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海綿城市”藥方投500億元能否不再“看海”
秦夕雅 林春挺 黃錦群
[中央財政在目前30個海綿城市試點和25個城市地下管廊的總投入將達到660億元以上規模]
[根據武漢市水務局發布的《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武漢在青山和四新兩個示范區開展試點工作,計劃三年投資162.9億元,實施項目455個。計劃到2017年,兩大示范區內澇防治標準提高到20年一遇。]
從2014年開始,中央財政加大了對地方建設海綿城市的補貼,2015年和2016年兩年的預期投入將近400億元。有關地方財政也將提供不低于100億元的配套投入,就此計算,僅政府投入就將達到500億元。如果再加上金融機構設立的相關建設基金和社會資本的海量資金,“海綿城市”建設總盤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興建海綿城市
城市汛期“城市看海”幾乎成為常態。
海綿城市應運而生。它指的是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海綿城市”建設,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通過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將部分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既降低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又提高了洪水資源利用率。“洪水”利用得好,尤其是中小洪水,是一種非常寶貴的資源。
2014年11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出臺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2015年,遷安、白城、武漢和西咸新區等16個城市納入了海綿城市的試點。2016年,北京、天津、大連、三亞等14個城市進入第二批試點名單。
海綿城市頻遇“看海”尷尬
武漢也是國家2015年確定的首批16個海綿城市試點之一,按照中央財政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的專項資金補助,武漢3年內每年將獲得5億元補助。
根據武漢市水務局發布的《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武漢在青山和四新兩個示范區開展試點工作,計劃三年投資162.9億元,實施項目455個。計劃到2017年,兩大示范區內澇防標準提高到20年一遇。
雖然已經投入巨大,為何今夏武漢市民依然“看海”?
有受訪學者向記者分析:武漢市的城市排澇標準只有10~20年一遇,部分地區僅為2~5年一遇,即使這樣,還有許多排澇工程尚未達標建設,加上許多管道年久老化失修、垃圾阻塞導致排水不暢等,導致排水系統的效率和能力大大下降。
此外,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李迅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則強調,武漢發生內澇有其特殊性,不可與其他城市一概而論。武漢本身地勢較低,水系豐富,地下水位高,其發生內澇的原因更多的是流域上下的協調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解決。
長江委防汛抗旱辦公室副主任沈華中表示,城市化的過程中,之前能夠對雨水徑流起到調節作用的河湖、坑塘、濕地、溝渠、低洼地已經變成了城市建設用地,對雨水徑流的調節、蓄滯作用喪失,自身也從不怕淹的區域變成了怕淹的區域。很多城市排水設施建設欠賬比較多,排水能力不足,導致城市內澇頻發。
湖北省人民政府參事、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彭智敏也持有同樣的觀點。他對本報記者說,新開發城區規劃科學性不夠、標準不高,排澇工程項目進展滯后,應對罕見大暴雨的準備不足、應急處置能力不足;老城區舊城改造地上地下不配套等方面都是重要原因。
彭智敏說,另外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是,城區的迅速擴張侵占了大量的湖泊,導致城市蓄水能力下降和洪水下泄通道減少。建在這些低洼處的城市社區往往成為城市內澇的最大受害者。
建設資金體量龐大
建設海綿城市,資金是需要突破的障礙之一。建設項目體量大,需要較強的資金運作能力。
根據《關于開展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中央財政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給予專項資金補助,未來中央財政將就此投入399億元資金。如果各城市采用PPP模式達到一定比例的,將按上述補助基數獎勵10%,意即最高還有39.9億元的補助。
因此,中央財政在目前30個海綿城市試點和25個城市地下管廊的總投入將達到660億元以上規模。
但不管是海綿城市還是綜合管廊建設都規定,有關部委將定期組織績效評價,并根據績效評價結果進行獎罰。評價結果好的,按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基數10%給予獎勵;評價結果差的,扣回中央財政補助資金。
如何建設仍在摸索
李迅認為,“首先,海綿城市建設本身只能一定程度上緩解城市內澇,不能期待這項工程能徹底解決城市內澇。其次,海綿城市建設目前仍然處在一個探索學習的過程中。同時,技術層面的學習與掌握也需要時間。”他相信,伴隨試點經驗的逐步積累和普及,未來建設的速度可以加快。
王浩建議:“要做好城市規劃,盡可能避免在蓄滯洪區和地質災害易發區進行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堅決杜絕填湖造地,維護湖泊蓄滯洪區調洪蓄洪功能;要全市一盤棋地做好城市防洪排澇規劃,通過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逐步提高防洪排澇標準。”