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會議的重要意義在于,破除了長期存在的“公共服務到底該由政府直接提供抑或由市場提供”的爭論,廓清了“政府的事可以讓社會來干”的改革思路。
7月3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會議,明確要求“政府可通過委托、承包、采購等方式購買公共服務”。“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會議,對環境服務業的發展意義非常大。”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所所長、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總編傅濤認為。
此次會議的重要意義在于,破除了長期存在的“公共服務到底該由政府直接提供抑或由市場提供”的爭論,廓清了“政府的事可以讓社會來干”的改革思路。為政府機制改革和產業改革定了音準和基調。
10萬億市場
通過政府采購的方式,預計15年后環境產業空間應能達到10萬億元,環境服務業占比將達到50%。
從宏觀分析,政府采購公共服務這一舉措具有三個戰略意義:拉動經濟、精簡機構和為產業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政府采購基礎設施服務,是讓社會企業做服務的提供主體。它是政府實現機構改革和促進經濟轉型的具體手段。”傅濤說。
隨著政府向市場采購內容的變化,環境產業經歷了4次核心轉型階段:第一階段以設備制造業為核心,第二階段以工程建設業為核心,第三階段以投資運營為核心,以及現階段以綜合環境服務業為核心。政府采購公共服務將會推動產業升級。在以污水處理、垃圾處理處置為核心的環境產業內,政府已經以BOT/TOT/委托運營/PPP等模式實現了采購服務的行為,但是仍有百分之七八十的領域沒有對市場開放。污水處理和固廢處理支撐了幾千億元的民間投資,如果政府采購環境公共服務,勢必拓寬環境產業涵蓋面、促進環境產業向更高層次發展。
傅濤表示:“初步預計,15年后環境產業空間應能達到10萬億元,環境服務業占比將達到50%,占GDP的比重達到10%。環境產業將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成功升級,同時也會大大拉動中國經濟的轉型發展。”
環境產業已具備基礎條件
在環境公共服務領域,已經擁有較好的環境服務商主體,政府可以放心地采購。
與教育、醫療、國防等其他公共服務領域相比,以市政公共服務為首的環境服務是此次會議的最大受惠者。會議確定的重點任務包括:市政地下管網建設和改造、完善城鎮供水設施、加強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提升城市綠地蓄洪排澇等,傅濤表示:“對這些領域都是重大利好。”
傅濤認為,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為環境產業帶來三大好處:一是政府可以把短期、大規模的一次性投入,轉化為長期、穩定的服務采購,解決政府資金短期投入不足的問題,引導更大規模的社會資金進入;二是采購環境服務是面向效果付費,使環保投入與環境效果的聯系更加緊密;三是有利于提高產業的專業化程度和效率。
“我們常舉一個例子,采購公共服務就像是去餐館吃飯,錢可能會付得多一點兒,但肯定更好吃,服務更好,效率更高。而且飯如果做得不好吃,你還可以不付費。”
合同環境服務是推動環境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商業模式,它是指環境企業與用戶以經濟型服務合同,約定雙方的環境服務關系,并以可計量的環境效果作為服務標的。只有達到約定的治理效果時,甲方才會按照合同支付相應服務費用。
“在環境公共服務領域,政府可以放心地采購。”實現公共服務的采購,環境產業已經具備了良好的基礎和條件。水務和固廢企業中資產逾50億元、營業額逾10億元的已超過20家,上市的水務和垃圾焚燒企業超過30家,近10家公司資產總額超過百億元,這些企業都可能成為采購公共服務的提供主體。“要實現環境效果,環境服務提供者就必須擁有更強的集成能力,而這正是專業公司的所長。”
“如果把產業渠道打開,環境服務業是沒有天花板的。”傅濤說。
采購環境公共服務恰逢其時,傅濤認為:“環境產業將進入一個更高水平的發展時期,從市場角度來講,提供公共服務的企業將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