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產業:加快環保新技術與資本融合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環保產業迅速壯大,但距離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目標仍有相當差距。在近5萬家環保企業中,絕大部分為小型企業;2015年,行業內營業收入超過100億元的只有北控水務一家;行業“小、散、亂”格局仍未改觀。由此可見,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步伐加快,環保產業存在巨大發展空間。
與此同時,環保產業在一些領域卻出現了企業競相打價格戰的惡性競爭現象,引起業內人士憂慮。由于一些項目中標價低于測算成本價,引發了對未來是否會產生運營效果不達標、政府與企業互相“扯皮”等狀況的擔憂。
類似的教訓早已有之。這是因為市政污水、城鎮供水、垃圾焚燒等環境基礎設施領域,經歷了從無到有的快速發展階段后,市場逐漸飽和。加上企業同質化現象嚴重,一些新進入環保領域的資本急于找項目,導致企業之間不得不以價格競爭為主要手段。如此一來,可能導致低水平重復建設,一些項目成為劣質工程、“爛尾”工程,長遠看不利于環境保護和行業發展。
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產業進步越來越取決于技術、制度革新的規模和深度。只有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環保產業的發展動力轉換到創新技術、創立品牌、提高服務上來,才能走出低水平競爭怪圈,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當前,環保產業政策利好持續釋放,越來越多的資本想進入環保產業尋找機會。如何引導資本的力量用在技術創新這個“刀刃”上,實現技術與資本的完美融合,是值得各方思考的問題。
環保產業有很多細分領域,每個領域都有不同的適用技術。加快技術與資本融合,可以加速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推廣應用的進程。一項有應用前景的新技術問世,輔以資本“催化劑”,就可以孵化出一個創新型企業。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例如,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MBR膜生物反應器技術攻克了污水資源化核心難題,在創業板上市后加快了發展步伐,成為行業“小巨人”。
“土十條”出臺,防治和修復土壤污染成為環保產業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蘊藏著巨大市場機遇。現有的土壤修復技術要么代價高昂,不適宜大規模推廣;要么成本雖低,但修復周期太過漫長。這就更加需要資本與新技術形成合力,努力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土壤修復技術,形成切實有效的商業模式,從而助推土壤治理產業發展。
因此,應該引導資本與新技術對接,通過設立創投基金、產業創新孵化器或直接參股等方式,融通技術與資源,幫助創新創業型環保企業解決資金、技術難題。這樣,既可以加快環保產業轉型升級步伐、解決當前的環境治理難題,又可以使資本從產業的良性發展中獲得長久增值回報,實現產業、資本與生態環境保護“多贏”。
來源: 第一環保網
環保產業市場隱憂已現 拼技術才能拼出真贏家
“我們的市場營銷能力比較弱,所以我們選擇進入技術難度比較大的領域,比如重金屬廢水治理等。”湖南華時捷環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唐浪告訴記者,他們的營銷方式之一就是把中試裝置運到用戶的廠區,進行實際處理操作,讓用戶看到實實在在的效果和運行情況。
在江西銅業重金屬廢水處理項目的競爭過程中,最初有三四十家環保企業有意向參與,經過業主第一輪篩選后留下8家企業。然后就是現場技術比武,應用中試裝置進行廢水處理,形成現場考核報告。
最終,華時捷脫穎而出,處理后水質達到《銅、鈷、鎳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25467—2010)。現在,華時捷涵蓋全國60%銅冶煉產能、50%黃金冶煉產能和40%鉛鋅冶煉產能的廢水治理工程。
采訪中,湖南省環保廳常務副廳長王會龍也沒有回避行業規范的問題。他表示,規范環保市場需要加強行業自律,同時也要加大工程驗收和監測力度,嚴厲打擊粗制濫造行為。
湖南省環保產業協會秘書長柴田告訴記者,為規范企業行為,湖南省環保產業協會曾在2014年制訂了《湖南省環保產業協會自律行為規范》,具體禁止行為包括采取重復報價或惡意降低價格進行惡性競爭,以及詆毀同行等不正當方式承攬業務的;明知委托方的不合理設計要求,卻為了自身利益,勉強或者主動配合委托方,在工程設計中私設偷排、暗排管道的等。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凱天環保總裁周波平給記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2004年,凱天環保為吉林長春客車的廠房進行污染治理時,預算出現了一些問題,預算101萬元,但實際需要150多萬元。當時也有人提出使用較便宜的零部件以減少投資,但被公司董事長葉明強否決。
“不管賠不賠,都要認真按照協議把工程建好。盡管那個項目我們虧了50萬元,但運行效果一點沒打折扣。2007年,我們再去投標高鐵項目時,就獲得了對方極高的評價。截至目前,我們陸續拿到了那家公司的14個項目,合同總額近4億元。”他說,這件事對企業影響很大,堅持建一個工程,樹一座豐碑。
周波平強調,與其他市場不同,環保產業是個性化市場,任何一個項目的治理方案都是個性化的。對于企業來說,每一個項目都是一個新產品,而且這些工程都是一次性的,沒有返工的余地。一旦出現問題,返工的代價非常大。
“低價競爭是環保市場的致命問題。但凱天環保堅持走高科技之路,做別人做不了的項目,同時提供系統服務,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現在,凱天環保已經成為國內廠房污染治理的領軍企業,訂單涉及國內眾多機車制造、飛機制造企業。
用湘牛環保集團董事長賀志勇的話說:“現在是一個看效果的時代,需要企業拿出真正的看家本領,確保設施達到運行效果。”
在環保行業摸爬滾打20年,他坦言,環保企業要生存,找準定位,選擇合適的細分領域很重要。“我們選擇煤焦化行業廢水治理切入,這方面多是建成項目的提標改造工程,投資額比較小,是大企業看不上的小項目。”賀志勇說,“我們雖然小,但我們有自己的特點,所以對市場前景很樂觀。”
這一觀點與王會龍不謀而合。他認為,現在的污染減排形勢和路徑發生了很大變化,由噸量級減排向公斤級減排過渡,從大戶減排向散戶減排發展,從重工程到強管理。“這是說給小企業聽的。環保產業發展要突出技術引領,但這已經不是一項技術包打天下的時代,更需要有特色的技術。”
眾所周知,鋼鐵行業正在經歷寒冬,但致力于冶金行業煙氣治理的中冶長天一直沒有停止技術創新的腳步。其自主研發的燒結煙氣活性炭凈化技術在寶鋼湛江基地活性炭燒結煙氣凈化工程投入試運行,各項指標均優于國家排放標準要求。
“在政策法規執行不嚴格的時候,偽技術有生存空間,一旦嚴格執法就需要真正解決問題的技術。”中冶長天副總經理葉恒棣告訴記者,盡管現在很難,但仍要堅持創新。
“市場上環保公司魚龍混雜,但市場的終極規律是性價比,要為客戶提供先進的技術和良好的服務。”葉恒棣表示,還要做好風險評估,選擇好用戶。真正誠信好、抗風險能力強、產業升級比較好的企業,還是會選擇與他們合作。不要追求規模擴大,要穩扎穩打,把內功練好,熬過這一段艱難的日子,迎接下一個發展機遇。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