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免费看a级毛片,国产第一页亚洲,www.精品国产,伊人久久婷婷,亚洲va在线观看,看国产毛片,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中國給水排水2024年城鎮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與應用高級研討會(第十五屆)邀請函 (同期召開固廢滲濾液大會、工業污泥大會、高濃度難降解工業廢水處理大會)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政策法規 » 正文

《遼寧省城鄉建設碳達峰實施方案》全文發布 時間:2023-08-18 14:51來源:遼寧省住建廳官網評論(0)分享 6月30日,遼寧省住建廳官網發布了印發《遼寧省城鄉建設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3-08-20  來源:《遼寧省城鄉建設碳達峰實施方案》全文發布 時間:2023-0  瀏覽次數:91
核心提示:《遼寧省城鄉建設碳達峰實施方案》全文發布 時間:2023-08-18 14:51來源:遼寧省住建廳官網評論(0)分享 6月30日,遼寧省住建廳官網發布了印發《遼寧省城鄉建設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
中國給水排水2024年城鎮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與應用高級研討會(第十五屆)邀請函 (同期召開固廢滲濾液大會、工業污泥大會、高濃度難降解工業廢水處理大會)

中國給水排水2024年城鎮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與應用高級研討會(第十五屆)邀請函 (同期召開固廢滲濾液大會、工業污泥大會、高濃度難降解工業廢水處理大會)
 












《遼寧省城鄉建設碳達峰實施方案》全文發布

時間:2023-08-18 14:51

來源:遼寧省住建廳官網

 

評論(0

 
 

6月30日,遼寧省住建廳官網發布了印發《遼寧省城鄉建設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方案》提出,全面推行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系統,加快發展以焚燒為主的生活垃圾處理方式,推進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建設,統籌推進建筑垃圾消納場和綜合利用設施建設。到2025年,城市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5%左右。完善再生水、集蓄雨水等水源利用系統,實施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改造和城鎮污水資源化利用行動,推進城市建成區污水管網全覆蓋。到2030年,城市平均再生水利用率達到30%。

遼寧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遼寧省發展改革委 關于印發《遼寧省城鄉建設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

省直相關部門,各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發展改革委,沈陽市房產局、市政公用局,沈撫示范區建設局、發展改革委:

《遼寧省城鄉建設碳達峰實施方案》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遼寧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遼寧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23年6月30日

(此件公開發布)

遼寧省城鄉建設碳達峰實施方案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決策部署,為切實做好我省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工作,助力遼寧實現振興新突破,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生態優先、節約優先、保護優先,以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目標為引領,推進城鄉建設綠色低碳轉型,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全面推廣綠色低碳建筑,建設綠色低碳基礎設施,加快優化建筑用能結構,大力推進綠色低碳建造,推進綠色低碳鄉村建設,不斷提升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質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確保我省城鄉建設領域如期實現碳達峰。

(二)工作原則。堅持系統謀劃、統籌實施,強化頂層設計和結果控制,提高規劃、建設、治理水平,統籌城市更新和鄉村建設行動。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結合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資源稟賦等本地實際,科學開展城鄉建設碳達峰工作,鼓勵有條件的市縣率先實現碳達峰,區分城市、鄉村以及各類建筑和基礎設施,精準施策。堅持創新引領、轉型發展,強化技術創新,加強先進適用的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加快轉變城鄉建設方式。堅持雙輪驅動、兩手發力,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和市場機制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

(三)主要目標。2030年前,全省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達到峰值。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基本建立;建設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取得積極進展,“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基本扭轉;建筑節能和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可再生能源應用更加充分,用能結構和方式更加優化;人居環境質量大幅改善,“城市病”問題初步解決,建筑品質和工程質量進一步提高,綠色低碳運行初步實現,綠色生活方式普遍形成。

力爭到2060年前,全面實現城鄉建設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和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治理現代化,全面實現系統性變革,全面建成美好人居環境,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二、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水平

