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區域、城市、園區和社會層面的循環經濟,均是從空間角度刻畫的,年度報告則反映循環經濟的發展變化情況?臻g上的循環經濟,常常表現為企業集群或產業集聚的園區布局,生態產業園便是其中之一,這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企業間聯系“網絡”;區域的、城市的或社會層面的循環經濟,往往是看不到、摸不著的“虛擬”網絡。
周宏春
循環經濟的發展有三維尺度,也存在時空變化特征。即東南西北中各地均可以發展循環經濟,而昨天、今天、明天的循環經濟業態、規模、技術水平以及所能提供的就業機會等存在差異。我國區域、城市、園區和社會層面的循環經濟,均是從空間角度刻畫的,年度報告則反映循環經濟的發展變化情況?臻g上的循環經濟,常常表現為企業集群或產業集聚的園區布局,生態產業園便是其中之一,這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企業間聯系“網絡”;區域的、城市的或社會層面的循環經濟,往往是看不到、摸不著的“虛擬”網絡。
循環經濟的空間規劃,一些地方和城市花很大力氣邀請權威機構或組織進行精心規劃和設計,以便為產業鏈延伸創造條件,但即使企業之間具備了最詳細的改造工程和相互聯系計劃,也不能像生態系統那樣形成共生關系。因此,循環經濟的發展,既要遵從自然生態規律,效仿自然,更應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建立新的聯系和工作方法,以避免我國已存在的“有循環、不經濟”窘境。
準確定位、保持適度多樣性并對外部環境變化產生響應。我國有區域、城市、園區等尺度上考量的循環經濟,不同尺度的循環經濟都處于發展變化之中。研究規劃循環經濟空間布局,既要考慮發展基礎,也要考慮未來趨勢,應有適度的多樣性。“有備無患”便是其中的道理,大多數生物群落也存在功能冗余。生態學家卡遜曾經指出,“自然的奇跡”之一是其難以置信的多樣性。企業是循環經濟的發展主題。對企業而言,產品的多樣性及與時俱進,十分重要,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如果一個企業僅會生產趕馬車的鞭子,汽車上市后的沖擊將是致命的。同時,多樣性并非越多越好。許多產品的開發成功帶有偶然性,而新產品進入市場也非易事,既要打破原有利益格局,又要接受市場的考驗,正如一個生態系統侵入了新的物種,要打破生物系統的原有平衡,還會帶來很多麻煩。企業進入園區不僅可以增加成功的幾率,還能減少污染排放強度,因為集中處理具有規;б。企業如果不能提升預測、學習和改變的能力,會在變化的環境中 “撞上山墻”,不要指望“車到山前必有路”,而要在文化“基因”內創造靈活性和適應性,成為循環經濟發展的引領者。
產業鏈延伸須適度,結構的作用極為重要。產業鏈是“一個生產環節連到了另一個環節上”。在自然系統中,食物鏈的層級有限,靠一種方式或單一食物源非常危險,因為一旦正常的物質循環被打斷,將導致物種的死亡或新生。企業新生和死亡是正,F象,只有對外部變化敏感并逐步適應,才能增加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在叉路口總要選擇前進的方向,成功了不代表選對了路徑,只是選擇了一條有效路徑,其他路徑可能一樣有效甚至更有效。當一個企業進入復雜的商業生態系統時,要自我調節以適應新的情況,并與其他企業形成共生關系,要有計劃地不斷解決問題,確立核心價值和商業目標并為之努力。對任何一個生態系統而言,部分的簡單疊加不能形成整體功能,相互作用才能形成核心價值。因此,生態系統中的結構是決定性的,重視過程有時遠比重視部分更為重要。例如,可以拆下瑞士手表的所有零件來欣賞,但精美漂亮的零件并不顯示時間,相互聯系與結構才使手表正常工作。只有抓住系統變化而又不失解決局部性問題,才能避免“千里長堤潰于蟻穴”。要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循環經濟的空間布局問題,思想者總能給出整體的認識,也能看出其中的部分。
