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計劃于今年汛后正式通水。為防范水源地及輸水過程水質污染,北京市南水北調辦公室建立全方位水質監測預警體系,采用自動監測、實驗室監測、應急移動監測相結合方式,利用技術和生物多種手段,嚴格監控來水水質,確保“清水”進京。
近幾年,北京用水缺口主要靠從周邊調水和超采地下水來填補。據悉,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主體已經完工,今年汛后,來自丹江口水庫的清水將沿線北上,滋潤華北,為首都“解渴”。
根據遠期規劃,至2020年南水北調北京段及其附屬工程將建成27個自動監測站。同時,江水進京后,監測實驗室的監測指標有望從目前53項擴至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109項,監測斷面將達34個。此外,在水質監測中,北京市還將增加生物預警措施,并計劃采用衛星遙感方法,判斷江水是否產生水華,以及水源地蓄水量、植被和水生態環境有無變化等。
北京市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孫國升表示,南水進京前和進京后,將對水質進行嚴密監測。一旦確認發生突發事件,北京市將立即啟動應急調度預案。“針對上游渠道可能發生的突發性污染事件,我們在水質統一監測的基礎上設立了三道防線。”孫國升介紹,第一道防線設立在北拒馬河渠首處,設立“前哨站”進行水質監測,當來水水質出現污染時,關閉南水北調總干渠入京口門,避免污水進京。第二道防線設在永定河大寧調壓池處,當永定河以西水質突發污染時,關閉永定河倒虹吸進口閘,避免劣質水進入市區。第三道防線設立在各分水口,當水質監測系統發現自來水廠水處理工藝無法消除超標污染物質時,停止取水,避免劣質水進入水廠。“同時啟用密云水庫、地下水源及張坊應急水源等,保障首都安全供水。”孫國升說。
同時,據北京市南水北調辦水環境監測室工程師袁博宇介紹,除國家在水源地和中線總干渠進行水質監測外,北京作為終端受水區目前也在北京永定河大寧調壓池等來水關鍵地段設立了水質自動監測站,每小時進行來水監測,利用網絡平臺及時發出預警。同時,在江水進京前的河北保定市易縣七里莊設立“前哨站”“一旦水質出現污染異常,就能在入京前及時采取應急措施。”
袁博宇說,現在一些監測站正在陸續建設中。為拒“問題水”于“門外”,北京還將在“南水”進京的首道防線惠南莊泵站處增建一座大型水質自動監測站。“建成后,不僅可監測一些常規項目,重金屬、有毒有害類物質的參數指標也都將被納入。”
同時,江水進京后,監測實驗室的監測指標有望從目前53項擴至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109項,監測斷面將達34個,可更全面反映取樣區水質情況。此外,在水質監測中還將增加生物預警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