(一)優化城市結構和布局。建立全省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落實沈陽、大連“雙核”牽引的“一圈一帶兩區”區域發展新格局,推動城市組團式發展,科學確定城市規模,控制新增建設用地過快增長,促進產城融合、職住平衡。加強生態廊道、景觀視廊、通風廊道、濱水空間和城市綠道統籌布局,留足城市河湖生態空間和防洪排澇空間,組團間的生態廊道應貫通連續。推動城市生態修復,完善城市生態系統。嚴格控制新建超高層建筑,一般不得新建超高層住宅。新城新區合理控制職住比例,促進就業崗位和居住空間均衡融合布局。嚴格既有建筑拆除管理,堅持從“拆改留”到“留改拆”推動城市更新,除違法建筑和經專業機構鑒定為危房且無修繕保留價值的建筑外,原則上不大規模、成片集中拆除現狀建筑,城市更新單元(片區)或項目內拆除建筑面積應符合詳細規劃。盤活存量房屋,減少各類空置房。

責任部門:省自然資源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

(二)提升縣城綠色低碳水平。加強縣城規劃建設管理,充分借助自然條件,順應原有地形地貌,實現縣城與自然環境融合協調。結合實際推行大分散與小區域集中相結合的基礎設施分布式布局,建設綠色節約型基礎設施。因地制宜強化縣城建設密度與強度管控;建筑高度要與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新建住宅以6層為主,一般不超過18層,6層及以下住宅建筑面積占比應不低于70%;確需建設18層以上居住建筑的,應嚴格充分論證,并確保消防應急、市政配套設施等建設到位;推行“窄馬路、密路網、小街區”,道路紅線寬度不超過40米,廣場集中硬地面積不超過2公頃,步行道網絡應連續通暢。

責任部門:省自然資源廳、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生態環境廳

(三)建設綠色低碳社區。推廣功能復合的混合街區,倡導居住、商業、無污染產業等混合布局。按照《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標準(試行)》配建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便民商業服務設施、市政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活動空間,到203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完整居住社區覆蓋率提高到60%以上。通過步行和騎行網絡串聯若干個居住社區,構建十五分鐘生活圈。推進綠色社區創建行動,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社區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60%的城市社區先行達到創建要求。探索零碳社區建設。轉變居民生活方式,鼓勵選用低碳節能節水家電產品,減少使用一次性消費品。鼓勵部分空間、部分時間等綠色低碳用能方式,倡導隨手關燈,電視機、空調、電腦等電器不用時關閉插座電源。推進數字家庭建設。推進社區充換電設施建設。

責任部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民政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

(四)打造生態宜居鄉村。農房和村莊建設選址要安全可靠,順應地形地貌,保護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脈絡。營造自然緊湊鄉村格局,鼓勵新建農房向基礎設施完善、自然條件優越、公共服務設施齊全、景觀環境優美的村莊聚集,農房群落自然、緊湊、有序。提升村容村貌,鼓勵宅前屋后栽種瓜果梨桃,保護村莊固有的鄉土氣息,營造自然景觀和鄉村環境。保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傳統民居。

責任部門: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林草局、省文化和旅游廳、省鄉村振興局、省農業農村廳

三、全面推廣綠色低碳建筑

(一)提高新建建筑節能水平。持續開展綠色建筑創建行動,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星級綠色建筑占比達到30%以上。2023年8月1日起,新建政府投資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要全部達到一星級以上綠色建筑標準。嚴格執行強制性標準《建筑節能與可再生能源通用規范》,2030年前新建居住建筑達到83%節能要求,新建公共建筑達到78%節能要求。推動低碳建筑規;l展,鼓勵建設零碳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

責任部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

(二)加強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加強節能改造鑒定評估,編制改造專項規劃,對具備改造價值和條件的居住建筑要應改盡改。推進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重點城市建設,支持沈陽、大連等城市率先申報國家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重點城市,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等模式開展公共建筑節能改造,到2030年地級以上重點城市全部完成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改造后實現整體能效提升20%以上。

