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大氣環境形勢十分嚴峻,在傳統煤煙型污染尚未得到控制的情況下,以臭氧、細顆粒物(PM2.5)和酸雨為特征的區域性復合型大氣污染日益突出。當前中國32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有59.1%空氣質量不達標,113個環保重點城市中76.1%的城市不達標。區域內空氣重污染現象大范圍同時出現的頻次日益增多,嚴重制約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威脅到人民的身體健康。
大氣污染治理刻不容緩,面對需求,環保企業的機遇是怎樣?
力度加大、投資加速、建設加快
我國近年在工業污染源治理建設投資穩中有降,運營投資增長較快,2010年突破千億元,2011年高達1579.5億元。而在2012年年底,環保部、國家發改委等三部委曾聯合發布《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要求“到2015年,重點區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業煙粉塵排放量將分別下降12%、13%、10%”;“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將細顆粒物納入考核指標,細顆粒物年均濃度下降6%”,并將投入50億專項資金將以"以獎代補"促動區域大氣治理工作。
根據環保研究院最新發布的《中國大氣污染治理行業市場研究報告(2014版)》(以下簡稱“報告”)分析,未來五年我國將投入1.7萬億元進行大氣污染治理。
各處理行業發展不 均,市場集中度不足,市場機會多
脫硫市場短期內不會飽和,市場會更加細化。
脫硝成為“十二五”中大氣污染治理重點。
我國袋式除塵行業小型企業居多,面臨著重新洗牌、企業重組聯合的局面,提高行業集中度。
我國的電除塵行業,不論生產規模,還是加工裝備水平,完全可以和國外著名廠商相媲美,電除塵器出口額幾乎占到電除塵器總產量的近1/5。
我國將是今后最大的VOCs治理市場,國外企業憑借明顯的技術優勢和工程設計能力以及先進的管理理念,近年來已采取各種方式開始介入我國市場。
汽車尾氣行業隨著行業市場的急劇擴大,一些骨干企業的優勢得以繼續發展,一些新興企業在市場上也在各個方面取得突破,已經初步形成了分工合作、有序競爭的格局。
商業模式清晰,市場化是必由之路
大氣污染治理行業之前主要以工程總承包(EPC)為主,近年來,建設—運營—移交(BOT)、能源合同管理機制(EMC)等新的模式也開始出現。未來盈利模式很可能向特許經營模式轉變。
報告中分析得出,在我國BOT和EMC等已經成為火電脫硫脫硝市場的發展趨勢,這也要求承建單位不僅要有成熟的工藝技術,更重要的是要從投資、設計、建設、運營、維護等管理環節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
國家重視、政策支持
我國早在幾年前,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已經陸續展開,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政策措施,而隨著治理工作的深入,相關政策的力度亦愈來愈大。目前我國建立起了一整套比較適合國情的大氣污染防治政策體系,在法律體系和管理制度的建設上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但在具體執行中還是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從制定《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大氣污染防治法》及其他大氣污染防治相關法律到連續的更新、修改,人們越來越重視法律手段在防治大氣污染中的作用,也說明在現實中人們需要進一步強化對大氣環境污染的預防和治理。這些變化,正是以法律形式反映了國家要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著力控制大氣污染,謀求良好自然環境的恢復,為人民造福所作的決策和采取的積極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