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大通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試點實施方案(2022—2024年)
按照國家發改委部署,經湖南省政府同意,湖南省發改委近日印發《湖南省大通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試點實施方案(2022—2024年)》。
《方案》提出,試點范圍包括大通湖區全域(河壩鎮、北洲子鎮、金盆鎮、千山紅鎮、南灣湖辦事處)、南縣片區(明山頭鎮、青樹嘴鎮、烏嘴鄉、華閣鎮、茅草街鎮)和沅江片區(草尾鎮、陽羅洲鎮、黃茅洲鎮、四季紅鎮)。力爭到2024年,大通湖流域水環境質量得到顯著改善,國控考核斷面總磷濃度下降20%以上;流域內城鎮污水處理率達95%以上,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人均GDP增長率達8%,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1%。
《方案》明確了5項重點任務:構建空間開發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匹配的格局,合理規劃水污染防控、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和涉水產業發展;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調優種植業結構,推廣“稻蝦共生”“稻蟹共生”生態種養模式,發展綠色生態食品加工、生物醫藥等支柱產業;推進流域控源減污,加強農田面源、生活、工業污染治理;提升水體自凈能力和生態系統功能,科學劃分一級、二級水源保護區,修復濕地生態系統;積極開展治理合作,積極引進社會資本,強化“河長制”考核,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關于印發《湖南省大通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試點實施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
益陽市,大通湖區、南縣、沅江市人民政府,省直有關單位:
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將《湖南省大通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試點實施方案(2022—2024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湖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22年2月24日
湖南省大通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試點實施方案(2022—2024年)
大通湖位于益陽市東北部,涉及益陽市大通湖區、南縣和沅江市,流域面積924.5平方公里。2018—2020年,大通湖流域納入全國第一批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試點。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作部署,為進一步鞏固和提升第一批試點工作成效,持續改善大通湖流域水環境質量、恢復水生態、保障水安全,更加深入地探索大通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通過流域高質量發展促進構建區域協調新機制,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緊密結合國家和省重大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實施,以改善大通湖流域水生態環境質量和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系統推進大通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生態保護修復,提升流域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促進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二)基本原則。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探索綠色低碳發展模式。
——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堅持從實際出發,精準識別突出問題,合理確定目標、任務和措施,把解決當前突出問題和構建長效機制有機結合,著重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流域控源減污、水生態系統功能修復、流域治理體制機制創新等重點任務。
——系統治理,協同推進。立足大通湖流域生態系統完整性,統籌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地表水和地下水關系,統籌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治理,強化源頭管控,注重綜合施策,堅持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并舉,推動流域生態環境共保聯治,著力構建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治理格局。
——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引導作用,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投入機制。全面發揮政府、市場的積極性,積極動員社會公眾參與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建管結合,智慧管理。利用物聯網、GIS、大數據等先進信息手段,融合公眾參與和監督,建設智慧水務管理工程,實現對水環境的日常監測、綜合管理、統計分析、科學預測、智能預警、應急處置等智慧管控功能。
二、主要目標
試點范圍包括大通湖區全域(河壩鎮、北洲子鎮、金盆鎮、千山紅鎮、南灣湖辦事處)、南縣片區(明山頭鎮、青樹嘴鎮、烏嘴鄉、華閣鎮、茅草街鎮)和沅江片區(草尾鎮、陽羅洲鎮、黃茅洲鎮、四季紅鎮)。力爭到2024年,大通湖流域水環境質量得到顯著改善,入湖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明顯減少,國控考核斷面總磷濃度下降20%以上。流域內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人均GDP增長率達到8%,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1%。流域產業結構全面優化升級,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為全國內陸平原型湖泊綜合治理與綠色發展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和經驗。