責任部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省教育廳、省衛生健康委

(三)加強建筑運行管理。推進公共建筑能耗統計、能源審計,開展能耗公示及信息披露試點,完善能效提升監管體系。依據公共建筑能耗限額標準,開展建筑能耗對標和能效評價,逐步實施公共建筑能耗限額管理。推動省、市公共建筑節能監管平臺建設,加強建筑能耗實時監測和分析。加強空調、照明、電梯等重點用能設備運行調試,提升設備能效。到2030年實現公共建筑機電系統的總體能效在現有水平上提升10%。

責任部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市場監管局、省機關事務管理局四、建設綠色低碳基礎設施

(一)加強供熱供水供氣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對30年以上老舊供熱管網進行更新改造,加強供熱管網保溫材料更換,推進供熱場站、管網智能化改造,加強供熱系統運行調節,逐步推行供熱智慧化,穩步推進計量收費改革。到2030年城市供熱管網熱損失比2020年下降5個百分點。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實施城市老舊供水管網更新改造,推進管網分區計量,提升供水管網智能化管理水平,力爭到2030年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8%以內。加大城鎮燃氣老舊管網改造力度,完成城鎮燃氣灰口鑄鐵管以及30年以上球墨鑄鐵管、鋼管改造。

責任部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水利廳

(二)加強交通和照明基礎設施建設。合理布局城市快速干線交通、生活性集散交通和綠色慢行交通設施。開展交通基礎設施節能升級改造,開展人行道凈化和自行車專用道建設專項行動,完善城市軌道交通站點與周邊建筑連廊或地下通道等配套接駁設施,加大城市公交專用道建設力度,提升城市公共交通運行效率和服務水平,提高城市綠色交通出行比例。推進城市道路綠色照明,完善城市照明管理規定,加強過度亮化和光污染控制,到2030年LED等高效節能燈具使用占比超過80%,30%以上城市建成照明數字化系統。

責任部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省交通運輸廳

(三)加強污水垃圾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行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系統,加快發展以焚燒為主的生活垃圾處理方式,推進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建設,統籌推進建筑垃圾消納場和綜合利用設施建設。到2025年,城市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5%左右。完善再生水、集蓄雨水等水源利用系統,實施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改造和城鎮污水資源化利用行動,推進城市建成區污水管網全覆蓋。到2030年,城市平均再生水利用率達到30%。

責任部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水利廳、省鄉村振興局、省生態環境廳

(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加大雨水蓄滯與利用,推進城市內澇系統化治理和雨污分流改造,全域化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可滲透面積占比達45%。全面開展城市排水防澇隱患排查整治,逐步消除易澇區段和嚴重易澇積水點。編制完善推進城市防洪排澇、綜合防災等相關專項規劃。

責任部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水利廳

(五)加強城市園林綠化建設。開展城市園林綠化提升行動,完善城市公園體系,推進中心城區、老城區綠道網絡建設,加強社區綠化,完善城市綠地系統,因地制宜推進垂直綠化、屋頂綠化等立體綠化建設,提高鄉土和本地適生植物應用比例。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40%以上,城市建成區擁有綠道長度超過1公里/萬人。

責任部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林草局

五、加快優化建筑用能結構

(一)深化太陽能建筑應用。推進建筑光伏一體化技術應用,大力推廣建筑屋頂、庭院分布式太陽能光伏設施建設,在項目立項和土地出讓條件中明確新建建筑應安裝太陽能系統。推動黨政機關、學校、醫院等既有建筑屋頂加裝太陽能光伏系統。積極推動在城市中低層住宅及酒店、學校等有穩定熱水需求的建筑中應用太陽能光熱系統。到2025年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8%,新建公共機構建筑、新建廠房屋頂光伏覆蓋率力爭達到50%。

責任部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省教育廳、省衛生健康委

(二)提高建筑終端電氣化水平。引導建筑供暖、生活熱水、炊事等向電氣化發展,到2030年建筑用電占建筑能耗比例超過65%。推動開展新建公共建筑全電氣化,到2030年全電氣化比例達到20%。推動建設集光伏發電、儲能、直流配電、柔性用電于一體的“光儲直柔”建筑,實現太陽能光伏發電就地生產、就地消納、余電上網。探索建筑用電設備智能群控技術,在滿足用電需求的前提下,合理調配用電負荷,實現電力少增容、不增容。

