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吉寧介紹,全國各地已完成了140家環評機構脫鉤,不僅是環保部環評機構脫鉤,地方各省市縣環保部門環評機構也都要脫鉤。今年還有200家類似的環評機構需要脫鉤。
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18日在京表示,今年環保部門還有200家環評機構需要脫鉤,這項工作非常繁重,“坦率地講,這是割自己的肉,阻力很大,但是我們堅定不移。”
2015年,環保部“紅頂中介”的問題曾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在去年的全國“兩會”上,陳吉寧曾表示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在國務院新聞辦18日舉辦的中外媒體見面會上,陳吉寧說,“我可以非常高興地向記者們通報,去年年底之前環保部的8家環評機構已經全部脫鉤了,跟環保部沒有任何關系了,我們兌現了對社會的承諾。”
割自己的肉阻力很大
中外媒體見面會上,陳吉寧說,這個脫鉤是徹徹底底的脫鉤,人員完全脫離,財務全部脫離,沒有任何資產方面的聯系。“我們就是要在制度上來解決“紅頂中介”的問題,在制度保障上避免出現一個部門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情況,來保障我們制度執行的公正性。”
陳吉寧介紹,全國各地已完成了140家環評機構脫鉤,不僅是環保部環評機構脫鉤,地方各省市縣環保部門環評機構也都要脫鉤。今年還有200家類似的環評機構需要脫鉤,這個工作是非常繁重的,“坦率地講,這是割自己的肉,阻力很大,但是我們堅定不移。今年會繼續加強對這項工作的調度和督促,按時完成相關的脫鉤任務。”
對于媒體關注的環保部執法能力不足和不守法現象普遍存在的問題,陳吉寧回應說,“環保不守法確實在中國是一個很突出的問題。”他分析說,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過去的環保法太軟,沒有什么硬的措施,企業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二是確實存在地方干預的問題。去年1月1日開始,我國實行新的《環境保護法》,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要解決環保執法軟的問題。
陳吉寧說,《環境保護法》第六條明確規定,地方各級政府對本轄區的環境質量負責。去年,環保部對15個市級政府主要負責人進行了公開約談,效果明顯。“我們不僅環保部約談,也要求省級環保部門約談,還跟其它部門一起約談”,最近環保部和國家林業局一起就自然保護區問題對有關地方政府和部門進行了聯合約談。
他介紹,去年各地共對163個市開展了綜合督查,對31個市進行了約談,對20個市縣實施了區域限批,對176個問題進行了掛牌督辦。這些措施有力地推動了地方政府落實責任,推動解決了一批突出環境問題。
“環保法要長牙,必須要嚴格執行。”陳吉寧介紹,截至去年年底,全國實施按日連續處罰715件,罰款數額達5.69億元;實施查封扣押4191件、限產停產3106件。各級環保部門下達行政處罰決定9.7萬份,罰款42.5億元,比2014年增長了34%。
對于如何應對地方干預的問題,陳吉寧說,“十三五”中央有一個非常重大的環境制度改革——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我們叫垂管”。通過垂直管理,解決地方對環境監測、監察、執法的干預;更好地解決跨區域流域大尺度空間的問題;同時加強地方監測和執法隊伍的建設。
環保應對能力還是不足
針對去年11月底到12月份,我國多地接二連三發生的重污染天氣情況,陳吉寧說,有冬季供暖的問題。但“怎么樣應對重污染天氣,什么時候發布警報,采取什么措施,應對能力還是不足。”
他說,大家可能會關注到,環保部在重污染天氣的時候做了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把每一次重污染天氣都當做一次重要的社會實驗,組織專家、組織監測,去進行全方位的采樣分析,來發現到底問題是什么。不是粗放地看這個問題,而是很精細地看哪些地方出現問題、什么原因,以便來制定更好的方案。
陳吉寧表示,環保部目前的研究措施基本上分成兩大塊:一塊是今年供暖季結束前采取哪些措施;另一塊是冬病夏治,“全年及今后更長一個時間怎么減少污染物排放、怎么解決散煤的問題、怎么解決超標排放的問題、怎么解決高架源的問題等等。我們出臺了一系列非常具體的行動方案,希望在這個過程之中逐漸減少或者減緩重污染天氣出現的頻率和影響。”
陳吉寧介紹,環保部已經啟動了一個“2+4”行動計劃。“2”是北京、天津兩個城市幫助周邊四個城市:保定、廊坊、唐山、滄州。今年1月底前,所有京津冀地區的污染監測數據已實現了共享,3月15日之前,“2+4”城市要執行統一的預警響應標準。“什么時候啟動紅色預警、什么時候啟動黃色預警,統一標準。”
陳吉寧表示,嚴格機動車監管,加大抽檢的力度,組織開展大氣的專項檢查,打掉一批違法排污和不能夠限期達標排放的小企業。他透露,在北京,環保部正在與北京市共同細化具體任務,2018年底前基本淘汰國二及以下的新型客車,2020年前基本淘汰國三的柴油車。今年還要修訂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道路可以實時監測的方法。
對于媒體所關心的大氣污染長期治理問題,陳吉寧表示,修訂重污染天氣的應急預案,包括統一預警分級標準,抓好重點城市的污染控制,強化工業企業污染治理,包括實行錯峰生產、季節性、差異化的排污收費等。
環境問題是階段性問題
陳吉寧說,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也確實積累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包括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是人類發展中面臨的共同挑戰,不是中國獨有的。”陳吉寧說,特別是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等現代化過程之中,這個問題變得更加突出,它是一個階段性的問題。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發展,首先要在發展中解決好環境問題,這樣才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
陳吉寧說,“我國現在還在發展的爬坡過程之中,工業化還在加速進行,城鎮化還在加速進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污染物新增量仍然很大,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把污染物排放降下來,難度恐怕是其他國家沒有遇到過的。”
針對外界有關中國治理環境污染的努力夠不夠的疑問,陳吉寧舉例說,中國COD和二氧化硫2007年出現拐點時人均GDP為2460美金,氨氮和氮氧化物2012年出現拐點時人均GDP為6076美元。“我們可以做一個對比,美國二氧化硫峰值出現在1974年,人均GDP在7242美元;氮氧化物峰值出現在1994年,人均GDP將近2.8萬美金。大家可以看,我國出現拐點比發達國家要早很多。”
陳吉寧同時承認,中國的環境與老百姓的要求和期盼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中國今天的環境問題可以概括為三句話:環境污染嚴重、環境風險高,生態損失大。”2015年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265個城市不達標,平均超標天數比例達23.3%。水污染方面,劣Ⅴ類水體在減少,但是城市黑臭水體、一些支流污染、湖泊富營養化等問題依然很嚴重,確實還面臨著非常嚴峻的環境形勢。
陳吉寧表示,中國“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在戰略上保持定力,著急了不行,不作為也不行,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打好持久戰;在戰術上,明確階段性目標,打好攻堅戰,一步一步推動環境問題的解決。”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一個開放的過程,解決中國的環境問題也是一個開放的過程。”陳吉寧特別針對外方媒體說,中國在環境方面開展了很多國際合作,通過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引進國際先進技術來加快解決問題,“解決中國的環境問題對整個人類是有幫助的”。
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攝影/章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