三、重點任務
(一)構建空間開發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匹配的格局。
1.優化流域治理格局。合理規劃水污染防控、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和涉水產業發展,推動形成“一核一環兩區十支多節點”的流域治理格局。“一核”即大通湖湖體,重點削減湖體污染物,提升水體自凈能力,抑制藻類滋生,打造濕地生態景觀。“一環”即環湖緩沖帶區域,重點對入湖污染物進行深化處理和緩沖,打造環湖水景觀帶。“兩區”即直接入湖區和部分入湖區,重點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實施入湖溝渠緩沖帶建設,全面防控污染物入湖。“十支”即入湖河渠生態修復區,重點開展河道清淤擴容及河道周邊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建設沿河風光帶,提升景觀品質。“多節點”即各城鎮、鄉鎮,重點開展生活污染和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嚴格工業廢水排放管控,推動產業結構綠色轉型。
2.加強湖泊保護分區管理。將湖泊劃分為重點保護區域、一般保護區域和外圍保護地帶。重點保護區域包括大通湖湖泊水體,大通湖湖堤及外側100米內區域,五七運河、金盆運河、大新河、老蘇河(明山電排口)、老三運河、青樹嘴運河等通湖河流及兩側50米內區域。區內嚴控污水、污泥、固廢排放,嚴控岸線開發利用,嚴禁投肥投餌養殖。一般保護區域包括大通湖湖堤外側100米起至陸域縱深1000米內區域。外圍保護地帶即大通湖湖堤外側陸域縱深1000米以外的其他區域。在一般保護區域和外圍保護地帶嚴格執行國家有關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定的相關規定,依法加強監管。重點保護區域、一般保護區域不布局工業企業。外圍保護地帶重點布局生態食品加工、新能源等低污染、低耗能工業企業,嚴格執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和排污許可證制度。
3.加強水域岸線管控。編制完成大通湖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并批復實施,實行岸線分區管控。開展河湖管理范圍劃定、水利工程確權劃界工作。加強河湖管理動態監控,積極運用遙感、空間定位、衛星航片、視頻監控等科技手段,對水域岸線等進行動態監控,及時發現侵占岸線等情況。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對于適合市場、社會組織承擔的岸線綠化等管護任務,積極推進向社會購買公共服務。
(二)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1.推進產業綠色發展。調優種植業結構,推廣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模式,減少農藥化肥施用量,提升種植業質量。深化水產結構調整,推廣“稻蝦共生”“稻蟹共生”生態種養模式,適度開發引進外域適宜性珍稀水產進行增值養殖。推進濱湖生產區的畜禽養殖業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與精細化,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培育種養結合型的循環農業試點,推廣“畜禽—沼氣—田地(糧、菜、林、草)”畜禽種養結合生態養殖經典模式。對標節水高效、設施完善、管理科學、生態良好的要求,推進大型灌區建設。提高第二產業準入門檻,全面推進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重點發展農畜產品精深加工產業,提高附加值。以循環經濟理念建設工業園區,引進能夠延鏈、補鏈的相關產業,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減少污染物排放,構建以綠色生態食品加工、生物醫藥、新能源為主導的支柱產業。以田園生態和休閑度假為重點,加快發展鄉村旅游和休閑度假旅游。
2.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加強市政污泥、清淤底泥、糞污等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推廣節水技術和工藝,擴大節水型器具覆蓋面,提高再生水利用程度。依法征收水資源費,按照中央統一部署,推進水資源費改稅試點。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水價形成機制和管理體制。加強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科學知識的宣傳力度,倡導簡約舒適、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
(三)推進流域控源減污。
1.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農田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實現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95%以上。開展綠肥輕簡栽培與高效利用示范。推廣秸稈粉碎還田、過腹還田、異地覆蓋還田等技術。示范推廣滴灌施肥、噴灌施肥等水肥一體化技術。加強農田面源污染的過程攔截和末端治理。水產養殖污染治理。推進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和尾水治理,發揮水產養殖的修復功能,嚴格執行水產養殖尾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加強養殖尾水監測和綜合治理,依法清理整治小散亂水產養殖。對現有水產養殖模式進行改進和升級,推廣池塘低排放綠色高效圈養模式、池塘養殖水生態治理循環利用技術、魚(蝦)菜共生模式。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轉變畜禽養殖發展方式,加快推進粗放式的養殖方式向集約化規;D變,采取“以地定養”的方式控制養殖規模。加強畜禽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建設,建設與養殖規模相匹配的收貯池、發酵池、氧化池、沼氣池、有機肥制作等相關設施、無害化處理收集暫存設施。
