與技術授權方式扶植環保產業,也曾擔任工研院衍生的環境工程公司(水之源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目前主要工作重點包括開發新興廢水技術、促進產學合作與技術擴散、及布局人才培育。
報告題目:化工業含氟及硝酸鹽氮廢水前處理及脫硝系統
報告人:臺灣陽明交通大學環境科技及智慧系統
研究中心 陳國源 博士
報告題目:廢水處理A-OHO工藝:循環驅動的多組分自凈化強化協同原理
報告人:華南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副院長、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 韋朝海 教授、博導
廢水處理會場報告題目:從非洲水處理市場分析中非環境合作前景
報告人:李風亭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濟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 教授 非洲科學院院士
固廢會場報告題目:鋁灰資源全鏈條轉化與水處理劑生產
報告人:李風亭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濟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 教授 非洲科學院院士
報告題目:雙碳背景下固廢高值高效資源化利用新技術
報告人: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 黃瑾 總工
報告題目:1、浙江省生活垃圾填埋場異地處置關鍵問題探討
2、生活垃圾轉運站滲濾液處理痛點及對策
報告人:杭州市城鄉建設設計院 王英達 副院長/正高級工程師
報告題目:綠色環型保模塊化石油污染土壤處理技術和成套設備
報告人:張建,中石化石油工程建設公司首席專家,正高級工程師,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主要從事油田地面工程污水處理,固體廢棄物、廢氣處理以及CCUS等技術研究和工程設計。
報告題目:填埋場“三位一體”復合防滲系統關鍵技術研究
報告人: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李治威 副所長 正高級工程師
報告題目:關于畜禽糞污處理工程的一些思考
報告人:天津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李彪 五院固廢市場經理/設計經理,高工
報告題目:餐廚垃圾厭氧消化沼液資源化利用及工藝開發思考
報告人:常紅晨,南京市城市建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正高級工程師
報告題目:有機固廢資源化利用之國際工程實踐
報告人:德國旭普林史桌堡集團 彭濤 中國區總經理,一級建造師,高工
報告題目:污泥土地利用的挑戰和機遇
報告人:三峽集團長江生態環境工程研究中心 陳祥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報告題目:固廢資源化標準體系建設及有機固廢土地利用國標研制進展
報告人: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環保產業室主任 全國危險廢物處理處置和資源化利用標準化工作組秘書長 王秀騰 博士
報告題目:分子篩吸附/RTO熱解除臭工藝在市政污水污泥上的應用
報告人:上海深城環保設備工程有限公司 陳健 總經理
工業污泥報告題目:同濟牌高壓帶式連續污泥深度脫水機及其低碳創新工藝在農牧固廢高干減量工程中的應用
報告人:阮燕霞,上海中耀環保實業有限公司 研究院院長,上海申耀環保工程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
報告題目:城市污泥厭氧發酵產酸強化污水脫氮除磷技術及應用
報告人:江南大學環境與土木工程學院 劉宏波 教授/博導
報告題目:基于垂直折流式生物反應器(VBBR)的低碳高效脫氮技術
報告人:上海師范大學 張永明 教授
報告題目:氮化碳形貌調控及其去除抗生素的研究
報告人: 劉智峰,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任湖南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湖南大學環境保護研究所副所長
報告題目:百年活性污泥法未來發展的思考
報告人:上海化學工業區中法水務發展有限公司 周珉 水研究中心主任
報告題目:淺談污泥處置方式與污水處理廠碳減排的關聯性
報告人:上光大水務技術總監,德國E+B公司 總經理 安平林博士
報告題目:傳統思維已經嚴重影響技術創新
報告人:韓小清,畢業于北京建筑工程學院,現任曉清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于1988年下海創業,創建曉清環境工程研究所,投身于我國環境保護之污水處理事業,其研發的DAT-IAT、SBR水處理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HYS中水回用處理技術與設備被評為北京市“科技之光”優秀產品。
報告題目1:填埋場存量污泥固化熱解惡臭防控技術
報告題目2:生活垃圾收運分類過程環境衛生防控技術
報告題目3:城市固體廢物組合的滴流床處理滲濾液技術
報告人:同濟大學 趙由才 二級教授/博導
報告題目1:中國城鎮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資源化技術障礙
報告題目2:新型非膜法垃圾滲濾液高效脫氮處理技術及應用
報告人:吳偉祥 --博士,教授,博導,研究方向“廢物處理處置資源化”。2007年入選國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 。2010年入選“浙江省新世紀151人才工程” 。現擔任浙江大學環境污染防治研究所所長、浙江大學環資學院固廢研究中心主任
報告題目:城鎮有機固廢再生循環產業模式與工程案例分析
報告人:中國電建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態環境工程院 辛立慶 博士
報告題目:含碳廢棄物的氣化應用
報告人:吳幼青 博士,華東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報告題目:中小河道清淤底泥原位生態治理與監測評價關鍵技術及應用
報告人:陶紅,教授/博導,上海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系主任
報告題目:生活垃圾分類助推無廢城市建設
報告人:中城院(北京)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邢介明 高工
報告題目:超高溫發酵好氧發酵工藝技術及工程應用
報告人:江蘇欣珞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談建南 總經理
報告題目:垃圾滲濾液催化氧化處理技術研究
報告人:蔣寶軍 ,吉林建筑大學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教研室教師、博士后,副教授,留美訪問學者。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吉林建筑大學從事教育事業10多年,重點研究污廢水處理,對垃圾滲濾液的處理研究有突出的貢獻。
題目:污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技術及案例分享(擬)
報告人:戴曉虎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導,城市污染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十二五”863計劃資源環境領域專家、污染控制主題專家組組長、住建部國家重大水專項“城市水污染控制”和“飲用水安全保障”主題咨詢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重大水專項滇池流域專家組副組長、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水工業分會排水委員會第五屆委員會委員
報告題目:超凈排放的污泥焚燒解決方案及案例分享(擬)
報告人: 程忠紅 蘇伊士亞洲 技術推廣經理
報告題目: 污泥處理處置工藝選擇及工程案例(擬)
報告人: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李成江 顧問總工
中國給水排水2023-2024年大會技術報告申請
歡迎來自各部委行業管理單位、大高校、科研機構、設計院所、工程總承包(EPC)公司、水務集團、水務(排水)管理、污泥處理處置及資源化利用、工業(園區)污泥處理處置、固廢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垃圾滲濾液處理、污水處理廠、水環境綜合治理、黑臭水體治理、工業企業的水處理技術/管理專家等申請發言,作與會議主題相關的優秀報告。(王領全 13752275003 主辦、協辦、報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