物質循環和高效利用,本質是節約成本。線性經濟最終會失敗,因為產品生命周期的末端都是污染物,而循環經濟可以減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投入。任何一個生態系統都在追求能源和資源消耗的最小化,社會運行也不例外。將不同的生產環節連接起來,可以更有效創造性地分享資源。施樂公司探索性地開創了產品租賃模式,是更高層次的循環經濟,核心是抓住了人們需要服務而不必擁有產品這一本質,新的生產模式脫胎于舊的模式是再制造的“貿易加入”。每家公司猶如一座城堡,自我支撐能力越強系統就越安全,但沒有一個系統是完全獨立的,盡管經濟系統自誕生之日起就獨立于生態系統;ヂ摼W的廣泛運用,為“訂單生產”創造了條件,網上訂購比商店購買便宜,因為不要庫存。事實上,工廠往往要囤積關鍵材料以備急需,但儲備太多會減少敏捷性并使資源和彈性變差。童話中一則關于超重知更鳥冬天不能向南方飛的故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通俗地說就是“船小好調頭”。在有效儲備和響應敏捷之間有一個平衡點,應當“不浪費不奢求”。在龐大的廢物海洋中打滾,勢必要增加商業和社會成本。對產業系統而言,弄清交易成本比得到更多產業鏈延伸更重要。
既要“龍頭”帶動企業,也要配套生產;既要競爭,也要共生共享。無論是國外的循環經濟園區,還是國內的成功實踐,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極為重要。卡倫堡的熱電企業、我國以煤炭為基礎的園區均是如此。按照經濟學原則,分工是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徑,較多的配套企業可以提高效率。“小的就是好的”一書揭示了其中的社會學道理:更多的就業會帶來社會和諧穩定。然而,并非企業越多更好,正如用一點殺蟲劑可以減少農作物病蟲害,但現在的使用規模卻造成了土地、水和健康等問題。一個系統出現了主宰物種,是這個系統死亡再清楚不過的信號。人所皆知,一旦湖泊長滿了藍藻,生態系統就會崩潰。同樣,一個國家的某個行業存在壟斷企業,該行業的創新會受到抑制,這已經被無數事實所證明。企業需要競爭更需要合作,即使獲勝如果沒有競爭對手也會索然無味。平衡之道十分重要。叢林之王的獅子并不將時間都花在捕獵上,也不會有斷食的危機。任何系統均存在外部環境變化的可能,龍卷風、地震等自然災害,會帶來自然系統的變化;在商業競爭環境中,企業也需要不斷的自身調整以適應市場的變化,最適應市場變化者才是最大的贏家。
循環經濟的空間規劃需要創造性。馬賽克簡單的拼在一起構成了清真寺天花板上的復雜圖案。不能把復雜性錯誤地看成組織的智慧體現,不應使復雜性費解而要欣賞其放大效果和抽象能力。系統狀態的改變,能使系統充滿驚奇和多種可能性;煦缋碚摻沂镜氖菍⒎中物@示的變化用于企業設計,分形說的是“局部反映整體”或細節決定成敗。這是一種自組織形式,簡單式樣展露到眼前的是絢麗多彩。無論如何研究生態學文獻,都找不到生態產業園中的要素在生態學中的地位,因而需要創造性地工作,不僅是一個事件而是需要一個連續過程。每一新的瞬間或新的產業連接是一種新的創造,一個組織的再生產不只是一種響應,也是一種新的創造,一個組織的每個行為都是一個創造機會。每個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但不像塑料玫瑰花那樣可以復制或批量生產,但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生態產業園模式。在做循環經濟空間布局和生態產業園的規劃時,不僅要采用系統論、信息論和運籌學的思想,還要吸收混沌、突變論、自組織等“新三論”思想。上述理念僅提供了一個思考架構,并為一個組織在將生態系統特性應用到規劃設計中的戰略、模式和運作層面上提供一個改良結構、拓寬關系和產業聯系的機會。可以把一個空間看成是一個活的生態系統,不必在空間上到處布局循環經濟產業鏈,而要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
將效仿食物鏈、延伸產業鏈,拓展到對生態規律的超越,將循環經濟的空間布局和生態產業園看成一個生態系統,需要勇氣和能力。擺脫“路徑依賴”,打破“高碳鎖定”,跨越傳統發展模式的“欄桿”,需要創新性思維,需要新的商業模式,也需要在更高層次上對人與自然關系認識上的重大突破。
(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