2.生活污染治理。結合美麗庭院“六個一”創建,抓好農戶生活垃圾源頭減量。推行農村生活垃圾“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處理模式,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排水管網混接改造和雨污分流改造。對內源污染進行清理,對沿線污水排口實施截污等處理,實現“黑灰”分離和資源化利用,實現水體無異味,顏色無異常,無污水直排至河(塘、溝、渠),底部無明顯黑臭底泥淤積,岸邊無垃圾。加強排查、治理和設施建設的質量控制,強化收集系統運行維護以及居民、企事業單位和個人排水與市政排水的接駁、建筑施工排水等管理,加強污水處理和污泥處置管理。
3.工業污染治理。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依據《湖南省紡織服裝行業“十四五”發展規劃》等行業發展規劃,將現有的紡織服裝、輕工建材等優勢傳統產業引入園區實行統一管理,并推動升級改造。嚴控工業污染物進入自然水體,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加強工業企業的排污監控,杜絕違法排污。
(四)提升水體自凈能力和生態系統功能。
1.加強水源地保護?茖W劃分一級、二級水源保護區,按照水源保護區保護要求加強管理,依法關閉、拆除入河排污口。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要求,對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以及省級以上濕地公園保育區、恢復區等敏感區內禁止設置入河排污口,對混有污廢水的入河排漬、排澇口,加強污廢水溯源,從源頭治理污染,并在水源地設置界碑、交通警示牌、宣傳牌和隔離防護設施等措施加大保護力度。大力開展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
2.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按照《湖南省地下水管控指標確定方案》,落實地下水取水總量、水位指標雙控,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防止超采引發地質災害,對流域內地下水儲量、性質、水質分布等情況開展普查與勘探。加強畜禽養殖業污水和居民生活污水處理,推動防治地下水污染工程,推廣地下自動連續處理技術。加強自備井監管,嚴格水資源管理。
3.保護修復濕地生態系統。統籌污染減排和生態擴容,促進河湖及岸線生態環境治理持續改善。在入湖河口進行濕地建設,提高水體自凈能力,改善河口鳥類棲息地質量,提升河湖濕地生態功能。對退漁還湖區域進行湖濱帶濕地重建。持續開展大通湖補水、活水、清淤、疏浚,加快實施大通湖垸明山補水工程、大通湖南部水系連通工程等補水項目,凈化大通湖入湖水體,增強水系連通性,促進大通湖水體交換和水生態環境修復,提高河湖生態系統質量。對流域內明山電排、紅旗渠、大新河、五七河、老三河、四興河、塞陽河、金盆河、大寨渠等主要河道進行清淤,切實削減內源污染,改善河道水質。對入湖河渠植被帶進行修復,發揮其污染消減過濾作用,逐步恢復河渠岸帶生態功能。
(五)加強流域治理體制機制創新。
1.積極開展治理合作。積極引進社會資本,推進流域污染治理與設施企業化運營。加快推進大通湖綜合治理和產業發展,將大通湖流域相關公共服務領域項目根據規范要求合理打包,引進具有雄厚資金實力和先進運營管理經驗的央企或上市企業,通過PPP方式組織實施。積極爭取國家綠色發展基金支持,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建設經營,形成政府引領、市場驅動、企業實施的治理模式。
2.完善“河長制”管理體制機制。完善大通湖流域“河長制”管理體制機制,制定水環境治理規劃和實施方案,推動重點工程項目落實,協調解決重點難點問題,做好工作督促檢查,完成水環境治理保護的目標任務。深入貫徹“一辦兩員”制度,落實“河長制”實施的日常組織協調工作。強化“河長制”考核工作,督查“河長制”落實情況。
3.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建立大通湖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推動上下游綠色協調發展。健全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方法和實施機制,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與生態保護補償形成政策合力,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益陽市人民政府要切實履行推進大通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試點的主體責任,建立健全相關工作組織和制度,進一步理順和創新體制機制。制定年度工作計劃并分解到責任單位,建立工作臺賬和對賬銷號制度,全面推動試點工作落實落細。省直相關部門結合職能職責,加強對試點工作的指導和協調,在有關規劃編制、項目安排、體制創新等方面對大通湖流域試點給予支持。
(二)加大資金支持。在防范債務風險的情況下,省市財政加大對大通湖流域試點的資金支持,支持試點地區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治理項目優先發行政府專項債券。省直相關部門在有關中央和省預算內資金安排上向試點地區傾斜。鼓勵益陽市運用市場機制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試點地區水環境綜合治理。
(三)強化評估考核。益陽市制定考核評估辦法,將試點推進情況納入重點工作督辦考核內容,適時開展考核。及時歸納提煉工作推進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好舉措,形成在全國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省發展改革委會同相關部門,定期總結評估試點工作推進情況,并作為相關專項資金分配的參考依據。
(四)完善技術保障。益陽市積極推廣應用水污染治理及污染物資源化利用、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湖泊水生態修復技術、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和以集水區為單元的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技術等技術成熟、治理效果好的適用技術。開展水污染防治基礎理論、水治理關鍵技術、水環境管理方法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平臺建設和示范應用,突破技術瓶頸。省直相關部門通過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加強科技資源整合,支持試點地區開展技術創新。
(五)強化社會監督。加強環境宣傳與教育,建立環境信息共享與公開制度,形成全民參與、監督、保護大通湖流域水環境的氛圍。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的監督作用,引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大通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