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80%污泥未有效處置致污水白處理
2013年07月23日 財新網
中金在線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主持的專業網站“中國水網”,曾于2012年9月份發布《中國污泥處理處置市場分析報告(2012版)》(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每處理萬噸污水平均產生7噸的濕污泥(含水率85%)。2011年,全年城鎮污水處理廠處理水量為390.79億噸,據此推算,全年濕污泥產生量約2800萬噸,每天約產生濕污泥7.66萬噸。
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司長趙英民曾公開表示,至2010年底,全國污泥產生量將達到3000萬噸(含水率80%)。
財新記者了解到,大部分污水處理廠缺少污泥處置配套設施,現有項目運行也不盡如人意。前述《報告》指出,截止到2011年底,中國接近80%污泥未得到有效處理。
根據2012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截至“十一五”即2010年,中國城鎮污水處理廠所產生的污泥無害化處置率小于25%。
一個很自然的問題是:中國每年2000多萬噸未有效處置的污泥到哪里去了?
2013年以來,中國各大城市違法傾倒污泥的事件頻頻發生。3月19日、20日,南京昶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兩次將約120噸的污泥傾倒在南京某座荒山上,引發群眾投訴。事發后,7名政府部門人員被問責。
幾乎在南京污泥案發的同時,上海也在審理傾倒污泥的“犯罪分子”。2012年4月,李斌等4名被告將蘇州某污水處理廠的污泥用船運輸至上海青浦區附近河道,并傾倒在當地一片涵養林內,前后傾倒8船。最終,4人被判污染環境罪。
在武漢,2013年5月,當地兩個土坑變成了足球場大小的黑色臭泥潭。經調查,該黑色污泥來自中心城區的漢西污水處理廠、三金潭污水處理廠。
見諸報端的污泥違法傾倒事件,只是全國各地污泥困局的冰山一角。
在污水處理技術和規范較成熟的國家,一般建污水處理廠的同時會建污泥處理裝置。通過脫水、發酵等工藝,將污泥變廢為寶。
而在中國,由于污泥處置設施跟不上污水處理規模的擴大,一條粗放的污泥傾倒產業鏈逐漸形成。污水處理廠將污泥處置責任委托給第三方,第三方將污泥外運出污水廠,傾倒向荒山、土坑、林地甚至耕地。
2010年,環保部發布《關于加強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規定,污水處理廠新建、改建和擴建時,污泥處理設施與污水處理設施同時規劃、建設和投入運行。不具備污泥處理能力的現有污水處理廠,在通知發布之日起兩年內建成并運行污泥處理設施。
兩年早已過去,污泥直排環境的現實困局仍未有解。
中國“十二五”污水處規劃提出目標,到2015年,直轄市、梳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的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到80%,其他城市達70%,縣城及重點鎮達30%。多位學者認為,現實與理想,相距過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