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創新發明的道路上走得很早,也走得很苦走得很難。一方面眾多前沿先進的發明專利頻頻被認可,另一方面,又因受困變現成本過高,其眾多發明專利無法轉化為生產力。“發明狂人”還付出了下崗等代價,他是一個值得稱道的“創新英雄”還是一個現實生活中的“失意者”?眾多紛繁復雜的評價背后,他的夢想離現實到底還有多遠?本報記者近日走進了孔令斌的發明世界。
機緣:“發動機迷”迷上了海水淡化技術“利用新型海水淡化裝置,淡水產量將是現有海水淡化技術的三倍以上。”孔令斌說。11月11日,瀘州龍馬潭區魚塘鎮居民孔令斌又一次向國家知識產權局寄出名為“一種固態燃料鍋爐”的專利申請材料。
上世紀80年代畢業于西南石油學院應用化學專業的孔令斌,因早年在瀘州交通機械廠的工作經歷而成為斯特林發動機研究愛好者。斯特林發動機為倫敦牧師羅伯特·斯特林于1816年發明,通過氣體受熱膨脹、遇冷壓縮而產生動力,因此必須保持散熱良好。孔令斌在研究中發現,如果用海水作為斯特林發動機冷卻液,不僅能幫助發動機散熱,還能淡化海水。
而現有通用的海水淡化技術,利用負壓蒸發海水,并將其分離成濃海水和淡水。淡化過程中熱消耗極大,并且一半以上高鹽分濃海水將再次排放至大海。怎么解決這一難題?經過長時間的研究設計,2015年8月,孔令斌發明的名為“一種熱空氣多級加熱的海水淡化裝置”正式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實質審查階段。
一發不可收,孔令斌發明創新的腳步并未從此停止,從最初用斯特林發動機余熱實現海水淡化,到研究出獨立運用其他能源淡化海水的全新裝置,孔令斌已獲得斯特林發動機周邊專利技術、海水淡化專利技術及其他發明共計8項國家專利,還有4項被正式受理。
尷尬:開發成本太高 投入實際運用難“發明大王”孔令斌的現實生活卻并非像他在專利發明領域那樣風光和得心應手,甚至還可以說很失意。
從上世紀80年代末與斯特林發動機結緣而走上發明之路,到2012年辭職全身心投入技術研發,孔令斌的生活劃出了另一條充滿痛苦的曲線:經歷了下崗、離異、生活困頓等多重打擊,而最讓他痛心的莫過于自己的專利只能停留在紙上,難以做出實際產品投入運用。“以‘一種熱空氣多級加熱的海水淡化裝置’為例,要將發明專利圖紙變為實際產品,從樣機研制測試,到批量生產投入運用,成本起碼在800萬元以上。斯特林發動機周邊專利由于精度要求高,開發成本會更高。”孔令斌說。
由于在斯特林發動機研究和海水淡化技術領域較高的知名度,擁有多項發明專利的孔令斌也曾引起國內外業界的注意。2013年,孔令斌通過電子郵件向瑞典清潔能源公司推介自己的斯特林發動機新技術,獲得對方認可后未能深入到實際生產層面。2015年8月,大連海水淡化工程中心打算將孔令斌發明的海水淡化裝置技術應用到示范工程中,但最終能否成功開發出產品尚不能定論。2015年11月,浙江三友集團有限公司嘗試根據孔令斌部分發明研發樣機,但因開發成本太高目前沒有下文……這一切,讓孔令斌的諸多發明目前仍然只能停留在紙上。
尋夢:政府推介 組建公司為專利找“婆家”
每項專利獲得來自瀘州市科技和知識產權局3000元的發明獎勵,這是孔令斌與當地政府唯一的“交集”。
2011年9月,孔令斌到合肥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六研究所工作,在起草完《6kW斯特林發電機設計方案》后因為家庭緣故最終在2012年1月選擇離開,這是他離專利變實際產品距離最近的一次。
2014年5月,貴州省貴安新區馬場片區規劃建設的電子信息產業園內,貴州斯特林綠色能源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年產4萬臺斯特林發動機項目動工。由于孔令斌的技術太超前缺乏實踐操作,最終對方引進了美國更成熟的相關專利技術。
據瀘州市科知局專利科科長曹慶介紹,不只是孔令斌遇到了科技成果和專利轉化率低的問題,這在國內目前是一個普遍性難題。
目前,瀘州市科知局對發明專利只能通過一些平臺對外發布信息,在企業有對應專利技術需求時進行推介,“我們真的很想幫幫他,但主要作用也只是牽線搭橋。”曹慶說。
專家連線
注重可操作性和實用性“海水淡化領域技術由于與實際生產聯系緊密,有關的技術創新都很需要實踐來驗證,但每一項驗證都需要很高的成本投入。”日前,記者電話采訪了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總工程師阮國嶺,他這樣談到。“四川由于深居內陸,與沿海地區相比較為缺乏海水淡化科研環境和技術研究氛圍,孔令斌取得的海水淡化相關技術專利雖然談不上國際一流,但以一己之力對該領域進行持續深入研究,并在不少方面提出了頗具獨創性的見解,本身就很值得肯定。”
阮國嶺介紹,他組織的評審小組曾參與對孔令斌的海水淡化新發明進行技術評審,對他在該領域展現出的創新性給予了認可。
同時阮國嶺也對致力于發明創新的“技術達人”們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在進行技術創新時不要只看重能否申請專利,專利認定作為一種保護知識產權的手段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最終發明創新能否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就要看在技術發明創新之初是否注重了它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可口可樂的配方沒有申請專利也一樣能夠暢銷全球。”阮國嶺談到。
記者手記
讓發明者的前途更光明
發明專利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創造力與想象力的象征。
來自瀘州市科知局的一份資料顯示:2013年瀘州全市新增經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認可的專利為546件,2014年781件,2015年截至9月為683件,但曹慶稱成功轉化的專利很少,這從一個側面折射出專利轉化方面的不足。
要讓孔令斌們的發明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既需要發明者自身找準市場的實用需求,也需要政府和社會營造出鼓勵發明、促進轉化的良好環境,從政策、資金各方面加以扶持和統籌配套。
日前,瀘州市科知局拿出專項資金,嘗試通過發放“創新券”的形式,用現金激勵全市的自主科技研發、工藝驗證、專利購買等科技創新活動,同時也可用于企業向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科技中介機構等第三方平臺購買所需科研服務。
據瀘州市科知局局長鄒維介紹,瀘州已經發起建立科技資源共享平臺,初步聯手川南四市,將科技創新發明成果專利放到共享平臺上,互利共享,聯動推介。
就在上個月,孔令斌注冊成立天敘天成新能源有限公司,他希望通過公司平臺在更高層面推介自己的發明,同時也希望組建一支相關領域的創新團隊來改變自己“單打獨斗”的局面。
本報記者 羅之飏
作者:近日走進了孔令斌的發明世界。
手握海水淡化多項專利“發明狂人”該如何找“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