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形象地說,就是能夠像海綿一樣吸水、蓄水、釋水的城市。10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寧波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市住建委前天發布消息:我市將在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讓雨水為我所用,又能少受雨水之困。
逢雨必澇為我國許多城市的痼疾。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說,傳統的城市建設,處處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設施快速排水,容易造成積水;而另一方面,由于缺少足夠的海綿體吸收、蓄存,寶貴的雨水無法留住,白白流掉。“海綿城市建設,就是要通過透水鋪裝、下沉式綠地、生物滯留設施、植草溝等,補充地下水、削減地面徑流,使雨水得以下滲、滯蓄、凈化和回用,緩解城市內澇壓力,提高雨水回用率。
寧波是以“水”為核心的水網城市,水既是城市的名片,也是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市住建委表示,寧波建設海綿城市,與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也是城市品質提升的需要。
事實上,在全國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之前,我市在城市建設中已多處、多點,采用海綿城市“滲、滯、蓄、凈、用、排”措施,進行了海綿城市工程實踐。其中,江北慈城新區2004年起已采用了澳大利亞水敏感城市設計理念,對雨水徑流污染進行凈化、回收、利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東部新城生態走廊綜合了地形、水文和植被等特點,構建了一條長約3.3公里的“水體過濾器”,形成了可持續的生態基質。寧波作為國家節水型城市、園林城市和生態市,正在全力推進“五水共治”專項行動,這些都為海綿城市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海綿城市建設具有復雜性和長期性,不可能一蹴而就。為此,市住建委結合寧波城市實際,按近、中、遠期制定了工作目標。近期(2015-2018年):結合“品質城市提升、美麗寧波建設”,推進海綿城市項目建設。中期(2018-2020年):初步建立海綿城市配套標準、管理制度和監測預警體系,至2020年,全市建成區20%以上面積達到能將70%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目標。遠期(2020-2030年):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中貫徹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至2030年,全市建成區80%以上面積達到目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