責任部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機關事務管理局

(三)推動城鎮供熱清潔低碳。推動建筑熱源端低碳化,大力發展城市熱電聯產集中供暖,加快熱電聯產余熱、工業余熱、核電余熱供暖規;瘧,實施小散燃煤熱源替代。因地制宜推行空氣能、生物質能、地熱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供暖。

責任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六、大力推進綠色低碳建造

(一)加快推進建筑工業化。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到2030年裝配式建筑占當年城鎮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40%。新建公共建筑優先采用鋼結構,推廣鋼結構住宅。提高預制構件和部品部件通用性,推廣標準化、少規格、多組合設計。發揮沈陽、大連國家級裝配式建設示范城市引領作用,帶動中小城市裝配式建筑發展,推動裝配式基地和園區建設。

責任部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二)積極推行綠色建造。實行工程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內的綠色建造,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推廣建筑材料工廠化精準加工、精細化管理,推動建筑材料循環利用,降低施工現場建筑材料損耗率。到2030年,施工現場建筑材料損耗率比2020年下降20%。加強施工現場建筑垃圾管控,提高建筑垃圾的綜合利用水平,促進建筑垃圾減量化。積極推廣節能型施工設備,監控重點設備能耗,對多臺同類設備實施群控管理。到2030年,新建建筑施工現場建筑垃圾排放量不高于300噸/萬平方米。推進建筑廢物集中處理、分級利用,到2030年,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55%。

責任部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

(三)大力發展綠色建材。推行綠色建材產品認證制度,加快推進綠色建材評價認證和推廣應用。開展綠色建材應用示范工程建設,優先選用獲得綠色建材認證標識的建材產品。建立綠色建材采信機制,推動政府投資工程率先采用綠色建材。到2030年星級綠色建筑全面推廣應用綠色建材。

責任部門:省市場監管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

七、推進綠色低碳鄉村建設

(一)推進綠色低碳農房建設。引導新建農房執行《農村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等相關標準,提升農房綠色低碳設計建造水平,推進綠色農房建設。開展綠色農房示范,鼓勵建設星級綠色農房和零碳農房。結合清潔取暖和農房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加快農房節能改造,提高常住房間舒適性,改造后實現整體能效提升30%以上。

責任部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鄉村振興局

(二)持續推進農村地區清潔取暖。大力推進農村清潔取暖,因地制宜推進地熱能、空氣能取暖,推廣太陽能暖房,引導鼓勵農村地區推進農作物秸稈、樹枝等生物質清潔高效利用,推廣生物質成型燃料爐具、生物質熱電鍋爐采暖。

責任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業農村廳、省生態環境廳

(三)提升農村電氣化水平。加強農村電網建設,大力推動農房屋頂、院落空地、農業設施加裝太陽能光伏系統,鼓勵炊事、供暖、熱水等用能電氣化,提高農村地區電氣化水平。推廣使用高能效照明、灶具等設施設備。

責任部門: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生態環境廳

(四)推進生活垃圾污水治理低碳化。推進農村污水處理,合理確定排放標準,推動農村生活污水就近就地資源化利用。因地制宜推廣小型化、生態化、分散化的污水處理工藝,推行微動力、低能耗、低成本的運行方式。推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倡導農村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從源頭減少農村生活垃圾產生量。

責任部門: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

八、強化保障措施

(一)完善地方性法規和政策。健全完善我省城鄉建設領域高質量發展政策體系,落實城鄉建設領域用能和碳排放總量和強度約束制度要求,明確管理制度和責任主體。完善我省綠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零碳建筑、綠色建造等地方性標準體系,合理確定城鄉建設領域綠色低碳指標。完善省市公共建筑節能監管平臺,推動能源消費數據共享。加強建筑領域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加強覆蓋城市、區縣、鄉村等不同層級的常住人口調查與分析。

