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冬以來,霧霾發生頻率比較高,相關地區陸續發布各種預警,給大家工作和生活帶來諸多不便,環境污染再次引起社會各方重視,污染治理也成為了大家關注熱點。隨著我國工業化的發展,環境污染治理模式也在發生著變化,環境治理市場化大門已經向社會逐步打開,吸引社會力量參與進來,甚至在社會資本很少介入的環境監測領域,也在逐漸告別政府“壟斷”,市場化腳步越走越快。
今年1月財政部印發《政府購買服務管理辦法(暫行)》,將環境治理納入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中的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環境治理市場化有了明確依據。在2月份,環保部發布《關于推進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的指導意見》,提出全面放開服務性環境監測市場,凡適合社會力量承擔的服務性環境監測業務,要創造條件,全面放開,鼓勵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參與排污單位污染源自行監測、環境損害評估監測、環境影響評價現狀監測、清潔生產審核、企事業單位自主調查等環境監測活動,推進環境監測服務主體多元化和服務方式多樣化。
有環保行業研究員表示,《關于推進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的指導意見意見》出臺意味著環境監測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據一位環保監測設備供應商透露,一個城市的環境監測站需要安裝的在線氣體和水質監測儀表等設備數量和類別多,運營維護保養對政府的人力、物力都是考驗。如此一來,聘請第三方來做維護、保養成為必然。據了解,環境保護部已經完成了第一批國家直管站的第三方運維交接工作,重點加強了國控站的運行管理和在線質控。山東省開展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轉讓-經營”模式推廣項目,先河環保以2448萬元中標。
在今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為政府考核問責提供技術支撐、實現生態環境監測與執法同步、加強對各類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的監管等內容,健全生態環境監測法律法規及標準規范體系、明確生態環境監測事權、積極培育生態環境監測市場、強化監測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生態監測綜合能力等五個方面保障措施。
著名環保人士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表示“在需求更為普遍的環境監測領域,主要還是由政府擔任服務方,而國外即使是一些政府需要的數據也會委托第三方監測企業提供服務。”而我國目前主要開放給社會資本的仍僅以企業向政府提交監測數據、報告類的服務為主,在水質監測、污染源排放、空氣質量、環境質量等監測領域,市場上的企業都已經具備了提供服務的能力,也基本可以達到政府對于數據精準度等技術要求。
“環境監測社會化實施以來,被監測單位普遍反映檢測報告效率提高了很多。”東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室主任鄧奕球說,“過去是一個市監測中心站100多人在忙,如今是8個機構幾百人做事;而且,體制機制不同,公司更講成本核算、工作效率。”東莞市環保局副局長吳對林說:“東莞市推動環境監測社會化改革,由過去直接提供轉為現在購買服務,盤活了社會資源,推動了環境監測產業的發展,將‘技術放開、管理強化’的思路落到了實處,實現了環保部門從‘運動員’到’裁判員’的轉變。”
12月份財政部和環保部聯合印發了《關于支持環境監測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內容提到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嚴格執行有關污染排放自行監測與報告制度,從而建立起中央、地方、企業責任邊界清晰的環境監測體系,為各級政府環保考核提供準確、權威的數據支撐,夯實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據悉,環境監測步入市場化的第三方環境監測服務,不僅能為企業及公眾提供客觀公正、準確可靠、實時連續的環境監測數據,規避可能出現的“掖著捂著”風險,對公眾隱瞞的可能性降低;還將徹底解決無環境監測機構的實際困難。
在不少行業內人士來看,環境監測起步較早,但政府政策力度大,行業發展迅速,環境監測整個領域較小,集中度比較高,隨著政府對環境管理模式的改變,環境監測市場將迎來了黃金發展契機。隨著環保市場需求的逐步擴大,社會資本進入環境監測領域的熱度也會進一步激發,有環保專家認為,在環境治理的專業性上,還是環境監管的可控性上,環境監測引入市場機制、推動第三方治理將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