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發展,環境問題日益受到關注,作為溝通手段和知情權利,環境信息公開現狀如何?我們應如何看待環境信息公開?如何進行環境信息公開? 9月3日“搜狐2013中國新視角高峰論壇”設置專門環節就此話題進行討論,本文特別整理論壇上諸位嘉賓觀點,以為讀者提供專題思考。
信息公開是政策要義
據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介紹,信息公開歷來就是環境保護中間非常重要的一大類政策,目前推動信息公開是環境保護政策一個新的重要領域。按照國務院關于政府信息公開相關工作條例規定,環境保護部也發布了環境信息公開的具體管理辦法。
關于信息公開,夏光介紹,從發展的角度,近幾年,信息公開進展非常大,但從需求的角度,目前的環境信息工作做得還不夠。
夏光認為,中國的水污染以及其他排放,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源頭特別多,光靠政府有限的行政執法機關、監察大隊是遠遠不夠的,公眾對于信息的補充至關重要。但公眾的數據不能用來作為執法和處罰的依據,真正的依據要重新來測定,按照法律途徑進行規范。
當前信息公開的三大問題
“環境信息公開,應該讓法律真正發揮它的作用。”中國政法大學環境資源法研究所所長王燦發說,從整體上來講,現在我們有關信息公開的立法,是非常不健全的,主要表現在三點:
從范圍上,現在公開的范圍是重點排污企業,以及一些被檢查出來排污不達標的企業,但偷排的企業,沒有被公開,無從被了解。所以把信息公開的范圍擴大,把所有的排污企業信息都公開;從程序上,在哪公開,由誰公開,公開多長時間?這些都需要有明確合理的規定。現在有一些信息公開,專跑去一些沒多少人看的信息平臺去公開。誰也沒看到,怎么來監督?
從監督上,我們必須追問,不公開的時候,民眾應該怎么辦?公開過程有問題,主體之間有利害關系,怎么辦?能不能通過申請復議,通過訴訟,通過其他途徑把不公開的信息公開?這些方面,我們國家立法應該進一步健全和完善。
信息公開應成為基本原則
對此,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建議,可“換一種思路:很多的地方除了讓你公開的才讓你公開,現在應該倒過來講,只要沒有具體公開的,都應該公開,應該設計一個沒有設定上限的基調促進信息公開。”
傅濤介紹,環保部行業是一個關系國計民生非常重要的領域,信息公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環境污染的責任主體是地方政府而不是環保部門,環境污染,不應追究各地環保局的治污責任。但是,隱瞞環境污染源、環境信息不公開,應該追究環保局的責任。
傅濤建議,因為涉及公共安全,環境信息公開應成為基本原則,除了法定規定不能公開的內容,都應主動公開——除了不宜公開的之外,其他信息應全部公開,不公開的企業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現行制度是,法律要求公開的才進行公開。在現行制度下,進行環境監督,需要監督人自己舉證。而這,是一個復雜而且需要很專業的事情。傅濤認為,采用上述方法,可把簡化環境監督簡單化,比較有利于政策執行。
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民生問題。如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所說,解決環境污染,不僅是技術或者資金問題,一定需要找到一個動力,而這個動力需要公眾參與來提供,信息公開是公眾參與的前提條件。要想進一步解決問題,就需要擴大信息公開,深化公眾參與,在全社會的共同推動之下,由政府、企業,以及公眾攜起手來在一個公開的、透明的、治理的平臺上推動環境問題最終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