責任部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市場監管局、省統計局

(二)構建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模式。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以綠色低碳為目標,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共建共治共享發展模式,健全政府主導、群團帶動、社會參與機制。建立健全“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城市體檢評估制度。建立鄉村建設評價機制,引導綠色低碳鄉村建設。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和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等,推動數字建筑、數字孿生城市建設,加快城鄉建設數字化轉型。大力發展節能服務產業,推廣合同能源管理,探索節能咨詢、診斷、設計、融資、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綜合服務模式。

責任部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鄉村振興局

(三)建立產學研一體化機制。組織開展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示范和產業化應用,推動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培育協同發展。整合優化行業產學研科技資源,推動高水平創新團隊和創新平臺建設,加強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鼓勵支持領軍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產業園區、金融機構等力量,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多種形式的創新聯合體。鼓勵高等院校根據城鄉建設碳達峰工作需求增設相關課程,培育適應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需求的技術和管理人才。

責任部門:省科技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教育廳

(四)落實金融財稅支持政策。落實國家支持建設近零能耗建筑和高星級綠色建筑、既有建筑綠色低碳改造、可再生能源技術建筑應用及綠色農房等有關財稅政策。推行政府綠色采購,落實節能產品、環境標志產品實施政府強制采購和優先采購政策。強化綠色金融支持,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和商業自主原則下創新信貸產品和服務支持城鄉建設領域節能減碳。鼓勵開發商投保全裝修住宅質量保險,強化保險支持,發揮綠色保險產品的風險保障作用。強化省專項資金引導作用,鼓勵社會資本設立低碳類基金。合理開放城鎮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運營市場,應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購買服務等手段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綠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因采用墻體保溫技術增加的建筑面積不計入容積率核算。采用地源熱泵技術等清潔能源利用技術供暖制冷的綠色建筑,供暖制冷系統用電可以參照居民用電價格執行。應用太陽能、淺層地熱能、生物質能、空氣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民用建筑,在核算建筑能耗時,其常規能源替代量抵扣相應的能耗量。鼓勵國家機關、學校、醫院、大型商場等單位安裝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核算公共建筑能耗時,建筑自身光伏發電量可以抵扣其建筑能耗量。

責任部門: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地方金融監管局、中國人民銀行沈陽分行、中國證監會遼寧監管局、國家稅務總局遼寧省稅務局、省國資委、中國銀保監會遼寧監管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

九、加強組織實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在省委、省政府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建立城鄉建設主管部門牽頭、各相關部門分工負責的工作格局。各地要嚴格落實主體責任,成立議事機構,制定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細化方案,項目化、工程化、清單化推進工作。

責任部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省農業農村廳

(二)強化任務落實。嚴格按照國家能耗“雙控”考核要求推動工作落實,切實做好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監測評估。各市縣要及時總結上報好的經驗做法,每年11月20日前將當年貫徹落實情況報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

責任部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

(三)強化培訓宣傳。將碳達峰碳中和作為城鄉建設領域干部培訓重要內容,提高綠色低碳發展能力。通過業務培訓、比賽競賽、經驗交流等多種方式,提高規劃、設計、施工、運行相關單位和企業人才業務水平。加大對優秀項目、典型案例的宣傳力度,配合開展好“全民節能行動”“節能宣傳周”等活動。積極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參與減碳行動,形成社會各界支持、群眾積極參與的濃厚氛圍。

責任部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省農業農村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微信掃一掃關注中國水業網/>
</div>
<div   id=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資訊
點擊排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安市| 闸北区| 毕节市| 阿尔山市| 那坡县| 津南区| 于田县| 扎鲁特旗| 安泽县| 通州区| 东光县| 巩留县| 浏阳市| 松溪县| 常州市| 卢龙县| 桃源县| 乐清市| 邳州市| 阿拉善盟| 班戈县| 南平市| 曲靖市| 莲花县| 洛阳市| 察隅县| 新野县| 怀来县| 湖南省| 嘉鱼县| 娱乐| 弋阳县| 旬阳县| 太原市| 交城县| 高密市| 灵璧县| 合川市| 保定市| 淮安市| 株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